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国家卫计委、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迅速组建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医疗队,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就像过去每一次面对灾难,我们的“白衣战士"们又一次挺身而出,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媒体报道,目前灾区的医疗人员已经超过1000人,截至8月5日16:00,累计救治2833人,现住院1295人,更多的医疗队还在奔跑驰援。祈愿他们保重身体,平平安安! 本期”健康大讲堂“,挂号网邀请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的王金武教授,为大家讲解震后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应对各类创伤。作为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上海九院骨科曾参加过雅安地震的医疗救援。 创伤后常用止血方法有哪些? ※按压:一种是伤口直接压迫,可用干净纱布或是其他布类物品直接按在出血区,都能有效止血;另外一种是指压止血法,就是用手指压在出血动脉近心端附近的骨头上,阻断运血来源,以达到止血目的。 ※包扎:包扎所用的材料是纱布、绷带、弹性绷带或干净的棉布或用棉织品做成的衬垫,包扎的原则是先盖后包,力度适中。先盖后包,即先在伤口上盖上敷料(够大、够厚的棉织品衬垫),然后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这是因为常用的普通纱布容易摩擦伤口,给后续处理增加难度。力度适中指的是包扎后应止血有效,检查远端的动脉还在搏动;包扎过松,止血无效;包扎过紧,会造成远端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填塞:用于腋窝、肩、口鼻或其他血管伤和组织缺损处的填塞止血法,是用棉织品将出血的空腔或组织缺损处紧紧填塞,直至确实止住出血。填实后,伤口外侧盖上敷料后再加压包扎,达到止血目的。此方法的危险在于用压力将棉织品填塞结实可能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同时又将外面的脏东西带入体内造成感染,尤其是厌氧菌感染常引发破伤风或气性坏疽。所以,除非必要时,尽量不采用此法。 ※捆绑:即止血带止血法,通常用于手术时,控制肢体出血,但可能造成神经和肌肉的损伤,也会因肢体缺血引起全身性并发症,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使用此法。 *止血带不直接与皮肤接触,利用棉织品做衬垫。 *上止血带松紧要合适,以止血后远端不再大量出血为准,越松越好。 *止血带定时放松,每40分钟—50分钟松解一次,松解时要用手进行指压止血2分钟-3分钟,然后再次扎紧止血带。 *做好明显标记,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告诉接替人员。上止血带总的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3小时。 地震时骨创伤4大救治要诀: 首先,快速脱离危险环境。地震导致骨创伤后,许多伤员可能仍然被埋在瓦砾下面,由于已有损伤发生,会出现相应肢体活动受限,余震不断可能产生二次损伤,因此尽快使伤员摆脱危境是第一要务。 其次,快速判断伤情。地震产生的骨损伤经常同时合并内脏、颅脑、胸部等重要部位的损伤,因此在救人一线不要过于专科。用最短的时间判断出伤者最重要问题,是一名急救医生素质的体现。另外,现场务必注意那些相对“沉默”的伤者,最重的病人往往就在其中,应该积极抢救与转运。 第三,快速制动、止血。骨创伤会导致局部畸形,由于疼痛或搬运,破碎的骨折片会不断活动,进而导致骨折断端刺激损伤重要血管、神经,因此把人救出之后,采用支具或现场取材的木板、树枝甚至健侧肢体等对损伤的肢体部位进行初步制动,有活动性出血必须现场处理。 第四,快速清创、固定。开放性骨损伤会导致日后的伤口感染,影响骨折愈合,强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清理创口及有效外固定支架等早期固定术,早期手术对于最大限度保持肢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给伤者包扎伤口应了解有无内在损伤。 在外伤急救现场,不能只顾包扎表面看得到的伤口而忽略其他内在的损伤。同样是肢体上的伤口,有没有合并骨折,其包扎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有骨折时,包扎应考虑到骨折部位的正确固定;同样是躯体上的伤口,如果合并内部脏器的损伤,如肝破裂、腹腔内出血、血胸等,则应优先考虑内脏损伤的救治,不能在表面伤口的包扎上耽误时间;同样是头部的伤口,如合并了颅脑损伤,不是简单的包扎止血就完事了,还需要加强监护。 对于头部受撞击的患者。即使自觉良好,也需观察24小时。如出现头胀、头痛加重,甚至恶心、呕吐,则表明存在颅内损伤,需要紧急救治,同时在有条件时尽快进行相应CT或MRI等进一步诊治措施,以防错过黄金抢救阶段。因此,在对伤者明显可见的伤口进行包扎之前或同时,一定要了解有没有其他部位的损伤,特别要注意是否存在休克等全身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比较隐蔽的颅脑、内脏损伤。
王金武 2014-08-08阅读量1.5万
病请描述: 关节痛和关节炎临床上很复杂,到底是风湿还是类风湿?其实,多着呢!以下介绍比较专业,望大家参考了解,不要随便与你的症状生搬硬套。 一、概述 关节痛(Joint Pain)系指由炎症、感染、创伤或其它因素所引起的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的疼痛感,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任何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滑囊、筋膜、神经和血管的疾病均可引起关节痛或关节炎,其原发病又可分为关节局部病变和全身性疾病;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疾病。其中关节炎是关节痛的最常见病因,而关节痛则是各种关节炎的主要症状之一,并常伴有受累关节的局部红、肿、热、僵和功能障碍等表现。 二、发生机制 关节痛是由于位于关节滑膜、软骨下骨、骨赘、韧带、肌腱附着点、关节囊或肌肉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所致。其中关节滑膜对戳刺、切割或烧灼不敏感,但对炎症则容易产生疼痛;骨膜神经分布最密,对痛觉最敏感;而关节软骨无神经分布,对各种刺激不产生痛觉。 痛觉的刺激物称为致痛物质,可分为生物化学物质和神经多肽两大类,其中生物化学物质有缓激肽、组织胺、乙酰胆碱、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神经多肽则包括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钙基质相关肽、生长抑素、胃泌素和脑啡肽等。当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受到损伤性刺激时,致痛物质释放并作用于游离的神经末梢,由A类纤维传导快痛,定位明确,由C类纤维传导慢痛,定位模糊;经脊髓丘脑束上传到丘脑及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产生痛觉。多数关节痛定位准确,部分患者除局部疼痛外,尚可感到远离关节的体表或深部组织的牵涉痛或放射痛。如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病变,疼痛可放射到臀部、大腿内侧,但不会到达膝关节以下。 三、常见病因 关节痛或关节炎的病因很多,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病变及各系统性疾病均可引起。但关节痛的程度不一定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1.感染因素 病原微生物直接入侵引起的关节疾病有细菌性关节炎、败血症性关节炎;感染后关节炎有反应性关节炎、赖特综合征、Poncet综合征、急性风湿热、病毒性关节炎和莱姆病等。 2.免疫因素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是一大类自身免疫病,其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和多肌炎、复发性多软骨炎、系统性血管炎、白塞病、风湿性多肌痛和成人斯蒂尔病等常有关节痛或继发性关节炎。脊柱关节病中的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炎性肠病性关节炎和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性关节炎等。 3.代谢性疾病 痛风性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等。 4.理化因素 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减压病及生长痛等。 5.神经精神因素 纤维肌痛综合征,精神性风湿症。 6.局部风湿性疼痛综合征 有肩周炎、滑囊炎、腱鞘炎、肩峰下滑囊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7.其它疾病 如血友病关节病,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以及慢性肺病性骨关节病等。 四、伴随症状 关节痛是关节炎的主要症状之一,可伴有关节局部皮肤的发红、肿胀、发热、触痛、僵硬和功能障碍或全身性表现等,但也可仅有主观的关节痛,而无异常体征及检验结果。 1.肿胀 为关节炎的重要体征,明显者可视诊查出,但常需触诊才能确定。肿胀可由软组织水肿、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或骨性隆起所致,经检查可以区别。急性关节炎常伴发局部红、肿热、痛。 2.触痛 为用手指直接按压关节局部引起的疼痛反应,并可触知局部温度变化。轻压即有明显痛苦表情说明触痛程度重,重压感疼痛则说明触痛程度较轻。另外,应区别触痛来自关节还是其周围软组织。关节局部触痛并有关节运动时疼痛及活动受限,提示关节周围病变。 3 .畸形 关节排列不齐,可由关节软骨或软骨下骨破坏、骨肥大、韧带病变、组织挛缩或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所致。 4 .骨摩擦感 是关节运动时产生的,并能触知或可听到的响声。在正常关节可触及粗糙的摩擦感,反映软组织擦过骨突部位;细沙样摩擦感则提示软骨纤维化。 5 .关节活动度 指各个关节应有的主动和被动的活动范围。当关节炎症或结构破坏时,关节活动范围将缩小甚至不能活动。 6.系统性症状 急性关节炎可出现畏寒、发热、肌痛、乏力或食欲不振。当关节痛为系统性疾病的一种表现时,患者可有多种不同的症状。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常伴有关节晨僵、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纤维肌痛综合征则可伴肠道激惹、头痛、感觉异常、乏力和失眠等。 五、鉴别要点 对关节痛或关节炎患者需了解首发关节、发病急或缓、局部表现、单发或多发、游走或固定、对称或非对称、上肢或下肢或上下肢、病程呈持续性或一过性或复发性、缓解方式及其家族史。完整的病史和全面的体检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 (一)感染因子相关性关节炎 1. 细菌性关节炎 是细菌直接侵袭关节而引起局部炎症或化脓,首先是滑膜迅速肿胀、充血、白细胞浸润与关节腔渗液,关节囊及其周围组织有蜂窝织炎或脓肿形成,非淋球菌感染的关节炎80%~90%为单关节炎,大关节多见,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伴发热、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增高,关节滑液混浊,白细胞增多,细菌检查阳性。病原体以革兰阳性菌居多约占80%,其中60%为葡萄球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由草绿色链球菌或溶血性
管剑龙 2011-08-21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垂体是人体内分泌调节的司令部,垂体出现病变,除了会引起相应内分泌症状外,还会因压迫引起头痛、视物模糊等。神经内镜下经鼻微创手术切除垂体囊肿,切除彻底、创伤小、恢复快、美观保留。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因头痛数月前来就诊。头颅MRI检查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大小约1.2*1cm,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病变未见明显强化。 鞍区MRI检查:经术前评估,排除手术禁忌,我们采用高清内镜经单鼻孔微创成功切除垂体病变,手术顺利,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中照片:肿瘤切除干净,可见鞍隔塌陷。患者术后第三天拔出鼻纱条,无脑脊液鼻漏、无发热、无鼻腔流血,术后第7天顺利出院。神经内镜的高清视野让神经外科医生视野更开阔、更清晰,操作更细致、更微创,损伤更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某种程度上减少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新技术的应用为广大垂体瘤患者朋友带来福音!
高阳 2018-07-17阅读量8192
病请描述: 日前我院神经外科沈文俊医师《脑-硬脑膜-颞肌血管融合术治疗幼儿烟雾病》论文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中,获得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可,一举夺得美中神经科学与卒中学会的优秀奖。 何为“烟雾病(Moyamoya diease, MMD) ”,烟雾病又称自发性颅底动脉环闭症,是由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进行性狭窄闭塞,导致颅底出现代偿性异常网状血管网。这种扩张的血管在血管造影时的形态就像吸烟时吐出的烟雾,故命名为烟雾病。临床及实验表明,该病乃免疫性血管反应以及随之而来的炎症反应,是一组后天获得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本病最早于1961年在日本发现,随后各国均有报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MMD在东亚地区的黄色人种中高发。烟雾病存在两个发病高峰,即为5-10岁和35-45岁。近年来,随着MRA、CTA无创性血管检查的推广,以及神经科医师对烟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使得烟雾病的临床检出率明显上升。以日本为例1995年时患病率为3.16/10万,2008年时患病率已经升高到10.5/10万。 烟雾病首发症状类型有TIA、脑梗、癫痫、头痛及脑出血,实际发病过程复杂多变,也可呈混合型。儿童烟雾病90%以上为缺血型发作,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左右两侧相继出现瘫痪,可伴有失语、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智能减退、痴呆、癫痫发作、头痛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我国儿童烟雾病有着接近50%脑梗比例,远高于日本和韩国,说明在我国一些诸如视物不清、头痛、肢体麻木抽动、智力减退等早期症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就诊时间较晚。 对于无症状的烟雾病患者,前瞻性研究发现,其卒中几率为3.2%/人/年;而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烟雾病患者,起病后5年内卒中的比例在65%,而手术治疗组只有5.5%-17%,能明显下降死亡率和致残率。在日本、欧美及韩国有关烟雾病的手术治疗问题已没有疑议。在日本2012版烟雾病诊疗指南中,明确指出对表现为缺血症状的烟雾病患者行外科血管重建术是有效的。血管重建术可以改善脑血流、减轻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降低脑梗死的风险、改善术后的生活质量和脑功能的长期预后。对于缺血型为主的儿童烟雾病,手术还能有效保护智能发育。 烟雾病的手术目的是想寻找一种减轻或者缓解脑血管闭塞的方法。目前大致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其目的都是通过手术将颈外动脉的血管融合灌注于大脑皮层。直接吻合术和间接吻合术对儿童患者改善预后均有效。至目前为止,我院小儿烟雾病手术例数为200余例,年手术70余例,为全国儿童专科医院之首。我院一组6岁以内的烟雾病幼儿,经过平均15.8个月的随访,77.5%的患儿改善了神经功能, 20.0%症状得到了控制,DSA以及同位素检查提示脑血流灌注得到了改善。我们正在进一步改善手术技巧,长期随访观察,进一步改善小儿烟雾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
沈文俊 2018-07-15阅读量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