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口腔 > 口涩 > 饮食

口涩饮食

口涩饮食相关内容 更多>

痛风偏爱这3种体质

病请描述:   痛风偏爱这3种体质!你是高危体质吗?     体质是先天遗传与后天饮食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不同人具有不同的体质。哪种体质更容易得痛风呢?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同体质密切相关,湿热体质、痰湿体质及瘀血体质是痛风的好发人群。那么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表现,     第一、湿热体质类型,常见表现面部易出油泛光,容易出现痤疮,容易困倦,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或黏滞,小便颜色偏黄,舌苔黄,脉滑数。该体质人群平时要注意保持二便通畅,应多饮水以助泄热;在饮食方面当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之品,不可饮酒;早期辨证给以中药清热利湿治疗。     第二、痰湿体质,这类痛风患者中多数体型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大便正常或不成形,小便不多或微浑等。该体质类型人群尤其要注意饮食节制,饮食应清淡,不可过食肥甘,以免生痰助湿,应适当增加运动量,强健肌肉、筋骨,配合减肥,配合中药健脾祛湿。     第三、血瘀体质:血瘀体质以年老或病程久的患者多见,局部往往有痛风石,疼痛表现为刺痛,固定不移,动则加重,舌暗有瘀斑,脉细涩为主,多因久病入络,瘀阻脉道,不通则痛,瘀血不祛,新血不生,瘀血一旦形成,从而局部气血阻滞。在痛风的防治方面应该强调个体化诊疗、遵循“因人制宜”的思想,并结合相关体质的特点分别采用清热、利湿、化痰、祛瘀、益气、滋阴、温阳等治疗原则以调整机体阴阳之偏颇,突出“调质防变”之“治未病”思想,对于临床预防及治疗痛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宁 2024-04-15阅读量1012

名老中医们运用桑叶的经验

病请描述:桑叶,桑科植物桑的经霜树叶,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主治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肺燥咳嗽,咽干口渴;风热及肝经实热,目赤肿痛。   张珍玉经验: 张老认为外感咳嗽主要由风寒外袭,主要用药宗旨是:宣散祛邪。轻宣为主,勿伤稚阴。主药桑叶、薄荷。既然是风寒为患,依理当辛温解表,何以桑叶、薄荷轻清宣透?张老认为今之患儿与古往不同,往往饮食肥甘有余,衣着温厚太过;肥甘有余则易积痰内生,温厚太过则易郁闭生热,故体质多偏于阳盛,所以风寒外袭,虽为阴邪,却易从热化,内闭肺气,引发伏痰,这种病机变化决定小儿咳嗽初发多伴有发热症状或先发热而后咳嗽发作。此时若再行辛温发散,必致稚阴倍伤,阳无根舍,终为阴阳两虚,这恰恰正是临床上经常出现的用其药无其效,或初用有效,继则重感邪气,病情加剧又添盗汗的病机所在。因此张老一般不用辛温,而采用桑叶、薄荷轻清宣透,达邪外出而不伤阴。再配以宣肺止咳祛痰之杏仁、桔梗,共理肺气,使之宣降调和,邪祛咳止。 郭付钰经验: 《串雅外编》曾用桑叶7片,每日洗之,治眉毛脱落,胡须脱落。《串雅内编》之“黑发仙丹”则用熟地、万年青、桑葚、黑芝麻、山药、南烛皮、川椒、白果、薏苡仁、白术、生首乌、五味子、乌头皮、胡桃仁配伍,以桑叶为君治脱发白发。《寿世保元》引胡僧方之扶桑至宝丹用桑叶、白蜜各500g,黑芝麻120g,治白发、头眩目花、迎风流泪、皮肤粗糙、便秘等证。《石室秘录》、《千金方》也有桑叶治头发不长之记载。文献报道桑叶和桑枝对家兔及绵羊毛有显著的养毛效果,且有杀菌作用。可能桑叶对某些原因引起的眉毛脱落有促进其再生作用,现代医者曾在《中医药信息报》提供了桑叶治脱发之验方。 魏龙骧经验: 桑叶止夜汗 1973年冬,患者陈某,男性,年35岁。因夜汗长达一年之久,来我院中医科就诊。自述:每夜12时左右,即汗出如洗,就被尽湿,夜夜如此,症已经年,医治无效。其特点:夜尿时,必如冷风袭人,皮肤栗起,内则若有热流上冲,旋即头眩欲仆,摇摇不能自持,并见口苦刘,音嘶,小便短赤等症。脉细微而数,舌质淡红。     从症而论,颇似《金匮》论百合病,时人颇多此类神经官能症。并有营卫失和使然。病之所苦在夜汗,求愈之迫者在此,故医者务在止汗,方可偿其所愿。    《伤寒论》曰:“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主之。”病人脏无他病,其非形体实质之病变可知,盖所指亦即神经官能症也。依证立方,乃投桂枝汤。是方兼具平冲逆、障风袭、止汗出三症之用。复以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滋而润之,滑石清而利之,赭石重而镇之,以其有口苦、音嘶、小便短赤、头眩上逆诸症故也。汤药之外,嘱病人每日吞干桑叶末9g,米汤下之。上方进3剂,夜汗顿止,续服5剂,虚热上冲、淅然恶风、头眩欲仆诸症悉除。后以益气养阴、清轻调理之味以善后。    盖余用桑叶止汗,乃从偶阅小说中得到启示。书中言,一僧,每就枕则汗出遍身,衣被皆透。20余年不愈,监寺教以霜桑叶焙末,米汤下2钱,数日遂愈。今适遇此症,不妨一试,果真有验。然转思本例与桂枝汤合用,取效是否乃桂枝汤调和营卫之结果,而非桑叶之功?不久,又连遇夜汗者数例,不杂他药,独取桑叶一味治之,多能应手取效。于是,桑叶有止夜汗之功,确信无疑矣。 谢海洲经验: 民间常用桑叶焙干为末,空腹温米饮调下治盗汗。我曾用于小儿体弱,睡后汗出,头面如洗,选桑叶60g,焙干研细末,每晚睡前米汤送服5—10g,不及1周,盗汗竟除。实践证明桑叶辛凉宣透,为小儿盗汗首选药物。   王新陆经验: 桑叶配龙骨用于各种汗证。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本草经疏》:“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足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龙骨甘涩平,归心肝肾大肠经,可镇惊安神,敛汗固精。二者相合,可治一身之汗证,屡试不爽。但需要注意的是,桑叶用量需大,一般在15—30g,或更多,桑叶量小发汗,量大才能止汗。   孙朝宗经验: 平肝风重用桑叶 桑叶一药,苦甘而寒,入肝肺二经,功可祛风清热,凉血明目,《重庆堂随笔》:“桑叶……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孙师认为:“桑叶少用则清肺,多用则平肝泻肝,因桑得萁星之精,萁主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泄肝热。”临证中每每重用桑叶30—60g,治疗肝热风旋之目昏脑涨、耳鸣头摇、项强抽搐,及木火刑金之咳嗽、咯血等症。

微医药 2023-03-27阅读量2756

心情不舒畅,连味觉舌觉都会感...

病请描述:心情不舒畅,连味觉舌觉都会感觉异常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张 平 味觉异常和舌觉异常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症,以往多见于年届6旬的老年女性,近年来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以30~50岁左右的女性多见,男性也不少。 蒋师总结了味觉异常主要有口苦、 口甘、 口酸、 口咸、 口辛、 口涩、 口淡等, 舌觉异常主要有舌痛、 舌麻、 舌干燥、 舌强(僵)、 舌肿满(大)、 舌灼热甚或舌疮等,经常兼而有之,皆属“口不仁/口中不仁”范畴。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味觉异常往往有良好的疗效,但对口中灼痛(舌麻、舌痛、上腭痛,甚至口腔内黏膜粗糙感等)患者,临床仍然有近两成患者无明显疗效,学习蒋师之《郁证发微·郁证味觉舌觉异常论》,方知“七情不遂可以导致味觉、舌觉异常”,临证需仔细甄别。 跟随蒋师复习古代文献,郁证性舌觉异常主要因七情郁结损及心、肝、脾三经所致,常伴有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饮食减少、日渐羸瘦、精神恍惚、心慌气喘、心腹刺痛、腹中急痛、胁肋腰背痛、头痛脑疼、寒热往来、溲淋便难等诸多躯体症状,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养心安神、滋阴泻火为基本治则,部分配合吹散如“柳花散”等局部用药,颇有见地。 案例分享 不久前,我主治一患者,女性,63岁,舌边尖麻、痛,甚至如烧灼感,已有半年余,反复用过各类治疗(漱口、喷剂、口服神经营养剂、维生素等),均告罔效。疫情开始后,随着心理压力增加以及情绪恶劣,口舌灼痛加重,言语急促不安,倦怠乏力,胸闷善太息,中脘痞满,头痛时作,口干不苦,夜寐不安,易醒多梦,便干不畅,1~2日一行。舌暗红,苔薄黄腻、少津,两脉俱弦。 先以黄连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无效,患者反而出现舌边尖灼痛加重,口舌干燥,舌苔厚腻。看来非气分痰热,继而考虑阴血不足、热在血分,改以滋阴凉血、养心安神为治,用了生地、丹皮、赤芍、当归、远志、朱茯苓等,灼痛略减,口干好转,焦虑同前。接下来再配合疏肝解郁、重镇安神,加药如柴胡、八月扎、朱灯草、牡蛎、龙骨、生铁落等,两周后,灼痛明显改善,仍然焦虑,坐卧不安,继续给予汤药并配合每日口服1粒黛力新,诸症始安。 总结 以上证明,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是客观存在的。郁证往往症状纷繁芜杂,治疗容易顾此失彼;况且还有病郁同存,殊为难治,有时需借助抗抑郁、抗焦虑西药之力,也是出于无奈吧。

蒋健 2022-07-25阅读量9295

肝炎概述

病请描述:肝炎就是肝脏有炎性损害。许多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毒物、毒素和药物都会引起肝炎。由药物中毒如异烟肼(治疗结核病药)、消炎痛(解热、镇痛、消炎药)等引起的叫药物性肝炎;由长期多量饮酒引起的叫酒精中毒性肝炎;由细菌引起的叫细菌性肝炎;由病毒引起的肝炎,则叫做病毒性肝炎。现在人们日常所说的“肝炎”,指的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有5 位“成员”: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或称之为A、B、C、D、E型肝炎。可能还存在第六型肝炎。   在上海,1988年春季甲型肝炎爆发,是世界医学史上最大一次甲肝大流行,累计发病31万余人,流行市区直接、间接经济损失逾10亿元。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性肝炎,上海的流行就是人们食用被污染的毛蚶引发的。甲肝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得了甲肝会表现为食欲不佳、恶心、发热、尿色深黄如浓茶样、眼及全身皮肤黄染,验血为谷丙转氨酶显著上升。有人以为甲肝都会有黄疸,其实相当部分病人是没有黄疸的。此病绝大多数恢复顺利,不会发展成慢性肝炎。近年来研究成功的甲肝疫苗效果良好,只需注射一针,获得抵抗力可在10年以上。   在我国,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的人究竟有多少呢?答案是:6亿!这个数字包括慢性肝炎病人1000余万人,乙肝病毒携带者8000万人,还有4亿多人是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产生抵抗力者。这就说明感染了乙肝病毒,大部分人不发病,或者经过急性乙型肝炎后产生对乙肝免疫力(抵抗力);相当一部分人既不发生肝炎,身体又不能清除病毒,病毒与机体之间“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形成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的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90%以上是无黄疸的,大约有20%发展为慢性。慢性肝炎可分为迁延性与活动性两型,如果医治得当,慢性迁延性者可几十年仍安然无恙,近年发展的一些抗病毒药物对肝炎疗效良好。慢性活动性者亦可望缓解、好转。演变成肝硬化、肝癌者毕竟是极少数,而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也比较好。因此乙型肝炎病者不应当“病急乱求医”胡乱用药,亦不应“讳疾忌医”。乙肝是通过血液、生活密切接触和母婴传播的。乙肝疫苗是最切实可靠的预防措施。    丙型肝炎是肝炎研究的新热点,近几年来由输血(或血浆)引起的肝炎80%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丙肝与乙肝相似,但急性丙肝约有半数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少数形成肝硬化、肝癌。然而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等)对丙肝的效果比对乙肝好。   丁型肝炎病毒因其生长繁殖需要乙肝病毒的帮助,也就是只有在乙肝病毒存在的情况下才能造成传染和致病。当乙肝病人又感染丁肝病毒时,常可加重病情。丁肝主要是通过输血、注射或血液污染物传播。由于乙肝疫苗的接种可有效预防乙肝,因而亦可防止丁肝病毒感染。   从80年代初至今,我国已发生过9次相当规模的戊型肝炎流行。戊肝主要通过水源、饮食传播。戊肝与甲肝临床表现相似,一般不会变成慢性。另外,女性似乎较男性易患戊肝,妊娠妇女患戊肝病情往往较严重,且可能累及胎儿。病毒性肝炎无论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或戊型,其临床上的表现基本相同,往往需要血清学的检验才能加以鉴别。几种肝炎都有轻有重,但如上所述,慢性病毒性肝炎一般由乙型或丙型引起。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各型病毒性肝炎都可引起重症肝炎,病人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引起深度黄疸、腹胀腹水、消化道和皮肤出血、神志不清以至昏迷,以及肾脏损害,往往会危及生命。由于医学的进步,目前此类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已大大提高。    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由于疾病本身的规律,常常出现病情反复发作。而每一次病情反复,都会造成肝损害的加重,严重者最后发生各种并发症或进展为慢性重症肝炎,少数恶变为肝癌。后面这几种情况构成了慢肝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慢肝患者应学会对病情的自我观察,一旦发现病情变化,应尽早到医院检查治疗。食欲:当慢肝患者出现病情波动时,食欲往往较早出现改变,如食量下降,厌食肉类和油腻食物,严重者一见到肉类食物或闻到食物的气味都会发生恶心、呕吐。体力:患者感觉体力下降,尤其是处于休息状态亦觉疲乏,甚至四肢软弱无力,不愿走动时,应警惕病情反复。体重:慢肝患者体重如果明显增加又证明没有腹水,需注意合并脂肪肝的可能性。若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全身消瘦,则需作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发生了肝癌。小便:是反映肝炎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在病情发作出现黄疸之前,通常先有明显的尿黄。如果患者连续几天或在一天当中几次出现尿黄如浓茶色,这通常是病情反复的预兆,如同时伴有明显疲乏和食欲下降,更有可能是病情反复。腹部:若出现明显的上腹胀且见隆起,常是病情严重的表现。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时也有腹胀,此时腹围增大,脐凹陷变浅(尿量也通常明显减少)。因此,对于有腹水的患者,可用一把软尺每天于固定的时间(如晨起排小便之后,吃早餐之前)测量腹围(于脐水平测量),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腹水(腹胀)的消长情况。最客观的是测量体重,体重下降常提示腹水消退。不能缓解的腹胀,常是病情恶化的表现,特别在重症肝炎的患者。另一种腹部情况是在腹壁上(通常在脐的周围)看到弯曲的静脉,谓之“腹壁静脉曲张”,是肝硬化发展到相当程度的表现。皮肤:部分慢肝患者面部出现色素沉着,皮肤失去润泽,胸前和颈部可见到毛细血管扩张或形状有点像蜘蛛的血管痣(蜘蛛痣),手掌可见大、小鱼际部位呈紫红色(肝掌)。这些通常是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特殊表现。若这些表现从无到有,提示病情在逐渐发展,需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眼睛:肝有病变常可在眼睛上反映出来。眼睛于涩是许多慢肝患者的常见症状。但最重的眼部表现是巩膜(眼白部分)出现黄染,这通常是病情明显活动的征象,而且巩膜黄染一般较皮肤黄染容易观察,出现时间也稍早一些。因此,观察巩膜黄染是反映黄疸深浅的灵敏而可靠手段。若配合对尿黄的观察。则可比较客观地反映病情的变化。上述这些观察指标,在肝炎活动过程中通常是几项同时或相继出现,一旦出现其中一项指标以上,宜尽早到医院作专科检查。

周朝晖 2021-08-20阅读量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