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胸腺瘤“隐形杀手”你知多少一、认识胸腺瘤什么是胸腺瘤?胸腺瘤是来自胸腺上皮的肿瘤,多见于成人,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可呈圆形、扁平或分叶状肿块。胸腺瘤可引起胸骨后疼痛、膈肌麻痹、声音嘶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表现,多数患者合并发生重症肌无力症状,少数病人伴有免疫、内分泌或血液方面的异常。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什么说胸腺瘤是“隐形杀手”呢?这是因为胸腺瘤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多数人在体检时才发现。此时有人会问“身体出现哪些症状时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呢?”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索~二、有什么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会压迫累及身体周围器官出现相应症状,多数病人会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出现以下这些症状时我们应提高警惕:累及身体有哪些症状?累及胸壁、气管:胸部不适、钝痛,咳嗽、气促、胸闷、心悸等呼吸困难症状累及喉返神经、膈神经:声音嘶哑,膈肌麻痹累及上腔静脉:面部青紫、颈静脉怒张若恶性病变或伴局部转移:乏力、盗汗、低热、消瘦、贫血、严重胸痛以及心包、胸腔积液主要症状—重症肌无力(MG)胸腺癌常伴有副肿瘤综合征,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肌无力和内分泌疾病等,其中重症肌无力(MG)最常见,据不完全统计MG合并胸腺瘤比例为10~30%,而胸腺瘤合并MG比例为15~60%。MG症状包括:眼睑下垂、看东西有重影、流口水、登梯困难、声音嘶哑和(或)呼吸困难等。三、早发现早治疗其实胸腺瘤并不可怕,增强CT是发现胸腺瘤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每年至少一次的全面体检是必不可少的,能早期发现健康问题。目前手术是治疗胸腺瘤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据文献参考,几乎所有的Ⅰ期和绝大多数Ⅱ期胸腺瘤都能够完全切除,50%左右的Ⅲ期胸腺瘤和25%左右的Ⅳ期胸腺瘤也能完全切除。手术切除后的胸腺瘤 I期和Ⅱ期患者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 90%和 70%,m期和 iva期患者的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55%和 35%。Ⅰ、Ⅱ、Ⅲ和Ⅳ期患者的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73%、30%和 8%。另外,不能手术治疗的胸腺瘤患者应该采用放疗或放化疗联合治疗,术后放疗可以提高Ⅱ ~Ⅳ期胸腺瘤患者的局部控制率,联合化疗对于进展期胸腺瘤有效。四、如何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有效预防疾病,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1. 避免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吸烟、二手烟、空气污染和有害射线等。2.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减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分的食物。3. 锻炼身体及控制体重: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维持健康的身体状况,避免超重或肥胖。4. 加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快乐的心态和减轻压力,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可以发现任何早期症状或异常,及时进行诊治,提高治疗的效果。
郑远 2025-02-10阅读量1066
病请描述:天气多变 一不小心就会受凉感冒 有人经常咳嗽或咳脓痰 出现肺部炎症 这些本是常有的事 但是如果反复出现感染 则需警惕一些罕见病 比如将要谈到的“肺隔离症” 医案分享 近日,广东省中医院总院心胸外科郑远主任成功完成一例罕见病“肺隔离症”手术。患者咳痰咯血来入院,典型影像学表现是肺内病变像支扩。 ,时长00:09 郑远主任介绍,肺隔离症是指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由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的部分肺组织形成囊性肿块,这部分肺组织可与支气管相通,造成反复发作的局限性感染及咯血。肺隔离症手术的一大挑战,手术过程中如果出血,后果可能灾难性。因此,术中精确定位并结扎供血动脉至关重要。 郑远主任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了精心研究和讨论后制定了手术方案。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后开始了手术,术中操作细致:降出动脉发出粗大的供水动脉到肺内,术中游离供血动脉后先结扎再切割器离断,后行肺部分切除。最终成功顺利完成了手术。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郑远主任在处理复杂罕见疾病方面的专业能力,更证明了医护团队在应对挑战时的高效协作与技术精湛。今后心胸外科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提高对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帮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 知识科普—肺隔离症 肺隔离症的临床表现 肺内型隔离肺和正常肺支气管相通,可导致隔离肺的反复慢性感染,临床上可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咳血、发热等临床表现,但由于其临床症状多样化,缺乏特异性,常被临床医生忽视,故较易误诊。 肺外型单独包裹在其自身的异常胸膜下,与正常肺相对独立,无症状,但50%可合并其他畸形,如膈疝、心血管畸形、肺发育不全、脊柱畸形、食管畸形等。 如何诊断肺隔离症?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隔离症的关键,也是判断临床分型的重要依据。肺隔离症CT平扫多表现为肺内软组织肿块、囊肿、斑片状影、血管影增多、纵隔肿块并邻近肺气肿,伴或不伴有肺炎。由于多数异常动脉及引流静脉密度与软组织相近,CT平扫检查难以分辨。所以CT平扫对肺隔离症诊断无明显特异性,仅可提供诊断肺隔离症的重要线索,以便进一步检查。增强CT及各种后处理技术有助于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该征象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肺动脉造影发现隔离肺组织的供应血管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金标准”,但这种方法是有创检查,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检查方法复杂,对肺内病灶显示不佳。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MSCT)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密度分辨率的特点,可直观清晰地显示肺内病变与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之间的关系,是术前无创诊断肺隔离症的主要方法。 肺隔离症的治疗 肺隔离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 肺内型隔离症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者,应考虑手术治疗。由于合并感染,导致粘连严重和血管迂曲,一般不行单纯局部切除,需要做肺叶切除,在分离血管时相对困难。 肺外型隔离症患者需要手术切除病变肺、安全结扎异常动静脉,校正可能合并的畸形,但若无任何症状时,可暂不行手术。 划重点! 肺隔离症患者病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并发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咳脓痰、发热、胸闷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容易漏诊及误诊。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长期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尤其是下肺存在病灶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尽早完善肺部CT、增强CT或血管成像等检查明确诊断。尽早手术治疗切除隔离肺组织及结扎相应的供应血管,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郑远 2024-09-02阅读量1398
病请描述:儿童哮喘与身高发育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健康是其快乐奔跑的基石,而哮喘这一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却常常成为阻碍孩子自由呼吸、影响其全面发展的“绊脚石”。特别是对于儿童身高发育的影响,哮喘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通过小林(化名)的案例,我们将深入探讨哮喘与儿童身高发育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管理,帮助孩子克服这一挑战,健康成长。 我的一名患者小林(化名),一个活泼好动的8岁小男孩,自从5岁那年首次哮喘发作后,他的童年便与雾化器、吸入器为伴。每当季节更替或遭遇冷空气袭击,小林就会出现喘息、咳嗽不止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夜不能寐。父母在焦虑中发现,尽管小林的胃口不错,活动量也未明显减少,但他的身高增长似乎比同龄孩子缓慢。担心哮喘影响了小林的正常发育,父母带着小林来到我这就诊 哮喘与儿童身高发育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哮喘本身导致的身体反应,二是长期治疗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哮喘发作时,气道狭窄,呼吸困难,不仅影响氧气的摄入,还可能导致睡眠障碍,进而干扰生长激素的夜间分泌高峰,这是促进儿童生长的关键时段。此外,长期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吸入治疗,虽然有效控制哮喘,但若剂量不当或使用时间过长,可能对儿童的线性生长造成抑制。 在我的指导下,小林接受了全面的评估,包括身高体重测量、肺功能测试、过敏源筛查以及详细的哮喘控制状况评估。基于这些数据,我为小林量身定制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 1. 个性化药物治疗:调整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剂量,采用最低有效剂量控制哮喘,同时添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减少发作频率,降低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 2.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家庭采取措施减少室内过敏原,如定期清洁、使用空气净化器,并避免烟雾等刺激物。同时,鼓励小林参与适度的户外活动,如游泳,增强体质,促进心肺功能。 3. 营养干预:制定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的饮食计划,以支持骨骼健康和身高增长。 4. 心理支持:考虑到哮喘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安排心理咨询,帮助小林建立正面心态,减轻焦虑,改善睡眠质量。 经过一年的精心治疗与管理,小林的哮喘症状明显减轻,夜间不再频繁醒来,睡眠质量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他的身高从治疗前的同龄人第10百分位,逐步提升到了第30百分位,这不仅是生理上的进步,更是心理自信的重建。小林的案例证明,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综合管理,儿童哮喘患者完全有可能在控制病情的同时,促进身高发育,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 哮喘对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关乎呼吸健康,更与儿童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家长和医生应携手合作,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共同努力,为哮喘患儿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小林的案例,是对所有哮喘患儿及其家庭的鼓舞——面对挑战,希望永远在前方,健康成长之路,我们一起同行。
生长发育 2024-05-25阅读量3075
病请描述: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是一组异质性弥漫性肺实质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显示,ILD发生肺癌(lungcancer,LC)的风险为10%~20%,是正常人群的3.5~7.3倍。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人群发生的肺癌大多数是在ILD之后出现的。也有研究表明,在肺癌诊断时,ILD的发病率为2.4%~10.9%。因此LC-ILD(肺癌-间质性肺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也有先发现肺癌疾病,发现时未表现间质性肺疾病的情况。 肺癌治疗引起的间质性肺疾病怎么办? 1、肺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肺疾病(drug-inducedinter-stitiallungdisease,DILD) 部分常见的肺癌治疗药物,如紫杉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度伐利尤单抗等均可诱发AE-ILD。细胞毒性药物诱发AE-ILD发生率达13%~2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发AE-ILD发生率达5%~10%,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ILD发生率达3.5%~16.9%,其中4级和致死性ILD的比例达19%,抗肿瘤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并且,在对ILD-LC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期间也应密切关注ILD病情变化,警惕AE-ILD发生。 抗肿瘤药物所致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细胞不良反应作用和免疫介导的损伤。对于应用抗肿瘤药物的患者,需密切关注其呼吸系统症状的变化,如果患者有新发的呼吸系统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且与抗肿瘤药物暴露之间存在时间关联时,建议尽早进行胸部HRCT检查。对于有抗肿瘤药物治疗史、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且CT发现肺部新发病灶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气管镜检查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有助于排除感染、肺泡出血或肿瘤等原发病。但要根据明确鉴别诊断、原发病的需求与风险个体化评估是否需要肺活检。 DILD发生后需评估停用抗肿瘤药物及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机,无症状(G1级)患者无须停药,密切监测病情;若病情恶化或出现新的症状(G2级),应立即停止抗肿瘤药物,并予以激素治疗;若症状严重或危及生命(G3~G4级),应永久停止抗肿瘤药物,并予以激素治疗,如需要可考虑其他辅助治疗。大多数患者通过上述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如部分患者对中小剂量激素不敏感,也可采用冲击治疗,同时考虑除激素以外的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吗替麦考酚酯、英利昔单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但需注意其在DILD中仍缺乏足量证据。此外,还有吸氧、机械通气、输液、镇静等支持治疗,抗纤维化治疗等。尽管目前有研究显示,术前应用西维来司及低剂量甲泼尼龙对ILD-LC患者、吉西他滨或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方案对ILD合并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治疗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相关研究较少,尚未成为推荐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ILD-LC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疗效。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肺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总体而言,大多数轻度及中度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预后良好。 2.放射相关性肺炎 研究证实,放疗剂量和肺功能参数与放射性肺炎存在相关性。一氧化碳扩散能力低和平均肺剂量高是同时接受NSCLC同步放化疗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大多数研究已将V20和平均肺部剂量验证为最经常相关的参数,其他变量如V5、V13、V25和V30也显示出预测性。此外放疗部位也很重要,如下肺底部的放疗具有更高的风险。放射性肺炎的诊断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既往有肺部受照射病史,多发生于放疗开始后6个月内; ②影像学改变主要为局限在照射区域内的间质性改变; ③放疗后新出现或加重咳嗽、气短、呼吸困难、发热等临床症状之一; ④需排除上述症状由肿瘤进展、肺部感染等因素所致。 1级、2级无发热的放射相关性肺炎应密切观察。除对症治疗外,2级伴发热、CT急性渗出表现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者应予以抗生素治疗,并评估糖皮质激素使用。3级放射相关性肺炎应予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治疗,评估吸氧,4级在此基础上常需要机械通气。 ILD与LC有共同的促纤维化和促癌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不只是共病,并且在LC的诊疗中可能导致DILD、放射相关性肺炎、使原有ILD急性加重。对于ILD-LC的治疗必须进行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评估,谨慎选择手术、放疗患者,并谨慎选择化疗、免疫及靶向药物。抗纤维化治疗被报道能够减少ILD患者肺癌的发生,并改善肺癌合并IPF患者的预后,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对抗肿瘤药物及放疗引起的ILD保持高度警惕,疑诊者应尽早进行HRCT和病原学筛查。适时停用引起ILD的抗肿瘤治疗,并强调糖皮质激素为基石的分级治疗及管理,治疗期间应谨防病情反复。
王智刚 2024-02-18阅读量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