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众所周知,肥胖容易导致内分泌代谢紊乱,与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多种慢性疾病风险增加有关。那么糖尿病患者越来越瘦岂不是件“无心插柳”的好事? 关于这个问题的真相,需要弄清楚糖尿病患者消瘦的原因以及这种消瘦与正常人的体重减轻有何区别。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讨论糖尿病患者中的“胖”与“瘦”。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越来越瘦? 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糖尿病患者以超重或肥胖者居多,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反而少见。那么为什么说糖尿病会表现为体重减轻呢? 其实,各种类型糖尿病的代谢紊乱表现基本相同,但不同类型不同个体间的临床表现程度相差很大。有的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仅在常规体检时发现高血糖,多见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严重者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利用缺陷,引发糖代谢障碍,机体不能将摄入的葡萄糖转化成糖原储存,而只能分解消耗体内原有储存的蛋白质和脂肪,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 体重减轻≠健康 👉正常人的体重减轻 与节食和运动相关,主要是脂肪减少,精神状态好,不伴有虚弱。👉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减轻 以肌肉减少为主,疲劳感强烈,有客观的虚弱表现如头摇晃、手发抖。 持续体重减轻,警惕这5个问题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进一步损伤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加重糖代谢障碍,机体不得不分解体内的脂肪、蛋白质获得能量,脂肪消耗越多,体重自然也会跟着降下去。 血糖长期升高还会引起酮症酸中毒,引起尿糖,导致身体的热量和水分都流失掉,也会越来越瘦。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饮食控制过于苛刻 虽然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很有必要,但不能过于苛刻。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只吃一点或者不吃,会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长期还会导致营养不良,时间久了就会越来越瘦。 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科学控制饮食,制定适合自己的食谱,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好血糖,也不会导致营养缺乏。 服用的降糖药具有减重效果 临床上常见的降糖药物种类比较多,有一些会导致体重下降,比如二甲双胍、达格列净、利拉鲁肽等。如果长期服用这类药物,也会越来越瘦。所以,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评估患者实际情况,如有必要,调整使用剂量或更换为其他降糖药物。 运动不科学 过度运动会导致体内大量的脂肪被消耗,从而引起体重快速下降,还可能引起其他问题。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强度和时间都要适度,合理进行锻炼。 存在其他消耗性疾病 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还合并其他的消耗性疾病,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肿瘤等,这些疾病也会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体重快速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的体重减轻,不仅要关注血糖水平,更需要积极筛查、治疗其他疾病。
俞一飞 2023-05-04阅读量1200
病请描述: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妈来说,控制饮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有的孕妈通过不懈努力和坚韧的自制力,终于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但是却发现自己体重减轻了。这要是在怀孕前,肯定是欣喜若狂,但是现在怀孕了,减肥成功会影响胎儿生长吗? 其实确实有一部分孕妇在控制饮食后出现体重轻度下降或不增长。但是这种情况多数都是发生在肥胖或者超重的孕妇,就像前几天门诊的一个孕妇跟我说她现在不吃甜食少吃主食,已经瘦了10斤,但是要知道她孕前的BMI是28。并且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控糖后的体重跟控糖前的体重做对比,而是应该放在整个孕期体重变化的一个大背景下去比较。目前也没有证据证实说,肥胖的糖尿病妈妈们减重后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如果控糖后出现体重下降,我们首先不要惊慌,在确认热量供给满足日常需求,排除饥饿性尿酮后,应该继续坚持得来不易的“饮食治疗”,监测自己随后几周的体重变化,以及胎儿生长情况。
彭静 2023-02-25阅读量1742
病请描述: 目前“神药”和保健品都不能根治糖尿病,这种智商税糖友千万不要交。不过对于“糖尿病能不能被逆转”这件事,下面可能会颠覆您的认知。 糖尿病可以被逆转,真的! 既往大家一直认为2型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一旦确诊不能被逆转。但是,2017年,“DiRECT”研究结论证实:通过减重,将近一半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可逆转糖尿病。自此,2型糖尿病不再是“一病误终生”。 【唤醒沉睡的β细胞】 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相对缺乏,人体内胰岛素之所以会缺乏,与其“合成工厂”——β细胞的产能受损有关。 大部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并非已经死亡,而是在肥胖等因素的影响下进入到了“沉睡”状态。 去除这些影响因素,“沉睡”的胰岛β细胞被唤醒,“工厂”再度开工,有了足够的胰岛素来降糖,糖尿病也就被逆转了。 考虑到1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已经损失殆尽,基本无恢复可能,因此,今天聊的逆转糖尿病,是针对2型糖尿病。 【逆转≠根治】 逆转糖尿病指的是不使用药物,仅依靠生活方式干预,能维持正常血糖持续1年以上,然而,这种逆转本质上不等于根治,需要提醒糖友们的是,放松管理2型糖尿病或可卷土重来。 这些糖尿病患者或可被逆转 目前认为,确诊5年内,且体质指数>25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被逆转的可能性较大。 随着病程的延长,β细胞功能进一步受损,逆转可能性随之降低,糖友们务必抓住这一黄金时期。 体质指数(BMI)怎么算?记住“BMI=体重(kg)/身高(m)^2”这个公式,举个例子:身高1.75m,体重75kg,带入公式即可算出BMI=75/1.75^2=24.5。 逆转糖尿病重点是“减重” 立即行动! 对于合并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实现糖尿病逆转,减重是重中之重,并且越早行动效果越好。 【减重多少才能逆转糖尿病?】 有专家建议:若以实现糖尿病逆转为目的,1年内的减重目标以10-15kg为宜。所以,符合上述标准的,可能被逆转的糖尿病患者赶快行动起来,下面这几招有助于您减重,快来试一试。 【九招助您成功减重】 1.减重要循序渐进 严苛的减肥计划很难让人坚持下去,而且一些不正确的减重也会损害身体健康。 建议第一步目标设定为使体重减轻5~6kg(或者减掉初期体重的5%~10%)。之后,再逐渐让体重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高限。 减重时要循序渐进,轻度肥胖的成年人,每月可减重0.5~1kg,中度以上肥胖成年人,则每周减重0.5~1kg。 2.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减重必须控制摄食量,每天要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因为,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加食物容积,使人有饱腹感,帮助人们控制饮食。 此外,膳食纤维能减慢胃排空速度,因此还有助于平稳血糖,可谓一举两得。 每天需要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这种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全谷类、蔬菜水果类、菌藻类,以及坚果和种子等食物 糖友在日常膳食基础上,每天吃500克蔬菜、200克水果,100克及以上杂粮杂豆或薯类,基本就能达到标准。3.运动必不可少 建议多做有氧运动,如游泳和快走。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来说,跑步容易损伤膝盖,游泳是最佳选择,而且每周要运动250分钟以上。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为了进一步改善减重效果,每天运动时间要逐渐增至60~90分钟。 4.多吃抗炎食物 肥胖人群体内常伴有慢性炎症,增加抗炎食物的摄入一方面有助于调节炎症,另一方面还能促进体内脂肪更好地燃烧。抗炎食物主要包括:➤蔬菜类,如菠菜、芹菜、小白菜等深绿叶蔬菜,西蓝花、卷心菜、羽衣甘蓝、大白菜和菜花等十字花科蔬菜,胡萝卜、西红柿、紫洋葱、南瓜、海带等深色蔬菜。➤水果类,如树莓、蓝莓、草莓、桃子、橘子、葡萄柚、李子、石榴、苹果、樱桃、梨等。 5.增加蛋白质摄入 蛋白质不仅可以帮助增强肌肉改善身体形态,也可通过增加饱腹感帮助减重。动物性食物多富含优质蛋白,但需要注意烹饪方式并去除隐藏的油脂,可选择瘦禽肉(猪肉、牛肉、羊肉),去皮禽肉(鸡肉、鸭肉、鹅肉)以及一些鱼虾类食物。 6.尽量避免食用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会加重肥胖,因此减重患者尤其要尽量避免摄入反式脂肪。 哪些食物中含有反式脂肪?如代可可脂、植物牛油、植物黄油(人造黄油)、氢化植物油、氢化脂肪、精炼植物油、氢化菜油、氢化棕榈油、固体菜油、酥油、人造酥油、雪白奶油或起酥油等。 7.减少饮酒 饮酒过多会增加腹部脂肪含量,有意识地减少酒精摄入能减少内脏脂肪的沉积。 8.保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高质量充足的睡眠是消除体内脂肪的有效方法,原因在于其有助于调整人体生物钟,促进新陈代谢。研究表明,将睡眠时间从6小时增加到8小时有助于减少内脏脂肪达25%。 9.必要时,采取药物干预 对于有些糖友来说,仅通过“管住嘴、迈开腿”实现减重往往很难,这时候可以考虑通过药物来减重,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类降糖药物,这类药物在国外已获批减肥适应证,对于明显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的同时有助于控制体重,具体情况,需要在内分泌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用药。 此外,对于处于严重肥胖(BMI≥32.5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生还可能考虑通过代谢手术来实现减重。 无论如何,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值得拥有 任何“神药”和保健品都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对于患病时间不长的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把握这一“黄金时期”,通过减重实现糖尿病的逆转是有可能的。 即使是老糖友或者其他类型的糖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降糖,希望糖友们尽快付诸行动,控制好糖尿病。
俞一飞 2022-12-11阅读量1579
病请描述:控制体重一般来说,中心型肥胖者更容易发生高脂血症。肥胖者的体重减轻后,血脂紊乱亦可恢复正常。控制饮食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食用油炸食物和动物内脏,控制体内胆固醇摄入。比如猪肝、蟹黄、脑花等食物里含有较高的胆固醇,经常食用,身体就容易出现血脂升高的情况。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不但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而且还可减轻体重。限盐每日的摄盐量应该控制在6克以内,不要过多食用。关注我们,有医生、健管师在线指导,您的健康无顾虑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7-04阅读量9506
病请描述:减轻体重,必须关注的8个问题1.减肥的动机是什么?确保你的减肥动机是积极的:比如“我能延长预期寿命”“、当我变老的时候,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服用较少的药物”。2.逐渐改变习惯要求自己每天都去健身房锻炼是不切实际的做法。一种更好的选择是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如果你还没有制定出完整的运动方案,那么就先从步行通勤开始,每天遛狗,吃完午饭围着办公楼转几圈,插播电视广告期间起身做些锻炼等。3.选择合适的饮食对一个人起效的饮食方案可能在另一个人身上完全不奏效。例如,低碳饮食可能更适合你,但另一些人则需要吃一些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如藜麦和燕麦)才能有饱腹感。4.是否有药物影响要知道治疗的糖尿病药物可能影响体重,例如,虽然二甲双胍可以导致一些人的体重减轻,但胰岛素可能会增加额外的体重。如果你减肥困难,向医生请教,看看你服用的药物是不是影响了腰围。 5.是否做减肥手术如果体重严重超标,你可以咨询医生是否做减肥手术,有研究表明减重手术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 6.严格监测血糖控制血糖对减肥至关重要。监测可以为患者提供重要的反馈,了解行为如何影响血糖水平。7.寻求帮助不要害怕求援,告诉周围的人你的减重目标,让他们督促你执行。配偶、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的帮助是很有价值的,他们构成了你强有力的后援团队。8.从大局考虑即使在减肥过程中遇到反复、坎坷和障碍,也不要轻易放弃,尽快回到正轨。减肥是一种长期努力,而不是快速解决办法,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关注我们,有医生、健管师在线指导,您的健康无顾虑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5-11阅读量8769
病请描述:警惕转移、复发,肿瘤患者在家出现这8种情况,请马上就医! 觅健科普君 胰腺癌关爱圈 2022-04-30 11:00 如何避免康复过程中的复发和转移是病友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十分注重康复生活,不仅要做到生活规律健康,在饮食方面也需特别注意,还需要患者配合科学的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来与癌症对抗。 在康复的生活中,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病友们需要十分警惕,立马就医呢? 01 体重下降 癌症是一种慢性的消耗疾病,肿瘤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会肆无忌惮的掠夺人体摄入的营养,营养满足不了自己,还要侵蚀正常组织的营养为自己所用,肿瘤就像一个强 盗。 因此病人体重下降是肿瘤常见的体征之一。但是病人通过治疗后,体重应保持平稳。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又出现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就应检查有无肿瘤复发的可能。 02 不明原因疲乏 癌症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同时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紊乱,因而疲乏是其特征性表现之一。当康复患者出现一段时间的不明原因疲乏无力时,应高度重视,排除肿瘤复发转移的可能。 策略:可以回归健康生活和工作,但一定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03 不明原因发热 肿瘤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热现象,这在临床上称为“癌瘤热”。肿瘤组织坏死,瘤体侵入腹腔神经丛,肿瘤代谢物进入血流,肿瘤脑转移等,均可引起发。 较长时间发热是很多肿瘤的临床表现,也是人体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如果康复患者排除其它生物学(细菌病毒等)发热因素,应该高度怀疑肿瘤的复发。 策略:及时查明发热原因,对症下药,避免出现严重情况。 04 疼痛征象 肿瘤患者往往有转移病灶,病痛非常明显。一般多见于骨转移、脑转移。瘤体直接浸润神经组织,或较大的瘤体压迫了体内管腔,都可引起组织坏死和产生炎症,出现疼痛征象。 骨转移症状 骨转移的患者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骨头疼痛。早期患者会出现间歇性的疼痛,且较轻,卧床休息后可以得到化解。随着转移灶扩大,疼痛加剧,且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还有一个常见症状为病理性骨折。椎骨的病理性骨折表现为椎体变形,塌陷,骨髓压迫症状,患者可以察觉到神经根痛或者感觉障碍。当病变发展到脊髓时,脊髓受压迫会引起截瘫。 此外,患者还伴有低热,乏力,贫血,消瘦,食欲减退等症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晚期患者发生病理性骨折,尤其是表现为脊柱骨折时,常被误诊为老年骨质疏松所致的骨折。 05 淋巴结肿大 患者通过治疗后,应关注自身各部位的淋巴结是否肿大。可经常检查淋巴系统,防患于未然。如颈下三角区(颈部、下颌、锁骨窝)、腋窝、腹股沟等部。这些淋巴区域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一旦发现肿大,应立即就医。有可能出现淋巴转。 策略:出现淋巴转后,立即治疗,可手术可放疗具体与主治医生讨论方案,避免进一步扩展。 06 出血征象 出血也是肿瘤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肿瘤体坏死往往会引起局部小量出血,但若肿瘤体侵蚀周围的血管,则会造成严重的大出血。常见的有呕血、黑便、阴道流血、尿血、流鼻血、痰中带血等。 提醒:有些靶向药会导致部分患者少量鼻腔出血,这是靶向药的副作用,不与这类出血归为一谈。 07 阻塞征象 体内任何管腔内的肿瘤体增大,都会引起管腔变化,最常见的是管腔狭窄,更有甚者会造成管腔阻塞。 如食管内肿瘤增大,会造成进食时吞咽困难、打噎甚至阻塞等;气管和咽喉肿瘤增大,会压迫气管和咽喉部神经,从而出现气短和声音嘶哑、语不出声的征象。 08 包块的出现 实性肿块、边界不清、推不动、质地较硬这通常是恶性肿瘤、或转移灶的出现,必需到专科医院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的复发。 处在康复阶段的患者,一定要时刻注意调节生活规律。如果出现以上8种表现,请立即就医,作进一步检查,排除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即使确定为复发和转移也不要过于害怕,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对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治疗也有重大的意义。 如何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 第一,制定系统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前要由有经验的包括外科、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中医药肿瘤专家在内的专家组进行会诊讨论,制定详细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治疗方案。 显然,只有到综合性的专科医院才有条件做到这一点。在这里要提醒各位觅友,在决定自己或亲戚朋友治疗方案时要多问一问,想一想,不要贸然做决定。 第二,要完成治疗计划 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有效办法,但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单用就可以保证治愈肿瘤,绝大多数都需要综合治疗。 不要认为已经做了手术,甚至还是根治术就万事大吉。 有些患者手术和放疗以后还要继续化疗,这是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手段,也是手术以后还要做放化疗的重要原因。 术后放化疗可以大大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当然,也不是放化疗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有些病人手术或放化疗以前已经有远处转移,只是当时转移肿瘤很小,一般的检查发现不了。 中医药治疗是降低患者手术和放化疗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手段,但除非病情太过晚期,一般不宜单独应用。 第三,治疗以后要经常地、定期的复查 任何恶性肿瘤患者在任意治疗后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复发和转移,及时地、仔细地、定期地检查有可能早期发现转移和复发,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复查包括病人的自我检查和医院的定期检查。 病人自查主要是注意观察原来的病灶部位及其附近有无新生肿物、结节、破溃等表现, 有无新的疼痛感觉。 此外,还要注意全身变化,有无逐渐加重的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贫血等表现,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第四,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 研究证明,乐观的心态、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保持人的免疫机能在最佳状态,充分发挥抗瘤活性,加速康复和防止复发。 患者平时可以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和他们适当享受丰富多彩的正餐;还可以参与相关肿瘤患者互助联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困惑、寻求帮助。
费健 2022-05-03阅读量9355
病请描述:中国胰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监测共识意见(2021,南京) 原创 胰腺疾病协作组 PANCREATOLOGY 2022-02-26 08:00 通信作者:邹晓平,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Email:zouxp@nju.edu.cn;令狐恩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Email:linghuenqiang@vip.sina.com 全文刊载于《中华胰腺病杂志》2022年 第22卷 第1期 1-13页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5年生存率约为10%。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胰腺癌占我国肿瘤发生率的第9位,死亡率占第6位,主要原因在于早期诊断困难。研究报道从胰腺发生病变开始到发展为转移性胰腺癌需要近21年的时间,这为胰腺癌的早期筛查提供了足够的时间窗。然而,我国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胰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尚未普及,因此有必要制定中国高危人群胰腺癌筛查和监测的专家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胰腺疾病协作组牵头,组织国内胰腺疾病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采用改良Delphi法,通过多轮投票与集体讨论的方式,针对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目标、目标人群、起始筛查年龄、随访间隔、筛查项目及手术时机等问题,共提出了26条推荐意见。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成立共识起草小组对共识意见进行起草和修订,最终制定本共识意见。本共识基于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方法,将证据质量分为高(A)、中(B)、低(C)、极低(D)4个等级,将推荐意见分为强、弱2个级别。 一、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目标 推荐意见1:发现Ⅰ期胰腺癌和高级别胰腺上皮内瘤变(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anIN)是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目标。 证据质量:A 推荐强度:强 二、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目标人群 推荐意见2:不推荐对无症状非高危人群进行胰腺癌筛查。 证据质量:D 推荐强度:弱 推荐意见3: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新发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肿瘤这4类人群为胰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1.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 推荐意见4:推荐对具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个体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5:无论患者是否有胰腺癌家族史,推荐对Peutz-Jeghers综合征的患者[种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1(serine-threonine kinase 11, STK11)基因突变携带者]以及种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2A(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2A, CDKN2A)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A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6: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 BRCA1)、BRCA2、BRCA2定位协作基因(partner and localizer of breast-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2, PALB2)、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TM)、mutL同源物1(mutL homolog 1,MLH1)、mutS同源物2(mutS homolog 2, MSH2)、MSH6或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突变携带者,且至少有1个受累的一级亲属,推荐对其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2.新发糖尿病 推荐意见7:50岁以上且体重指数低和(或)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以及短期内血糖波动较大的新发糖尿病患者,推荐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8:无论年龄大小,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中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应接受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3.慢性胰腺炎 推荐意见9:推荐对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10:阳离子胰蛋白酶原基因 1(cationic trypsinogen gene 1, PRSS1)突变携带的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癌变风险较其他慢性胰腺炎患者明显升高。对病因不明的慢性胰腺炎患者,推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尤其是PRSS1突变检测。 证据质量:C 推荐强度:弱 4.胰腺囊性肿瘤 推荐意见11:推荐对较高癌变风险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包括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MCN)、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SPN)、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cystic neuroendocrine tumours,cNET)、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建议对MCN、SPN、cNET、主胰管型IPMN(MD-IPMN)和混合型IPMN(MT-IPMN)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和择期外科切除术,将分支胰管型IPMN(BD-IPMN)患者纳入筛查程序。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三、胰腺癌早期筛查的起始年龄 推荐意见12: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个体推荐胰腺癌起始筛查年龄为50岁,或比最年轻的受累血亲年轻10岁;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或CDKN2A突变携带者推荐胰腺癌起始筛查年龄为40岁;BRCA1、BRCA2、PALB2、ATM、MLH1、MSH2、MSH6或APC基因突变携带者起始筛查年龄为50岁,或比最年轻的受累血亲年轻10岁。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13:50岁以上新发糖尿病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和(或)短期内血糖波动范围较大或新发糖尿病患者中有遗传性胰腺癌高危风险的个体,一经诊断,应开始接受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14:慢性胰腺炎患者推荐胰腺癌起始筛查年龄为40岁。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弱 推荐意见15:BD-IPMN患者诊断明确后,推荐开始接受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四、胰腺癌高危人群的随访间隔时间 推荐意见16:在没有胰腺异常,或无报警征象的情况下,对满足筛查条件的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新发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监测间隔时间为12个月。若存在实性病变直径<10 mm或可疑实性病变;主胰管直径5~9.9 mm;无明显病变情况下主胰管局限性狭窄或扩张≥6 mm等报警征象,则监测间隔时间为3~6个月。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17:对于BD-IPMN患者,在没有报警征象的情况下随访间隔取决于肿瘤大小,肿瘤长径<2 cm者随访间隔时间为12个月,直径2~3 cm者随访间隔时间为6个月。若出现新发糖尿病,IPMN所致的复发性胰腺炎,囊性肿瘤≥3 cm,增强的壁结节直径<5 mm,囊壁增厚强化,主胰管直径为5~9.9 mm,主胰管直径改变伴远端胰腺萎缩,血清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升高,囊性肿瘤增长速率>5 mm/2年和淋巴结肿大,则筛查间隔应缩短为3~6个月,同时报警征象为相对手术指征,可以经多学科讨论后,结合患者意愿,必要时择期手术切除。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18:对于手术切除后患者,随访策略为(1)如果无残余病变,推荐术后每年复查CA19-9及MRI、EUS或CT检查;(2)对于切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推荐每年至少进行2次CA19-9检测及MRI、EUS或CT检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五、胰腺癌高危人群筛查项目 推荐意见19:初次检测使用空腹血糖和(或)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1c, HbA1c)+血清CA19-9联合MRI、EUS或CT检测。 证据质量:A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20:随访中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或)HbA1c+血清CA19-9,并交替使用MRI、EUS或CT检测。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21:在随访监测中若发现胰腺实性病变或有报警征象的胰腺囊性肿瘤,建议采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FNA)。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六、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手术指征 推荐意见22:EUS-FNA病理结果为恶性或可疑恶性,推荐进行多学科讨论后择期手术切除。 证据质量:A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23:当实性病灶>10 mm,MPD狭窄或扩张≥10 mm,但EUS-FNA不能明确病变性质,推荐进行多学科讨论及手术探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必要时对病灶进行切除。 证据质量:A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24:对具有高危征象(出现实性病变、肿瘤相关的黄疸、增强的壁结节≥5 mm、MPD≥10 mm)的BD-IPMN患者推荐进行多学科讨论后择期手术切除。 证据质量:A 推荐强度:强 七、针对胰腺癌高危人群的生活习惯建议 推荐意见25:建议患者戒烟戒酒,均衡健康饮食,并适度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八、早期胰腺癌的筛查机构 推荐意见26:满足筛查条件4 类高危人群(遗传性 胰腺癌高危个体、新发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囊性肿瘤)的胰腺癌监测应在胰腺专科中心进行。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推荐 九、早期胰腺癌筛查未来发展方向 本共识制定的高危人群胰腺癌筛查处理决策流程见图1。但胰腺癌总体发病率较低,筛查成本高,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富集高危人群进而使他们在后续的监测中获益是胰腺癌筛查的关键。未来的胰腺癌筛查应考虑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和大规模数据库,应用液体活检和影像组学等。同时胰腺癌筛查也应兼顾成本与效益,优化胰腺筛查程序,降低医疗成本。 CP:慢性胰腺炎;NOD:新发糖尿病;PCN:胰腺囊性肿瘤;PanIN:胰腺上皮内瘤变;MRI:核磁共振成像;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EUS:超声内镜;CT:计算机断层成像;HbA1c:糖化血红蛋白;EUS-FNA: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MPD:主胰管 图1 胰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处理决策流程图
费健 2022-05-02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脱发竟与甲状腺疾病相关,有这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 甲甲 甲状腺饮食健康 2022-05-01 21:01 很多朋友抱怨脱发问题,一梳头,头发便大把大把的往下掉,都快成秃子了。 对于脱发,的确是非常恼人的,到底这脱发现象属于正常现象还是确实与某方面疾病如:甲状腺疾病有关呢? 问:脱发与甲状腺疾病有关吗? 专家介绍:脱发分为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两种。 生理性脱发每个人都会有,正常人每天会有约50~100根数量不定的头发脱落,秋冬季会更加明显些,这是头发新陈代新中正常的反应。而病理性脱发多与遗传、精神/神经失调、免疫功能异常、局部病灶感染、内分泌紊乱、外界因素(如染发)等有关。 在高发的甲状腺疾病中,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是减退(甲亢或甲减),都有可能伴有比较严重的脱发。 这是因为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失衡致使生长头发的毛囊受到新陈代谢紊乱的影响而出现整体头部脱发的现象。 问:如何判断甲状腺脱发? 甲状腺脱发就是属于病理性脱发的一种,它的症状与令人头疼的雄性激素脱发类似,所以单看脱发症状,很容易和雄脱混淆。 除了脱发,甲状腺疾病还伴随着其他症状,甲状腺疾病比较常见的两种分别是甲亢和甲减。 甲亢可使头发变细变软,油脂增多,过多的甲亢腺激素可以缩短毛囊的的生长周期,让毛囊变得和甲亢患者一样急性子,加速掉落,让头发长的没有掉的快; 而甲减则会导致头发干燥、脆弱易折、色泽灰暗,并伴有休止期脱发,有些人还会出现头发提早变白。 甲亢在脱发的同时还伴有怕热,食欲增加,体重减轻,易激动、焦虑、失眠等症状;甲减在脱发的同时则伴有畏冷,食欲减少,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嗜睡。 问:甲状腺疾病患者该如何防止脱发? 一、维生素A 虽然《大力水手》中卜派也是属于“顶上无毛”一族,但大力水手卜派最爱吃的“菠菜”可是养发的好食材,。 菠菜是非常健康的深绿色蔬菜,含有叶酸、铁和维生素A和C等营养素,而这些营养成分都有助于促进头发生长,30克的菠菜可提供每日人体维生素A需求量的50%,除了菠菜以外,牛奶、鸡蛋、胡萝卜、南瓜、番薯….都是很好的维生素A来源。 二、维生素B群 维生素B群参与人体许多生理代谢活动,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调节新陈代谢、协同皮肤与肌肉的健康、促进免疫系统与神经健康…..等作用。 另外,B群与红血球生成亦有重要关联,红血球可将养分与氧气携带至头皮和毛囊,与头发生长息息相关,富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包含:全谷类、杏仁、肉类、鱼类、海鲜和深绿色叶菜.…等。 三、维生素C 维生素C是强大的抗氧化剂,有助于屏蔽自由基的攻击,避免头发毛囊老化的问题。 除此以外,维生素C与体内的胶原蛋白生成密不可分,而胶原蛋白更是组成头发的重要元素之一,另外维生素C有助于身体从饮食中吸收铁质,当铁质缺乏时,恐有脱发危机; 富含维生素C的养发食物包括:草莓、辣椒、番石榴、西红柿、芦笋、深绿色蔬菜和柑橘类水果….等等。 四、维生素D 研究发现维生素D与体内许多激素的生成有关,当体内缺乏维生素D时,可能引起落发危机。 海鲜中的虾子,富含许多营养素,包含:蛋白质、维生素B群、锌、铁和维生素D,皆有助于促进头发生长,100克的虾子可提供人体每日维生素D需求量的3~4成,另外经日晒的菇类(EX:香菇、木耳、金针菇…)、鳕鱼、鲑鱼、鲔鱼、鱼肝油都可补充维生素D,每天日晒15分钟(须避开中午前后日照强烈的时段),身体也会自行产生维生素D。 上述营养素,对甲状腺疾病患者养发都大有帮助,但适量摄取也是王道,每日适量摄取的效果远大于一口气吃一堆来的更好,过犹不及,中庸之道更是保健秀发的不二法则。
费健 2022-05-02阅读量9502
病请描述:张惠杰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治疗肥胖原创性临床研究成果 南方医科大学 2022-04-21 11:02 2022年4月21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张惠杰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91.245)在线发表题为 Calorie Restriction with or without Time-Restricted Eating in Weight Loss 的研究论文,并同期刊登同行评论文章。张惠杰教授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署名单位均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医学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具有推动临床实践的重大医学研究成果,代表全球临床医学领域的最高水平。近50年来,我国学者在该杂志发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不超过40项。张惠杰团队的这项原创性临床研究成果是我校建校以来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第二项原创性成果,是2022年我国发表在该杂志上的第一个研究成果,更是迄今为止我国代谢领域在该杂志发表的第一个临床干预原创性研究成果,这个良好的开端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肥胖已成为目前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肥已被证明是体重管理的基础,而限制能量摄入是肥胖患者体重管理公认的主要减肥策略。然而,大多数饮食策略减重效果有限(< 5%)且难以长期维持。新近的研究提示:限时饮食,一种将每日进食时间限制在4-12小时不等的间歇性禁食模式,因简单易行且能够有效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而备受关注,然而其长期临床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尤其限时饮食与单纯能量限制相比,在减重和代谢改善方面的长期临床疗效尚未得到充分评估。 在该项为期12个月干预的原创性临床研究中,经严格筛选合格的139名成年肥胖患者随机分为限时饮食组(Time-restricted-eating group)和常规能量限制组(Daily-calorie-restriction group),其中限时饮食组每日进食时间为8:00-16:00,8小时限时饮食期外只允许使用无热量饮料,而常规能量限制组则不限制任何进食时间。两组均接受相同的能量限制(约占参与者在基线时每日热量摄入量的75%),其中男性1500-1800 kcal/d,女性1200-1500 kcal/d,饮食营养素的供能比例符合平衡膳食模式(40-55%碳水化合物,15-20%蛋白质,20-30%脂肪)。干预12个月后限时饮食与常规能量限制两种模式对于肥胖患者的减重同等有效(Difference: -1.8 kg; 95% CI,-4.0 to 0.4; P = 0.11),其中限时饮食组较基线平均体重减轻8.0 kg (95% CI,-9.6 to -6.4),常规能量限制组平均体重减轻6.3 kg(95% CI,-7.8 to -4.7)。此外,与常规能量限制相比,8小时限时饮食在改善腰围、全身脂肪含量、内脏脂肪、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等方面也产生了类似的效果。在试验期间无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该项随机对照试验(ClinicalTrials.gov number, NCT03745612)充分论证了坚持限时饮食的同时限制热量摄入的减重策略对减轻肥胖患者体重的长期影响,证实限时饮食干预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可替代的肥胖管理方案,并强调了在坚持限时饮食的同时限制热量摄入的重要性,其严谨的干预措施为生活方式管理体重的实施树立了标杆。该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时间限制性节食的肥胖治疗模式主要得益于能量限制,该研究革新了过去对节食模式的传统认识,为肥胖患者饮食干预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创新性的临床证据,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和里程碑式的意义。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南方医科大学重点临床研究项目等经费的支持。 来源 | 南方医科大学科研院、南方医院 作者 | 刘畅、王颖峰 编辑 | 魏秋桦
费健 2022-04-29阅读量8919
病请描述: 误区1:没症状就不是糖尿病 “三多一少”是指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上述症状,部分患者只会有其中一个或两个表现,也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所以糖尿病的诊断以血糖标准为主,症状表现只是辅助诊断的条件之一。 误区2:药物治疗不必测血糖 不进行血糖监测就无从了解血糖水平的高低,有可能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使用磺脲类药物、胰岛素的患者以及老年患者。有的人虽然在应用药物控制但治疗未能奏效,依然会出现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定期监测血糖对于了解治疗效果、避免血糖波动十分必要。 误区3:患糖尿病不能吃水果 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水果的,只要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掌握好吃水果的品种、数量及时间即可。水果的品种宜选用含糖量较低的如苹果、梨、桃等,而相对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香蕉、桂圆、荔枝等不宜多吃,同时量不宜太多。进食水果的时间应选择在两餐之间或运动后,不建议用餐前后或用餐时吃水果,吃水果后应适当减少主食的量。 误区4: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 糖尿病一旦确诊即伴随患者终身,仅少数继发性糖尿病在原发病的病因去除后可以治愈。对于一些血糖控制稳定的2型糖尿病或1型糖尿病“蜜月期”(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这一时期)的患者,虽然无临床症状,病情可能会暂时缓解,但并不代表糖尿病已被治愈,依然需要定期监测和随诊。 误区5:胰岛素会成瘾 胰岛素是正常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激素,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因为其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所以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是为了维持生命。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只是2型糖尿病治疗手段之一,当口服降糖药物不能理想控制血糖时,加用胰岛素不仅能够降血糖,也能使自身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使其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部分患者可以在血糖控制理想后逐渐替换为口服药物治疗。 误区6:胰岛素没有副作用 胰岛素有副作用的。比如,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有可能增加体重或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的治疗是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的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病情应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1型糖尿病必须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目前国内外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均推荐2型糖尿病初始治疗以饮食运动及口服药物治疗为主,病情需要时才使用胰岛素治疗。 误区7:不控饮食加大药量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方案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应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饮食控制是必须贯穿始终且需要终身坚持的。如果不进行饮食控制而是一味增加降糖药物的用量,不但起不到降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作用,反而会加重胰岛β细胞负担、增加自身胰岛素消耗,甚至因用药过量出现低血糖风险。 误区8:无糖食品不用控量 市场上出售的无糖食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且大多数是“未添加蔗糖食品”,不是真正的“无糖食品”,比如无糖糕点中虽未添加蔗糖,但其原材料本身即为面粉等碳水化合物,摄入体内依然会转化为糖而使血糖升高。 误区9:不吃主食血糖就不高 不吃主食就自然会以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代替,长此以往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敏感性下降,这与保护胰岛β细胞的治疗理念背道而驰。医生建议的控制饮食并不是指不吃主食,而是根据自身情况、运动量和血糖水平,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做到控制总量、合理分配、营养均衡。关注我们,有医生、健管师在线指导,您的健康无顾虑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4-26阅读量9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