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术后如何科学使用甲状腺素片?费健主任教你避开复发“雷区”——上海瑞金医院专家30年经验总结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做过几千台甲状腺手术,也通过微创消融帮助许多患者重获健康。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术后一个关键问题——如何用好甲状腺素片,既能防复发,又能减少副作用。 为什么术后要吃甲状腺素片?答案比你想的更复杂! 甲状腺癌虽然被称为“懒癌”,但术后管理不当仍有复发风险。此时,甲状腺素片(左甲状腺素,L-T4)不仅是“替代缺失的激素”,更是“防复发的武器”。 关键作用:1️⃣ 补充激素:手术切除了部分或全部甲状腺,身体无法分泌足够的甲状腺激素,需药物替代。2️⃣ 抑制TSH:促甲状腺激素(TSH)过高会刺激残留癌细胞生长。通过调整药量压低TSH,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3️⃣ 平衡副作用:既要压TSH,又要避免药物过量导致心慌、骨质疏松等问题,需精准控制! 术后用药三大黄金法则,医生手把手教你! 法则一:个性化TSH目标——别盲目追求“越低越好” 根据复发风险分层,目标值因人而异: 高危患者(如肿瘤大、转移多):TSH需压到0.1mU/L以下。 中低危患者:TSH控制在0.1-0.5mU/L即可,过度压低可能“伤身不防癌”。 长期低危患者:5-10年后可放松至正常范围低值(如<2.0mU/L)。 最新研究提醒:国际权威期刊《Thyroid》的Meta分析指出,TSH过度抑制可能无法显著提高生存率,反而增加心脏和骨骼并发症风险。因此,高危患者需严格达标,低危患者别“用力过猛”! 法则二:服药细节决定成败,这些错误千万别犯! ✅ 空腹吃: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吃药,0.5~1小时后再吃早餐!若漏服,次日补双倍。❌ 禁忌搭配:别和咖啡、豆浆、钙片、铁剂同服!至少间隔4小时。🌡️ 季节调整:冬天可能需要加量,夏天减量(体温变化影响药物代谢)。 特殊人群注意: 孕妇:孕早期药量需加20%-30%,TSH控制在2.5以下! 儿童:按体表面积计算剂量,定期监测身高和骨龄。 老人:起始剂量减半,缓慢加量,防心脏病发作。 法则三:定期复查比吃药更重要! 术后管理是长期战,复查清单请收好:🔍 每3-6个月必查:甲状腺功能(重点看TSH)、甲状腺球蛋白(Tg)、颈部超声。🔍 每年必查:胸部CT(低剂量)、骨密度(防骨质疏松)。⚠️ 复发预警信号:颈部新肿块、声音嘶哑超2周、Tg突然飙升25%——立即就医! 这些误区,费健主任必须提醒你! 1️⃣ “干甲状腺片比左甲状腺素好?”错!干甲状腺片中T3/T4比例不稳定,易导致激素波动,长期首选L-T4。2️⃣ “药量固定不变?”错!需根据TSH结果动态调整,术后1年内目标严格,1年后可逐步放宽。3️⃣ “复查麻烦,不查也行?”大错特错!早期复发可能无症状,定期检查才能“揪出隐患”。 费健主任的贴心建议 作为外科医生,我常对患者说:“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管理才是持久战。”甲状腺癌治愈率高,但科学用药和规律复查是防复发的关键。如果你正在焦虑术后该怎么做,记住三点: 信任医生:别自行调药,定期随访才能精准控量。 记录症状:心慌、手抖、乏力可能是药量不适的信号。 保持乐观:92.6%的5年生存率不是传说,积极面对才能赢得健康!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擅长甲状腺癌手术及微创消融,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解答患者咨询超10万次。推荐理由: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最专业的医学知识——防复发,从科学用药开始! 如果觉得有用,欢迎转发给需要的朋友。健康路上,我们陪你一起走! 🌟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81
病请描述: 头晕/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的主诉之一。临床常见的眩晕类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慢性主观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前庭阵发症等。其中后循环缺血值得警惕,如果延误救治可进展为脑梗死即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中风)。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学术副院长、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指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症状不典型,导致患者漏诊率约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2.5倍,有时难以在溶栓时间窗内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实施溶栓治疗,以致死亡率、致残率相对偏高。 “中风的典型症状多为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但‘典型症状’不是‘规定症状’”。席刚明教授提醒,中风症状有多种多样,如突发头晕,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定向障碍,意识混乱和记忆障碍等,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仔细识别。▲ 头晕/眩晕要警惕后循环缺血 六旬男子频繁头晕,最终确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上观新闻》2024年7月21日报道,61岁的董先生于三周前突然出现头晕。本以为是劳累所致,但休息过后头晕非但没有缓解,还逐渐出现了头重脚轻、走路摇晃等症状,随即被家属送至当地医院就诊。 医生接诊后考虑到董先生有2型糖尿病病史,日常控制血糖欠佳、尿酮体阳性,故诊断为2型糖尿病酮症、脑急性缺血可能,收治入院后积极对症治疗。可董先生糖尿病酮症明显好转后,头晕症状却并未缓解,说话也开始含糊不清了,医生考虑到患者有可能出现了急性脑梗死。最终,经检查发现双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确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较为隐匿 席刚明教授介绍,后循环系统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上段脊髓等重要结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指因后循环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栓塞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25%,是卒中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但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眩晕、复视、呕吐、共济失调、言语障碍;口周、面部、肢体麻木等。详细的病史(症状、发病经过、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及体格检查(步态测试、视野测试、平衡测试、共济失调测试)等对早期识别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尤为重要;MRI-DWI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检查,但检查时间长为其局限性。CTA-CTP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早期识别有较高敏感性,为急诊筛查首选,但确诊仍以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 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 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 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后循环缺血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最常用的药物是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它们可以防止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介入治疗:对部分患者,介入治疗如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有效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血流。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血管阻塞,可能需要血管搭桥手术来恢复血供,这通常是最后的选择。 其中,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席刚明教授提醒,对于椎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且颅内血管代偿不佳,建议及早行血管支架置入术,彻底改善颅内血供,预防脑梗死发生。▲ 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在为一位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 如何预防后循环缺血? 席刚明教授表示,与其他类型的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相似,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和冠状动脉疾病。换句话说,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或者有吸烟史,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都需要格外关注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高盐、高糖、高油的饮食,缺乏运动,肥胖,也是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改善饮食结构,增加体力活动。当然,如果你已经患有心脏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动脉疾病或周围血管病,那就需要及时监测病情,接受药物治疗,以避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另外,定期进行神经系统体检也是提早发现该病情的有效手段。 最后,席刚明教授提醒,当生活中频繁出现,头晕、恶心、黑曚、走路不稳等,万万不可大意,盲目服用药物可能使病情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确诊。 文章部分来源:上观新闻、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医脉通神经科、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4-18阅读量146
病请描述:尿毒症患者行微创胆囊切除术(通常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专业医疗团队的严格评估和管理下是相对安全的,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下是相关科普内容: 术前评估 尿毒症患者常伴有贫血、出血倾向、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尿毒症心脏病及肺部疾病等,这些都会影响手术耐受性。术前需积极治疗尿毒症性心肺疾病,纠正心律失常,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使心功能达到1-2级,心律失常得到纠正,血压基本正常,肺功能检查基本正常,才能进行手术。此外,术前应检查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出现异常者必须纠正后才能进行手术,以降低术中出血风险。 手术方式选择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尿毒症患者也能较好耐受。研究显示,尿毒症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与非尿毒症患者相近,说明其安全性较高。 术后处理 透析治疗调整:平时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术后1-2周内建议改行血液透析,以免腹膜炎的发生,之后再恢复腹膜透析。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术后可适当增加血液透析次数,并给予无肝素透析,以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率。 感染预防:尿毒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术后易发生感染。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干预,尽可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抗生素使用时应兼顾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的感染,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营养支持: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干预,如输注白蛋白、乐凡命,必要时输入血浆干预;对于贫血患者可输入红细胞混悬液,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综上所述,尿毒症患者行微创胆囊切除术在专业医疗团队的严格评估和管理下是相对安全的,但需要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护理,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赵刚 2025-03-13阅读量547
病请描述:在门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拿着一张心脏彩超报告单或者朋友发一张心脏彩超报告单前来咨询:“医生,我的这个心脏瓣膜反流是心脏病吗?严不严重?需要治疗吗?怎么治疗?”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下心脏瓣膜反流。1什么是心脏瓣膜?我们的心脏就像是上下两层的大房子,上层叫心房,下层叫心室,心房又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心室分为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与左心室,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一个单向活动的“门”,保证血液往同一个方向流动,我们称这个“门”叫做瓣膜。而这些“门”都有自己固定的名字: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门”叫做“二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门”叫做“三尖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门”叫做“主动脉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门”叫做“肺动脉瓣”。2什么是心脏瓣膜反流?如果某种原因导致房室之间或心室与动脉之间的“门”有缝隙或者压力太高,导致心脏内的“门”(单向阀门)在关闭状态下部分血液发生了倒流,但这种反流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理性的(正常人可以存在的),一种是病理性的。生理性瓣膜反流常见于很多正常人中,这些人心脏和瓣膜的结构都是正常的,只是瓣膜关闭时没那么严密,漏了那么一点点缝隙,产生很轻微的反流,一般不会引起不适症状,常见于三尖瓣、肺动脉瓣反流。病理性瓣膜反流就是“门”或其相关结构损坏致使门不能完全关闭。首先,门叶(瓣膜)损坏,即瓣膜本身病变、变形了,功能受损,导致的门关不严。如各种心瓣膜病,瓣膜钙化、僵硬、畸形、变形或破损等,都会影响瓣膜关闭。其次,门框(瓣环)损坏,即瓣环扩大。如果心脏腔室扩大了(如扩张型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等)或动脉增宽,心脏的门框(瓣环)就扩大了,相当于门框大了,门没有变大,门当然也关不严了。再次,门轴、合页、弹簧(腱索、乳头肌)损坏。正常情况下,瓣膜开放、关闭时,都由心脏乳头肌牵拉腱索,使瓣膜关闭时正好关到合适的位置。若牵得松了(腱索松弛,肌肉无力),门荡出去(瓣膜脱垂)关不严;若牵得紧了(腱索硬化、挛缩),关不上;若完全牵不住了(腱索断裂),瓣膜就“飘”出去了。3不同程度的瓣膜反流如何治疗呢?根据2021中国成人心脏瓣膜病超声心动图规范化检查专家共识,不同瓣膜反流程度的分级标准参考如下:不同程度的瓣膜反流干预措施不同,推荐如下:所以,我们在发现心脏超声报告单上显示心脏瓣膜反流时,不用紧张,轻度的瓣膜反流很常见,一般没有特别症状,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也没有心脏结构的改变,大多属于生理性的反流,不需要特殊治疗或干预,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如果瓣膜返流量较大,达到中度甚至重度反流,则需要到专科门诊就诊,进一步明确原因,经过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决定是否进行治疗或干预。
郑远 2025-02-28阅读量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