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滑膜增厚 > 病因

滑膜增厚病因

滑膜增厚病因相关内容 更多>

如何区别类风湿关节炎和骨性关...

病请描述:类风湿关节炎与骨性关节炎均属于关节炎,因此很多患者会把两者混淆在一起。在门诊,我们常常听见患者说自己得了风湿病,或是得了关节炎,其实“风湿病”和“关节炎”都只是一个统称,包含着很多风湿性免疫疾病。 那么究竟如何区别类风湿关节炎与骨性关节炎呢?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对关节破坏力极大,往往控制不佳时便会致残,影响工作生活,大部分患者常常累及双手的小关节,后期也会累积到全身各个关节,被破坏的关节被“滑膜”包围,这层滑膜不断增厚,它就是破坏关节面、最终导致畸形的不好的东西,白细胞在人体内正常情况下起保护作用,而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白细胞会攻击滑膜组织,从而形成炎症并 导致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最终让关节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至今还不清楚,但血液中的类风湿因子抗体或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相关蛋白时,免疫系统就会受影响。但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不一定代表患有类风湿关节炎,还需结合其他表现及放射学检查才可以诊断。 骨性关节炎比类风湿关节炎较多见,全身症状较轻。类风湿关节炎通常影响小关节,而骨性关节炎常累及大关节,特别是负重、受累关节,如双膝等关节。 骨性关节炎其实是由于年龄增长引起的关节退化的过程,所以也被称为“退变性关节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关节内起到缓冲作用的关节软骨损伤,当人体内的软骨被磨损后,关节内骨与骨之间的保护垫就受到了影响,骨骼便会直接相互摩擦从而引起剧烈疼痛。 类风湿关节炎与骨性关节炎区别要点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是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即软组织炎症,骨性关节炎是关节间软骨的病变。 除此之外两者之间还有其他不同,例如二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症状、诊断标准及处理方法。王明杰博士建议,当自己不能辨识患有哪种疾病,还需要到专科就诊,明确诊断。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992

肩痛,超声可寻到的蛛丝马迹

病请描述:出现肩痛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肩周炎”,但临床中,所有可导致肩痛的疾病中,肩周炎大约只占10%-15%,其余病因还有肩袖退行性变或撕裂,钙化性肌腱炎,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等。想弄清楚肩痛的原因,通过肌骨超声能追寻病因,肌骨超声通过动态观察,能对肩袖的完整性、连续性进行详细评估,并能观察肌肉、肌腱、韧带、神经等是否发生损伤、断裂、炎症等病理变化。 超声能观察到肩部疼痛的常见原因: (1)肩袖损伤:肩袖是包绕在肱骨头上的一组肌腱复合体的总称,像一个袖口一样包住肱骨头。当外伤导致肩袖损伤或发生退行性变时,肌腱会发生水肿和炎性病变,甚至产生撕裂,从而导致肩关节疼痛、肌力减弱以及活动受限。超声能清晰显示肩袖结构,评估损伤程度、发现细小撕裂。 (2)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是肩关节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充血水肿,形成的无菌性炎症,严重时可造成粘连。患者往往自觉关节僵硬,胳膊向后、向外旋转活动度受限,使得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超声可准确评估冻结肩患者喙肱韧带、关节囊增厚及肩袖间隙变化等,明确冻结肩的诊断。 (3)肩峰撞击综合症:肩峰下间隙减小挤压到肩峰下软组织,从而造成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患者上举困难,肩关节疼痛,超声可动态评估肩峰下冈上肌腱的运动。 (4)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肩袖急、慢性损伤,以及运动时滑囊被反复摩擦或撞击可造成滑囊内积液、囊壁增厚。超声可观察滑囊壁厚度、观察积液及滑膜增生等病变。 (5)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体力劳动者或者长期反复使用肩部发力的运动,导致肌腱的过度疲劳废用,反复在肱骨结节间沟摩擦而引起的退行性改变,腱鞘充血、水肿、粘连、纤维化、腱鞘增厚,使腱鞘的滑动功能发生障碍。主要超声表现为腱鞘增厚和(或)长头腱增粗,回声不均,及长头腱周围积液等。 (6)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冈上肌腱退变的基础上发生钙盐沉着而形成,会出现突如其来的剧烈肩膀痛。超声可以敏感的发现钙质沉积物的存在,明确大小和位置。 (7)神经压迫: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是支配肩部的重要神经,神经卡压是肩部疼痛和运动障碍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上肢的不断活动,肩胛骨的不断移位,而使切迹处神经反复受到牵拉和摩擦,导致神经损伤、炎性肿胀和卡压,从而引起的一种以颈、肩、背、腋、侧胸壁的酸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超声能观察神经周围软组织情况,并能进行引导下定位治疗。 肌骨超声可对肩部疼痛的原因提供诊断帮助,能够让医生更加准确地了解病情,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检查前患者无需特殊准备、无辐射、不受体内支架的影响。

刁雪红 2024-07-08阅读量2105

髋关节炎病因系列01---髋...

病请描述:        髋臼发育不良是髋关节炎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髋臼发育不良,造成髋关节负重时应力集中或异常应力,是导致关节炎的重要病因。新生儿髋臼发育不良的发生率约为 1比1000, 女性多见,男女比为 1比5, 而且第一胎发病率高,白人比黑人发病率高,中国人发病率相对较低。晚期关节炎常表现为髋关节进行性疼痛及活动受限。        一般认为,髋臼发育不良的典型表现为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减少,导致股骨头与髋臼对应关系不良,由于缺乏正常应力刺激会出现继发股骨颈前倾角与颈干角异常改变,股骨髓腔变窄等,而股骨侧的变化更加重了在发育过程中髋臼的畸形。通常将髋关节发育不良分为(1)髋臼发育不良、(2)髋关节半脱位、(3)髋关节完全脱位。近来趋向于将关节半脱位与完全脱位统 一归为髋臼发育不良的不同阶段。发育不良导致应力异常分布于髋臼外上方,髋臼后倾导致髋臼与股骨颈发生撞击,应力分布异常是导致继发骨关节炎的原因。         股骨头骨骺损伤会导致股骨头形态发育异常。撞击会导致髋关节盂唇损伤及股骨头颈交界的前外侧增生 ,继而加重髋关节不稳和退变。这些结构上的变化最终会导致关节一系列继发改变,包括股骨颈周围滑膜增生、股骨头颈交界区前外侧增生、关节内粘连、关节积液、关节两侧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髋臼缘以前内侧壁增生为主的骨赘生形成、卵圆窝内纤维脂肪组织增生骨化使之变浅、关节囊增厚、关节盂唇损伤等,并可出现骨盆形态异常改变。直至最终形成痛性关节炎及髋关节活动受限。对于早期单纯髋臼发育畸形形成的发育不良 ,X线片上表现较为隐匿 ,需要有经验的关节医师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股骨头在半脱位时常呈扁平变,髋臼外上受到应力作用变形明显,软骨下骨囊性变或硬化,髋关节中心外移。对于完全脱位病人 ,髋臼明显变浅、变小,甚至呈锥形。在髋臼上方形成假臼。关节囊由于脱位导致增厚,脱位上移使关节囊冗长呈葫芦状,神经血管亦有短缩,臀中肌失效常导致行走时髋关节摆动。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

王华 2024-01-19阅读量1484

肩关节14—肩周炎

病请描述:       早在1872年Duplay首次提出了肩关节周围炎(periarthrite scapulohumerale ) 的诊断,认为肩峰下滑囊炎症、变性、粘连等变化是肩痛和关节运动受限原因。1934年Codman研究无明确外伤原因的肩痛伴有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病理表现,统称冻结肩(frozen shoulder )。1943年Lippmann强调所谓冻结肩是肱二头肌长头腱粘连性健鞘炎所致。1951年Mclaughlin研究指出肩峰下滑囊炎和冈上肌腱病变是肩周炎的主要病因。总之,肩周炎是引起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的统称,并非单一疾病。为便于诊断与治疗,“肩周炎”的名词也已逐渐被"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炎”、"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襄炎”、“冻结肩”、“肩撞击综合征”等具体定位定性名词所分别替代。         病因:        1. 肩部原因:包括关节内与关节外病变。关节内因素主要为肩关节骨折、脱位引起 ;关外因素包括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粘性腱鞘炎 、冈上肌腱病变等。        2. 肩外原因:包括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肉痉挛,久之可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分类:         根据南京鼓楼医院骨科统计的210例肩周炎中,肱二头肌腱鞘炎(包括喙突炎)占45 . 9 % , 冈上下肌腱炎占 21. 5 % , 肩峰下和三角肌下滑囊炎占 23. 7 % , 冻结肩占8. 9 %。根据临床上常见的类型,他们提出如下分类: 1.肩部撞击症;  2.冈上肌腱钙化;  3.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4.冻结肩;  5.喙突炎;  6.肩峰下滑囊炎或三角肌下滑囊炎。 注:         喙突炎:喙突是肩部肌腱和韧带的主要附着点。喙锁韧带、喙肩韧带、喙肱韧带以及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胸小肌均附着于喙突,喙突和肌健之间存在滑膜囊组织。当肌腱、韧带、滑膜囊的损伤、退变和炎症时,均可累及其附着点—喙突,引起喙突部疼痛和压痛。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是青壮年肩前痛的一种常见原因,除疼痛症状外,被动外旋功能受限,但上举和外展功能一般正常。本病常易误诊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部痛点注射治疗常有明显止痛效果。一般在一个疗程后,疼痛均能缓解,在治疗期间应减少患臂活动。本病预后良好,治疗后不遗留功能障碍。         肩峰下滑囊炎或三角肌下滑囊炎:         常见病因: 肩峰下滑囊连接三角肌下滑囊 ,儿童时两者分开,成人时常互相交通,可视为一整体。此滑囊位于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肩袖和肱骨大结节的上方:滑囊顶部附着于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面,以及三角肌发自肩峰的深面纤维上,其底部附着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面内外方各2厘米处和肩袖上。肩关节外展、内旋时,此滑囊随肱骨大结节滑入肩峰的下方而不能被触到。此滑囊炎的特点:多不是原发性的,而是继发于邻近组织的病变,尤以冈上肌的损伤、退行性变、钙盐沉积和肌腱袖破裂的影响最大,如钙化性冈上肌健炎,在急性期能破溃至滑囊内引起急性滑囊炎,称钙化性滑襄炎。当然,也可由直接或间接的外伤所引起。         临床表现: 疼痛、运动受限和局限性压痛是肩峰下滑囊炎的主要症状,疼痛逐渐增剧,夜间痛较著,常痛醒,尤以肩外展外旋时痛加重,一般位于肩部深处并涉及三角肌的止点,亦可向肩胛部、颈、手等处放射:压痛点多在肩关节、肩峰下、大结节等处,常可随肱骨的旋转而移位,当滑囊肿胀或积液时,在肩关节区域或三角肌范围内都有压痛。为减轻疼痛,病人常使肩处于内收、内旋位,随着滑囊壁的增厚和粘连,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晚期可见肩胛带肌的萎缩。X线检查偶可见冈上肌的钙盐沉着。急性外伤所致的三角肌下滑囊炎,往往在伤后数日才出现急性滑囊炎症状。肩峰下滑囊穿刺,依据积液量及性状有助于诊断病变性质和程度。         治疗:早期物理治疗使肌腱炎症反应消退,疼痛减轻,口服消炎镇痛药物,肩峰下皮质激素抗炎药物局部注射,能得到即时的优良效果。对钙化滑囊炎用穿刺冲洗处理能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针刺捣碎钙块也能得到相应的效果。急性期后或慢性发病时除上述疗法外,要强调不增加疼痛的逐步运动,使肩关节在三个轴的运动逐步得到恢复。非手术疗法长期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性疗。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

王华 2022-11-11阅读量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