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哮喘及慢阻肺患者适合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吗? 近期,有支气管哮喘患者或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常来咨询,适合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吗? 回答是,在穴位贴敷后局部皮肤不过敏的情况下,有阳虚寒盛体质者,可以考虑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阳虚寒盛证,这是中医病症名,人体阴阳相互制约,保持相对平衡,阳虚则不能制阴,故阴偏盛。阴寒内盛,阳气受损而虚衰。症见形寒肢冷,尿清便溏,面色(白光)白,舌淡胖嫩,脉沉迟弱等。治宜温阳散寒。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通络、鼓舞正气、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这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临床实践表明,适应症对路,给予精准穴位贴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二、穴位贴敷的机理和适用证候 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贴敷,药物通过皮肤腠理吸收,渗透入机体,一方面药物直接刺激贴敷局部穴位,通过穴位的刺激,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药物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脏腑经气失调之处,发挥药物的“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产生疾病的治疗作用。穴位贴敷避免了内服药对胃肠道的刺激,起到简单、安全、有效的作用。 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或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从传统医学看,病名就是哮病、喘症、肺胀,病位在肺脾肾,有以下表现1项或者数项者,可以考虑使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手段:1、四肢不温2、形体白胖、唇淡3、精神倦怠4、面色淡白无华5、畏寒喜暖、喜热饮6、易感冒7、大便稀溏8、腰膝酸冷9、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10、阳痿、滑精、宫寒不孕11、舌淡胖嫩苔白、脉沉乏力 如果不是以上情况,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手段基本无效,不仅浪费医疗费,而且可能带来不良反应。 三、暖脾益肾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及慢阻肺采用“暖脾益肾”穴位贴敷,穴位贴一般含有丁香、肉桂等中药组方,结合经典穴位搭配,采取先进工艺,制作成品贴敷,具有成分均匀、载药量大、易于吸收的特点,能暖脾益肾、培土生金,促进金水相生,肺脾肾三脏同调,扶正驱邪,温通经脉。临床实践证明对发作性胸闷气喘的哮喘患者以及活动后胸闷咳喘的慢阻肺的患者的控制有一定疗效。 四、穴位贴敷的慎用人群1、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恶性肿瘤病情较重者。2、有艾滋病,结核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者。3、对贴敷药物过敏者、皮肤有破损及疤痕体质者。4、慢性疾病发作或加重期者(如发热、咳喘、咯血等)。5、妊娠期妇女及婴幼儿。6、免疫球蛋白E值明显增高,并且有过湿疹等皮肤病患者。 五、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1、每次贴敷时间为4-6小时,具体贴敷时间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即可自行取下。2、贴敷当天避免剧烈运动,可以洗澡,但不宜用力搓擦,淋浴后用毛巾轻轻的吸干皮肤上的水分即可。不宜进食生冷、海鲜、鱼虾或辛辣刺激的食品及冷饮。3、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对于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则需缩短贴敷治疗的时间,及时取下贴敷药物;若有红肿起泡,不要戳破水泡,保持局部干燥、卫生,或外涂烫伤药水等,痒甚则可外涂少量皮炎平等药物,一般3-5天即可痊痊愈;若皮肤红肿水泡严重,需注意预防感染。必要时去医院及时处理。 六、2022年的冬病夏治贴敷时间伏前贴:2022.06.21—2022.07.16初伏贴:2022.07.16—2022.07.25 中伏贴:2022.07.26—2022.08.14 末伏贴:2022.08.15—2022.08.24伏后加强:2022.08.24—2022.09.04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可以贴敷治疗,始于三伏天,或者初伏前开始。头伏、中伏、末伏连贴3天,间隔时期可每周贴敷1~2次。注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准确辨证施治后进行穴位贴敷。 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期间要不要停用吸入制剂和常规服用的西药? 回答是,不合适停用。临床实践表明,突然停药后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情况还是经常发生。因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是看远期的疗效。因此不建议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期间突然停用吸入制剂(比如信必可都保、舒利迭、倍择瑞、全再乐、杰润、欧乐欣、百沃平等吸入制剂)和常规服用的西药(比如茶碱缓释片、孟鲁司特钠片、富马酸酮替芬片等药),如果有疑问,建议来面诊,给予充分评估病情后,给出合理化的疾病管理建议。
王智刚 2022-06-19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新发现不断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对生命的生理和病理研究日趋精准。这给生命健康带来了积极的一面,而过度依赖化学药及微观认识,忽略宏观辩证整体调理,忽略对生命全程关怀,过度耗散气血津液精,使其出现盈亏通滞的异常,致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目前冠心病依然是一种高发心血管疾病,不仅有猝死风险,而且一旦发病必然对生命质量埋下祸端。及早正确认识本病的危害性及发病机理,树立未病先防,己病防变的思想,才能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冠心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痉挛以至堵塞,引起心肌血液循环障碍,缺血,出现心绞痛,心率失常,梗死,心衰等。 中医把本病归属“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疼”的范畴。《黄帝内经.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日发夕死,夕发旦死”,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系统论述了本病发病原因机理以及虚实两类病症的鉴别诊断,并记载十首方药,包括急症和慢性病的治疗和调理预防。针对阳气微弱,阴寒内盛引起胸中阳气闭塞不通,以及气机郁滞痉挛的胸痹心痛,给出了瓜蒌薤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枳实薤白桂枝汤;并对冠心病心肌梗塞一起压榨痛,窒息状及胸痛牵引肩背剧痛分别给出了桂枝枳实汤和乌头赤石脂丸。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清代《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经过几千年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对心系的生理、病理的认识不断完善,现代中医学更是吸取现代科技带来新发现,把辩证和辨病相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取得巨大发展,对冠心病治疗临床的治疗很好疗效。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心血瘀阻型、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心肾阴虚、气阴两虚,心肾阳虚型。 胸痹心痛病之标是以痰浊,血瘀,寒凝,气滞为主,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各种类型临床表现是:气滞多表现为闷重而痛轻,太息憋气,苔白脉弦;痰浊多表现为胸部窒闷而痛,苔白膩脉弦滑;寒凝多表现胸痛如绞,遇寒而发,伴畏寒肢冷,舌淡脉细;瘀血表现为胸部刺痛固定不移,痛有用处,夜间多发,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结代或涩。 胸痹心痛的本是气、阴、阳的虚。气虚多表现为心胸隐隐作痛而闷,因劳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细或结代;心阳不振多表现绞痛兼见胸闷气短,四肢怕冷,神倦自汗面白,脉细;气阴两虚,多见隐痛时作时止,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现代医学认为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是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发生各种各样变化,如斑块出血,使其迅速增大或斑块纤维帽破裂,局部血小板激活聚集形成血栓,血管发生痉挛等引起冠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此时则出现严重的胸痛等表现,需要紧急处理。心电图部分患者可有S—T段下移和T波倒置各种期前收缩,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等。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具有确诊价值,可发现狭窄病变部位并估计其程度,管腔直径狭窄70~75%以上会严重影响血供,50~70%者也具有一定意义! 明确本病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通过宏观辩证和微观分析为治疗打下良好基础。在治疗用药方面中医积累大量临床经验。治标常用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泻浊豁痰为主,治本补气温阳,滋阴宜阴为法。而行气活血化痰固本补虚综合治疗是临床常用法则。 对本早期临床轻证,阻塞50%以下血管狭窄病变,中医治疗用药具有安全高效特点,对冠心病重症缓解及期支架术后防治,以及减少化学药物毒副作用,提高化学药有效性,同样具有非常明显临床效果! 当然本病预防调护,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切疾病发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本病主要是由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内伤劳倦,年迈体虚等因素造成的,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调神大论》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么本病具体养护是: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注意调节饮食,禁止烟酒刺激之品;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加强护理和监护等。
王贻江 2022-02-17阅读量8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