病请描述: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余光中 患者于孕期确诊甲状腺癌,前期由于体质原因受孕较困难采取的人工授精,因此不愿放弃生产,在生产后再接受相关治疗。 待生产后,已经查出肺部“满天星”(甲状腺癌双肺多发转移,并伴有全身转移,恶性肿瘤晚期),同时出现了双下肢瘫痪,症状日渐加重。 孩子与生命的艰难抉择中,她选择了“希望”;撑到了未来已来,当下为自己,为“生命”寻医问诊…… 一、现病史 黄**,30岁,女, 主诉: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不全瘫2月余 现病史:2023年1月初,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夜间疼痛明显。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1个月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双下肢不能行走。行MRI提示“左背部肿块,T6-8椎体及左侧附件、T5椎体左侧附件及左侧第7、8、9后肋骨质破坏,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后路胸椎肿瘤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送检组织可见大量上皮样细胞呈腺样,滤泡状结构排列,滤泡腔内可见胶质样物质。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符合甲状腺滤泡癌转移来源。” 诊断:甲状腺癌胸腰椎体及附件巨大肿瘤 体格检查 轮椅推入病房,脊柱呈生理弯曲,胸椎活动受限,有压痛、叩击痛。双下肢感觉减退,双下肢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肌力0级;双足踇趾背伸、跖屈肌力0级。 病理诊断报告: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符合甲状腺滤泡癌转移 CT CT检查结果: 胸6-8椎骨及左肋、双肺多发转移。 MRI MRI检查结果: 1、胸6-9椎骨及左侧第6-9后肋恶性肿瘤,考虑转移;2、双肺多发转移瘤。 二、治疗方案 结合患者症状及相关术前检查,患者胸椎及椎旁巨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转移)诊断明确,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睡眠,制定了“后路胸椎椎体及附件肿瘤整块切除重建内固定术”的手术方案”。 大多数脊柱转移癌患者发生肺转移后,多考虑行相对保守手术治疗,但考虑到甲状腺癌患者预后较好,在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下,设计了椎体完整切除的手术方式。 More 患者术后恢复 三、甲状腺癌脊柱转移 90%的甲状腺肿瘤为分化型,其中乳头状腺癌占70~75%,以青年女性常见;滤泡状腺癌占15~20%,中年女性多见。其他类型的甲状腺肿瘤,仅占小于10%的病人。约90%的甲状腺癌表现为甲状腺结节。经穿刺活检证实后实施腺叶切除或次全切除,术后根据需要具体情况给予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可达80~95%。90%的甲状腺肿瘤为分化型,其中乳头状腺癌占70~75%,以青年女性常见;滤泡状腺癌占15~20%,中年女性多见。其他类型的甲状腺肿瘤,仅占小于10%的病人。约90%的甲状腺癌表现为甲状腺结节。经穿刺活检证实后实施腺叶切除或次全切除,术后根据需要具体情况给予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可达80~95%。 脊柱是骨转移中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发生转移的甲状腺癌预后,10年生存率降至40%以下。脊柱转移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胸椎(60-80%),其次为腰椎(15-30%)和颈椎(<10%)。多为溶骨性破坏,造成局部疼痛;如果肿瘤组织压迫脊髓,则可能造成瘫痪。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脊柱转移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目的是迅速消除顽固性疼痛,解决脊髓压迫和病理骨折、不稳定的问题。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减瘤手术和肿瘤彻底切除的手术方式。 减瘤手术复发率约为60%;而整块的全椎切除手术复发率约为10%。所有转移灶彻底切除的5年生存率约为70%而减瘤手术为30%。因此建议年轻的病人尽量选择更积极的手术方式。如果病人高龄,或全身情况不允许手术切除肿瘤,则可选择椎体成形术以缓解疼痛。 甲状腺癌脊柱转移术后还需要综合治疗。其中放射性碘治疗(131I)是主要联合治疗手段,可明显减轻疼痛。治疗前需要做碘摄取试验。如果病灶能够摄取碘,放射性物质就能聚集在病灶区发挥作用,因此碘摄取是判断预后的指标。病变不摄取碘则说明肿瘤有恶变的趋势,对放射性碘治疗有抵抗作用。 简而言之,甲状腺癌脊柱转移合并顽固性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和病理骨折的患者,建议手术治疗。年轻病人建议彻底肿瘤切除所有转移灶,如整块的全椎切除。术后碘摄取试验阳性者,行碘131治疗;阴性者做外照射和/或化疗。
许炜 2024-02-19阅读量1691
病请描述:颌下腺是位于下颌骨下方的一对唾液腺,主要分泌黏液和浆液状的唾液。颌下腺的导管是唾液从腺体流出到口腔的通道,有时会在导管内形成结石,阻塞唾液的排出。这就是导管结石,也叫涎石症。导管结石是导致慢性颌下腺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慢性颌下腺炎是指颌下腺反复发生炎症,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的病症。慢性颌下腺炎的主要表现是颌下腺肿大、疼痛、硬化,导管口有脓性分泌物溢出,进食时症状加重,停止进食后症状缓解。慢性颌下腺炎还可能引起颌下腺功能减退,导致口干、口臭等问题。 导管结石的形成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唾液分泌量减少,导致唾液浓缩,无机盐沉积。 导管炎症或损伤,导致导管狭窄或阻塞,唾液滞留。 口腔卫生不良,导致细菌感染,唾液pH值改变。 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水分或维生素。 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病等,影响唾液的成分和分泌。 导管结石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体格检查,触诊颌下腺有无肿块、压痛,挤压颌下腺有无结石或脓液排出。 影像学检查,如X线、超声、CT等,可以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 唾液腺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导管内有无结石或炎症。 导管结石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保守治疗,适用于结石较小,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主要包括进食酸性食物,增加唾液分泌,按摩颌下腺,促进结石排出,同时口服或注射抗生素,控制感染。 取石手术,适用于导管前部较大的结石,腺体功能良好的情况。主要是在口腔内做小切口,将结石取出,不影响颌下腺的结构和功能。超声碎石,适用于结石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将结石击碎,然后随唾液排出,不需要切开颌下腺。 腺体摘除术,适用于结石较大,位于腺体深部,或者颌下腺反复发炎,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主要是在颌下腺外做切口,将整个颌下腺切除,需要住院治疗,术后可能出现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导管结石导致的慢性颌下腺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有一定影响。因此,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注意预防,保持口腔卫生,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避免过于粘稠或辛辣的食物,定期检查颌下腺的情况。
蒋通辉 2023-11-24阅读量1433
病请描述:什么是骨关节炎骨关节炎(osteoarthrosis,OA)是一种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其中以膝关节骨关节炎最为常见。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临床表现大多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膝关节骨关节炎有哪些症状 疼痛-患病初期,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疼痛感会逐渐加剧。 肿胀-膝关节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有明显的肿胀感觉,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治疗的话,膝关节活动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畸形-病情进展后膝关节可能会出现畸形的情况,走路时疼痛症状可能加重。 膝关节骨关节炎如何预防 一是要注意关节保暖。膝关节暴露在冷空气中,局部浅表的血管受冷收缩,将影响软骨细胞的生存,久而久之,将加速骨关节炎的进程。因此,温度有变时要注意关节保暖。 二是要控制体重。肥胖能直接导致骨关节炎,体重超重的人应当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肥,从而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 三是要适度运动。游泳、骑自行车等锻炼方式可以预防关节和韧带的僵硬与老化。 自查与检查 年龄在40至50岁以上的人群,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很可能是早期膝骨性关节炎: 1.上下楼梯会出现膝关节疼痛、酸软,但是走路时并不会感到疼痛; 2.早晨起床时会感到关节僵硬、走路不灵活,稍微活动一下会有缓解; 3.下蹲时比较困难,会感到关节疼痛,起立时会有关节无力的感觉。这时,需要积极地去医院进行检查。 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矫形器治疗 OA的非手术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体重控制、药物治疗等,以减轻疼痛和控制症状为主要目的。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用药,主要根据患者症状、病变部位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那么在非药物治疗方式中,应用膝关节矫形器治疗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是一种非常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患者通过佩戴3D打印膝关节矫形器来分担部分股骨对胫骨的压力,增大整个膝关节间室间隙,减小膝关节的整体负荷和关节软骨及骨的摩擦。同时依靠三点力学受理原理平衡部分膝关节力矩,降低单侧软骨的压力,矫正下肢力线,减轻疼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王金武教授团队,综合了三(四)点力式原理和整体减荷式矫形原理的特点,在整体减荷式矫形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单侧减荷式矫形原理,设计了单侧减荷式膝关节矫形支具。通过对膝关节两侧分别施加大小不等的轴向拉伸力,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杠杆平衡原理及力的分解原理,产生一个向力较小侧方向的矫正力矩,在矫正力线,减轻患者患侧负荷的同时,对对侧进行局部减荷,从而避免加剧对侧的磨损。在此基础上,王金武教授团队还将3D打印技术运用在了膝关节矫形支具的设计制造中,研发了新型个性化3D打印单侧减荷式膝关节支具,在个性化治疗的同时还减轻了矫形支具的重量,大幅度提升了患者佩戴矫形支具时的舒适度。 个性化3D打印单侧减荷式膝关节矫形器在戴尅戎院士的指导与支持下,率先申请到国内第一个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注册人制度下第一张隶属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型企业转化的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
王金武 2023-06-19阅读量1609
病请描述:内固定术是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内固定物,直接在断骨内或外面将断骨连接固定起来的手术,多用于骨折治疗。相比较于使用石膏夹板、小夹板等物进行外固定,内固定能够更好地保持骨折端的解剖复位,并有利于加速骨的愈合,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 然而,毕竟是有创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引起骨髓炎,以至于伤口不愈合、反复流脓破溃、骨折端不愈合的病例同样屡见不鲜,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 什么是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在骨折内固定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的、与内固定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骨组织感染,是骨折内固定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最新数据显示,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0.4%~16.1%不等,平均约为5%,其中,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而开放性骨折则超过15%,甚至可达55%。 为什么会发生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骨折内固定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取决于外部环境与患者身体条件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外部环境就是说,如果患者骨折时处在污染的环境中,同时又是开放性骨折,这样感染的机会就比较大。患者身体条件则包括骨折部位与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致病菌种类、治疗时效与策略、患者的免疫状态、营养状况、基础疾病等。比如,吸烟是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肥胖、营养不良、酗酒、免疫低下、贫血、对内固定物过敏、高龄等等。 怎么确定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了感染?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断依据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血清学炎性指标检测、微生物培养与鉴定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一般来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往往有明确外伤史及手术史,早期症状较为典型,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伤口愈合欠佳,局部存在血肿,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如果发展为慢性,则症状不明显,主要为肢体功能障碍、局部肿胀、压痛、红斑以及窦道或瘘管形成,X线、超声、CT等检查可发现明显的局部组织病变,血清学指标也可能出现异常,微生物培养出现阳性。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推荐对所有疑似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骨折内固定术后有无感染的诊断至关重要,与后面的治疗息息相关,一定要遵医嘱,重视检查。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如何治疗?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彻底清创、内固定的处理、全身与局部抗生素的应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以及肢体功能康复。 彻底清创是骨感染治疗的前提,是最重要的治疗步骤,其关键是要彻底清除所有的感染所致的坏死及失活组织,这样才能保证后续治疗有效。 关于内固定物的处理,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建议是在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物稳定、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予以保留,如果不能保证这三个前提,则需要尽早去除内固定物。 清创后就需要开始系统使用抗生素,需要根据菌种和感染情况选择恰当的全身和局部抗生素。 骨组织彻底清创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骨缺损,可以根据骨缺损大小,选择恰当的修复技术。如果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要尽可能早期覆盖创面,采用皮瓣/肌瓣转移、游离植皮以及皮肤牵张等技术修复。 最后,还要重视积极的功能锻炼,以降低废用性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足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针对不同患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术后康复策略,以改善生活质量。 总之,如果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感染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积极恰当的治疗。
文根 2023-02-14阅读量2191
病请描述: 近日,上海市东方医院肛肠外科收治了一位罕见肿瘤患者,尤文氏肉瘤?我科虽为以收治肿瘤为主的科室,但大多年轻医生都没有听说这个病,今天,咱们就一起来了解关于尤文氏肉瘤的知识吧。 什么是尤文氏肉瘤? 尤文氏肉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会在骨骼或骨骼周围的软组织中生长。此病发病迅速,恶性程度高,尤文氏肉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大多数尤文氏肿瘤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今天我们分享的是一位成人尤文氏肉瘤患者。 病例介绍 临床资料:患者小刘,女性,25岁 主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头晕乏力,便血伴有发热,休息后无明显好转,随着病情进展,症状逐渐加重,遂至我科就诊。 查体:见患者结膜苍白,呈贫血貌,腹软,左上腹可触及深部肿物,大小约10*10cm,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生化检查: 急查血常规提示RBC 3.37 10^12/L ,Hb 76.0 g/L ,呈中度贫血,大便隐血阳性,肿瘤指标提示CA12-5 82.5 U/ml,轻度升高。 影像检查:CT左侧中上腹腔内巨大占位,大小约15.2*10.3cm,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考虑恶性。肝右叶多发占位,考虑转移可能,较大者大小约7.3*5.6cm, 右侧中下腹腔内占位,大小约3.6*3.3cm,转移待排。 PET-CT:提示左腹腔巨大肿物,考虑尤文氏肉瘤,侵犯邻近空肠,周围肠系膜区见多发肿大淋巴结,淋巴结转移可能;右盆腔肿物,种植转移可能。左肾稍积水扩张,肝脏S6、7段肿物,肝转移 。 MDT讨论诊疗方案 入院完善检查后早会组织放疗科、肿瘤科、泌尿外科、妇科及肝胆胰外科进行MDT讨论。因骨外尤文氏肉瘤极其少见,因其恶性程度高,呈浸润性生长,往往病情进展迅速,早期容易发生转移。傅传刚主任指出,小刘入院时腹腔肿瘤巨大已经侵犯邻近空肠,盆腔种植转移也发现,肝多发转移,无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如若手术,创伤极大,术后肿瘤残留及复发的风险极高,且小刘目前无肠梗阻及肿瘤大出血的倾向,而此类肿瘤对放、化疗较为敏感,适合先行转化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评估有无手术机会。小刘未婚未育,且腹腔、肝脏、盆腔均见肿瘤,目前不适合放疗。经多学科讨论后,小刘转至肿瘤科接受术前化疗。 MDT讨论 行VDC/IP方案化疗3次后入院评估,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均退缩明显。肛肠外科傅传刚教授团队联合肝胆胰外科王敬晗教授团队共同为小刘实施了根治性手术。术后10天出院,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 病理回报 病理:(回肠)小圆细胞恶性肿瘤,考虑骨外尤文氏肉瘤。肿瘤由浆膜外浸润至粘膜层。两端切缘未见肿瘤累及。肠周淋巴结6枚,未见肿瘤转移(0/6)。肿瘤累及大网膜。(部分肝脏)见粉红色无结构坏死物,坏死物周围见含铁血黄素及炎细胞聚集。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小胆管增生。未见肿瘤残留。符合新辅助化疗后病理改变。 总结讨论 傅传刚教授表示,此病例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合作的优势,各取所长,为小刘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不仅将初始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肿瘤成功切除,并延长了小刘的生命,而且未行放射治疗还保留了小刘的生育能力。肛肠外科医生不仅要开好肛肠,也要做别人做不了的,要成为患者的希望,也为今后此类疾病的诊治积累了宝贵经验。
傅传刚 2022-11-21阅读量2709
病请描述: 早在1872年Duplay首次提出了肩关节周围炎(periarthrite scapulohumerale ) 的诊断,认为肩峰下滑囊炎症、变性、粘连等变化是肩痛和关节运动受限原因。1934年Codman研究无明确外伤原因的肩痛伴有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病理表现,统称冻结肩(frozen shoulder )。1943年Lippmann强调所谓冻结肩是肱二头肌长头腱粘连性健鞘炎所致。1951年Mclaughlin研究指出肩峰下滑囊炎和冈上肌腱病变是肩周炎的主要病因。总之,肩周炎是引起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的统称,并非单一疾病。为便于诊断与治疗,“肩周炎”的名词也已逐渐被"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炎”、"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襄炎”、“冻结肩”、“肩撞击综合征”等具体定位定性名词所分别替代。 病因: 1. 肩部原因:包括关节内与关节外病变。关节内因素主要为肩关节骨折、脱位引起 ;关外因素包括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粘性腱鞘炎 、冈上肌腱病变等。 2. 肩外原因:包括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肉痉挛,久之可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分类: 根据南京鼓楼医院骨科统计的210例肩周炎中,肱二头肌腱鞘炎(包括喙突炎)占45 . 9 % , 冈上下肌腱炎占 21. 5 % , 肩峰下和三角肌下滑囊炎占 23. 7 % , 冻结肩占8. 9 %。根据临床上常见的类型,他们提出如下分类: 1.肩部撞击症; 2.冈上肌腱钙化; 3.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4.冻结肩; 5.喙突炎; 6.肩峰下滑囊炎或三角肌下滑囊炎。 注: 喙突炎:喙突是肩部肌腱和韧带的主要附着点。喙锁韧带、喙肩韧带、喙肱韧带以及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胸小肌均附着于喙突,喙突和肌健之间存在滑膜囊组织。当肌腱、韧带、滑膜囊的损伤、退变和炎症时,均可累及其附着点—喙突,引起喙突部疼痛和压痛。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是青壮年肩前痛的一种常见原因,除疼痛症状外,被动外旋功能受限,但上举和外展功能一般正常。本病常易误诊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部痛点注射治疗常有明显止痛效果。一般在一个疗程后,疼痛均能缓解,在治疗期间应减少患臂活动。本病预后良好,治疗后不遗留功能障碍。 肩峰下滑囊炎或三角肌下滑囊炎: 常见病因: 肩峰下滑囊连接三角肌下滑囊 ,儿童时两者分开,成人时常互相交通,可视为一整体。此滑囊位于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肩袖和肱骨大结节的上方:滑囊顶部附着于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面,以及三角肌发自肩峰的深面纤维上,其底部附着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面内外方各2厘米处和肩袖上。肩关节外展、内旋时,此滑囊随肱骨大结节滑入肩峰的下方而不能被触到。此滑囊炎的特点:多不是原发性的,而是继发于邻近组织的病变,尤以冈上肌的损伤、退行性变、钙盐沉积和肌腱袖破裂的影响最大,如钙化性冈上肌健炎,在急性期能破溃至滑囊内引起急性滑囊炎,称钙化性滑襄炎。当然,也可由直接或间接的外伤所引起。 临床表现: 疼痛、运动受限和局限性压痛是肩峰下滑囊炎的主要症状,疼痛逐渐增剧,夜间痛较著,常痛醒,尤以肩外展外旋时痛加重,一般位于肩部深处并涉及三角肌的止点,亦可向肩胛部、颈、手等处放射:压痛点多在肩关节、肩峰下、大结节等处,常可随肱骨的旋转而移位,当滑囊肿胀或积液时,在肩关节区域或三角肌范围内都有压痛。为减轻疼痛,病人常使肩处于内收、内旋位,随着滑囊壁的增厚和粘连,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晚期可见肩胛带肌的萎缩。X线检查偶可见冈上肌的钙盐沉着。急性外伤所致的三角肌下滑囊炎,往往在伤后数日才出现急性滑囊炎症状。肩峰下滑囊穿刺,依据积液量及性状有助于诊断病变性质和程度。 治疗:早期物理治疗使肌腱炎症反应消退,疼痛减轻,口服消炎镇痛药物,肩峰下皮质激素抗炎药物局部注射,能得到即时的优良效果。对钙化滑囊炎用穿刺冲洗处理能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针刺捣碎钙块也能得到相应的效果。急性期后或慢性发病时除上述疗法外,要强调不增加疼痛的逐步运动,使肩关节在三个轴的运动逐步得到恢复。非手术疗法长期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性疗。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
王华 2022-11-11阅读量4931
病请描述: 冻结肩又称五十肩 。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而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 。好发于 40 岁以上病人,女多于男(约 3 : 1), 左肩多千右肩。其特征是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逐渐加剧,经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疼痛逐渐消退,功能慢慢恢复,最后自愈 。 冻结肩病因至今不清,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 ) 由于肩关节以外的疾病 ,如冠心病、肺炎,胆囊炎等反射性地引起肩部疼痛,使肩关节活动受限; ( 2 ) 因上肢骨折、颈椎病等使上肢固定于身旁过久; ( 3 )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变 ,如肩峰下滑襄炎、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健鞘炎等。 Depalma(1983 )将冻结肩病理过程分为三期。 1. 凝结期(早期):病变主要位于肩关节囊。肩关节造影显示关节囊紧缩 ,关节囊下皱褶互相粘连而消失,肱二头肌长头腱与腱鞘间有薄的粘连。 2. 冻结期:凝结期以后随着病变程度加剧,进入冻结期。此期 ,除关节囊严重挛缩外 ,关节周围软组织均受累,退行性变加剧,滑膜充血、组织缺乏弹性。喙肱韧带挛缩限制了肱骨头外旋,冈上肌,岗下肌,肩胛下肌挛缩,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使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3. 解冻期:冻结期经 7 ~1 2个月后炎症逐渐消退,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功能逐渐恢复,称解冻期。Depalma在1例15年前患双侧冻结肩而自愈病人 ,尸体解剖中发现两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均获得新的骨附着点,而肌腱关节囊内部分均已消失。 因此,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可能是引起冻结肩的主要原因,一旦长头腱黏附于结节间沟获得新的骨附着点,而肌腱关节囊内部分发生病理性撕裂,则肩关节功能改善,冻结肩趋向好转,但这种好转很可能只是病变肌肉和韧带形成了新的生物力学功能体系,而不是恢复了原有生理状态。也有人发现长时间侧卧抱肩,喙突和肱骨头挤压关节囊出现肿胀或坏死是冻结肩的病因。 临床表现: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疼痛一般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与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为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并进行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此时肩部肌肉萎缩明显,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患肢手放健侧肩,使喙肱挤压可出现疼痛。 辅助检查: X 线片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等改变。 建议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时,及早干预,积极治疗,改善预后,提高老年生活的生存质量。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
王华 2022-11-06阅读量4740
病请描述: 肱二头肌长头腱经肱骨结节间沟后进入肩峰下间隙前部 ,止于肩胛骨的盂上粗隆。该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内滑动是被动的,即当肩关节内收、内旋及后伸时肌腱滑向上方,而外展、外旋、屈曲时肌健滑向下方。肱二头肌长头腿鞘炎是这一部分肌键在肩关节活动时长期遭受磨损而发生退变、粘连,使肌腱滑动功能发生障碍的病变。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病人。主要临床特征是肱骨结节间沟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冻结肩。 病因与病理:本病可因外伤或劳损后急性发病,但大多是由于肌腱长期遭受磨损而发生退行性变的结果。 1.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内遭受磨损:肱二头肌长头腱经肱骨结节间沟后进入肩关节,沟脊上有横韧带将肌腱限制在沟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上臂常位于身体前侧并处于内旋位,使肱二头肌长头腱挤向结节间沟内侧壁,容易遭受磨损而发生退变。尤其是结节间沟有先天性变异或因肱骨外科颈骨折,使沟底变浅,表面粗糙不平,甚至有骨刺形成者。 2.肌腱长期遭受肩峰下撞击 肱二头肌长头腱的关节内部分位于肩峰下间隙前部,当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该部与喙肩穹之间可发生磨损、撞击,久之使肌腱发生退行性改变。 3.继发于肩关节炎症:肱二头肌长头腱的腱鞘与肩关节腔相通,任何肩关节的慢性炎症,都可引起肌腱腱鞘充血、水肿、细胞浸润,甚至纤维化、腱鞘增厚、粘连形成,使肌腱滑动功能发生障碍。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主要位于肩关节前面,可指向三角肌附着处或肱二头肌肌腹,夜间加剧,影响睡眠。结节间沟及其上方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使肱二头肌长头腱紧张的主动 或被动动作,均可使疼痛加剧。Yergason征阳性是诊断本病主要依据,即抗阻力屈肘及前臂旋后时,在肱二头肌长头腱处出现剧烈疼痛。急性发病者,常有外伤史,症状重,有时可有不同程度肌痉挛。病人常用手托住患侧上肢于屈曲位,避免上臂旋转活动而加剧疼痛。慢性发病者,病程较长,疼痛较轻,疼痛常常能忍受,但过多活动患肢或在遭受轻微外伤后症状可加剧。严重者可有肩关节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肩部后前位 X 线片常无明显异常。疑为本病时应常规摄肱骨结节间沟切线位X线片。部分病人可见结节间沟变窄、变浅、沟底或沟边有骨刺形成。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
王华 2022-10-24阅读量3456
病请描述: 冈上肌健钙化是引起肩部疼痛和僵直的常见原因,好发于40~ 50岁从事轻微劳动的病人。本病可发生在肩袖组织任何部位,约 90 % 发生在冈上肌腱。 冈上肌腱钙化至今病因不清,一般认为是在冈上肌腱退变的基础上,由于局异常钙盐代谢,发生钙盐沉积,形成钙盐性肌腱炎。临床观察发现,肱骨大结节上方1cm冈上肌腱最易发生退行性变,也是最易发生冈上肌钙化的部位。肉眼观察钙化物为白色或淡黄色,泥沙样或牙膏样沉积物。显微镜下可见碎裂的纤维之间有坏死组织和钙盐沉着。位于冈上肌纤维内小而分散的钙化物,可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通常在拍X线片时偶然发现。当钙化物缓慢增大 而造成对肩峰下滑液囊的刺激时,即出现症状 。此时,当上臂外展活动时可因钙化物撞击喙肩穹而引起肩部撞击症。如钙化物直接位于滑囊底面,滑囊被钙化物顶起而发生急性炎症反应,临床上呈急性发病,症状严重 。一旦穿破滑囊 ,由于压力骤减,炎症反应减轻。症状亦随之缓解。 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亚急性/急性两种类型。慢性期症状轻微,仅主诉在上臂抬起和内旋时有轻度针刺样感,无肌痉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由于肩关节过多活动或受到创伤可使症状加剧,呈现亚急性/急性临床表现。病人肩部针刺样疼痛逐渐加剧,有肌痉挛,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呈不同程度萎缩。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少,肩外侧严重疼痛,可放射到三角肌止点、前臂,甚至手指 。轻微活动可使疼痛加剧。急性期发病突然,病人肩部持续剧痛,局部红肿,皮温增高,压痛明显 。压痛点主要位于大结节处,肌肉痉挛明显,肩关节外展活动受到严重限制。由于肩部剧痛影响睡眠和饮食,服止痛片或镇静药均不能达到止痛作用。急性期病程持续 1 ~ 2 周,然后逐渐减轻、消退。但肩部肌肉痉挛 、运动受限仍较明显,需康复锻炼逐步恢复肩关节功能,且症状可以复发。 辅助检查:在肱骨大结节附近,X线片可见不同类型的钙化阴影,常见的有如下几种:1.绒毛型:边缘粗糙不齐,好似卷曲的绒毛,密度深浅不匀 ,沿冈上肌腱长轴分布。2.长条型:边缘整齐,密度高,沿肌腱长轴分布。3.球块型:边缘整齐,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高,多分布在冈上肌腱附着部。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
王华 2022-10-17阅读量2700
病请描述:肩关节10—肩袖撕裂 肩袖亦称旋转袖,是覆盖于肩关节前、上、后方之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等肌腱组织的总称。与关节囊紧密相连,附着在肱骨上端形成袖筒状组织。肩袖上方为喙肩穹,其间有肩峰下滑囊相隔。肩袖功能是在上臂外展过程中,使肱骨头向关节盂方向拉紧,维持肱骨头与关节盂的正常支点。肩袖断裂将减弱甚至丧失这一功能 ,而严重影响上肢外展功能。 常见病因: 1. 创伤 是青少年肩袖断裂的主要原因,当跌倒时手外展着地,或手待重物,肩关节突然外展上举或扭伤而引起 。外力越大 ,肩袖断裂越严重。 2. 血供不足 引起肩袖组织退行性变。血管造影表明 ,在离冈上肌腱止点 1cm 处有一个明显的血管稀疏区,Codman 把这个区域称为肩袖撕裂危险区。当肱骨内旋或外旋中立位时 ,肩袖的这个危险区最易受到肱骨头的压迫、挤压血管而使该区相对缺血,使肌腱发生退行性变,临床上肩袖完全断裂大多发生在这一区域。 3. 肩部慢性撞击性损伤 中年以上病人,其肩袖组织因长期遭受肩峰下撞击,磨损而发生退变。Neer(1983 ) 认为 95 % 肩袖断裂是长期肩部撞击、磨损的结果,而不是循环障碍或创伤所致,创伤可扩大裂口,但不是主要因素,临床上约50 %肩袖断裂病人无明显外伤史。 分类: 肩袖断裂分为完全断裂与部分断裂两大类 :部分断裂仅发生在肩袖某一部分;完全断裂是整层肌腱袖破裂,关节腔与肩峰下滑囊直接相通。有 4 种病理类型: a.肩袖关节面的断裂、b.肩袖滑膜面的断裂、c.肩袖组织内部平裂成几层,d.肩袖组织内部的纵行破裂。肩袖滑囊面断裂者可穿破肩峰下滑囊而产生肩蜂下疼痛弧综合征。Post(1983 ) 根据断裂程度将其分成四类:裂口< l cm 者为小撕裂,1 ~ 3cm为中度撕裂,3 ~5cm为大撕裂 ,5cm以上者为特大撕裂 。 临床表现: 多见于40岁以上病人,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伤前肩部无症状,伤后肩部有一过性疼痛,隔日疼痛加剧,持续 4 ~ 7d , 病人不能自动使用患肩,大结节与肩峰间压痛明显。肩袖完全断裂时,因丧失其对肱骨头的稳定作用,将严重影响肩关节外展功能,而部分撕裂时,病人仍能外展上臂,但有60°~ 120°疼痛弧。 辅助检查: 早期肩袖损伤者,因肩部疼痛使病人不敢活动上肢,体格检查可行---上臂下垂试验:将患侧上臂被动外展至90°,如不加以支持,患肢仍能保持这一位置,表示肩袖无严重损伤;如不能维持被动外展位置,则表明肩袖严重撕裂或完全断裂。 X线检查:常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若见肩蜂下滑囊与关节腔相通,则证实肩袖已完全断裂。肩关节磁共振MRI和肩关节超声可明确诊断。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
王华 2022-10-16阅读量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