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在所有血管瘤中,原发性血管瘤占比达到75%,而继发性血管瘤占比约25%。继发性血管瘤多数在婴儿期出现,少数则在成年期被诊断出。关于继发性血管瘤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而原发性血管瘤,也被称为先天性胎生性血管瘤,是由于人体胚胎期血管网增生而形成的,通常在出生时即已存在。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血管瘤可分为多种类型。按其病理结构,可大致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血管瘤的症状和表现因类型和部位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在出生时或不久后即出现皮肤异常的红斑或结节,这可能是血管瘤的早期表现。对于一些深层组织的血管瘤,患者可能感到局部疼痛或压迫感。在婴幼儿期,若出现无症状的浅表血管瘤,一般不需过多担忧。 血管瘤发展示意图 1. 观察与等待:对于一些生长缓慢、无症状的血管瘤,特别是婴幼儿期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观察,但是也要及时的复诊查看情况。 2. 药物治疗:针对特定类型的血管瘤,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注意,药物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 手术治疗:对于生长迅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出现恶变风险的血管瘤,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根据血管瘤的位置和大小而定,可能包括切除术、激光治疗等。 4. 日常护理:患者应注意保护病变部位,避免外力摩擦和碰撞。饮食方面,应保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避免汗液的沁润,周围尽量保持干燥,衣着纯棉的衣物。 是否需要治疗及何时治疗,主要取决于血管瘤的类型、大小、位置及患者的症状表现。对于大多数良性、生长缓慢的血管瘤,可以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而对于那些生长迅速、影响美观或功能的血管瘤,应尽早进行治疗。家长在面对孩子患有血管瘤时,应保持冷静,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以便做出最佳决策。 目前尚无确切的预防血管瘤的方法。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减少辐射等可能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邓娟 2025-02-19阅读量1076
病请描述:在人体复杂的解剖结构中,颈胸交界处无疑是一个既特殊又至关重要的区域。它不仅是头部与躯干之间的桥梁,更是众多大血管、神经以及关键器官的交汇点。这一区域,我们通常称之为胸廓入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和胸骨共同构成,形成了一个相对狭小而结构复杂的空间。尽管空间有限,但它却承载着人体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正是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胸廓入口成为了医学研究和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当肿瘤在此处发生时,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胸廓入口的解剖结构与功能胸廓入口,作为胸腔与颈部的分界区域,其解剖结构异常复杂且精细。它由第一胸椎、第一肋和胸骨组成,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空间。这个空间虽然狭小,但却是一个高度密集的区域,容纳了众多关键的生理结构,如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臂丛神经等。这些结构不仅负责着头颈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还直接关联着上肢的功能和感觉。锁骨下动脉为上肢提供血液,锁骨下静脉则负责回收上肢的血液;而臂丛神经则负责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这些结构的正常运作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二、胸廓入口肿瘤的定义与分类胸廓入口肿瘤,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胸廓入口区域内的肿瘤。这些肿瘤可能源自多种组织,包括但不限于神经源性肿瘤、肺上沟瘤、食管肿瘤、气管肿瘤等。根据肿瘤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对周围组织的压迫较轻,且不易发生转移;而恶性肿瘤则可能迅速生长,对周围组织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压迫,甚至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部位。三、胸廓入口肿瘤的特殊性胸廓入口肿瘤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解剖位置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的增大。由于肿瘤毗邻众多重要血管和神经,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大出血、神经损伤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还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需要极高的手术技巧和精细的操作。 四、胸廓入口肿瘤的症状与诊断胸廓入口肿瘤的症状因其类型、大小及压迫周围组织的情况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上肢麻木疼痛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肿瘤已经对周围的神经、血管或其他组织造成了压迫或侵犯。然而,由于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等。因此,对于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医生需要仔细询问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并确诊胸廓入口肿瘤。为了准确诊断胸廓入口肿瘤,医生通常需要借助多种检查手段。胸部X线片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能够显示肿瘤的大致位置和形态。然而,由于胸廓入口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X线片往往难以提供清晰的图像。因此,更高级别的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成为了诊断胸廓入口肿瘤的重要手段。这些检查不仅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能够提供肿瘤的血供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五、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原则与策略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原则是根据肿瘤的性质、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良性肿瘤,如果肿瘤较小且未引起明显症状,可以选择观察随访,定期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然而,对于大多数胸廓入口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不仅能够直接去除肿瘤,还能够缓解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改善患者的症状。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分离并保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以避免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此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也逐渐被应用于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中。这些方法能够辅助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六、胸廓入口肿瘤的预后与康复胸廓入口肿瘤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性质、分期、治疗方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良性肿瘤在手术切除后通常预后较好,而恶性肿瘤的预后则相对较差。此外,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定期随访与监测是胸廓入口肿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随访,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复 发。同时,患者还需要接受定期的影像学检查,以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以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综上所述,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策略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由于该区域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高度熟练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张百华 2025-02-08阅读量875
病请描述:低危甲状腺癌到底要不要做碘131?最新研究颠覆传统!费健主任为你划重点很多开完刀的甲癌病友会问我:“费主任,我到底要不要做碘131?”我深知患者对治疗的担忧:不做吧,怕复发或转移;做吧,又怕治疗过度。今天分享的《柳叶刀》子刊最新研究,或许能帮你减少“过度治疗”的焦虑!一、原来“一刀切”的治疗方式可能过时了!“甲状腺癌”听起来吓人,但你知道吗?大部分患者属于低危类型(比如乳头状癌),这类癌症生长缓慢、预后良好。过去医生常建议术后做放射性碘(¹³¹I)治疗,但最新研究发现:低危患者可能不用挨这“第二刀”!研究亮点速览谁参与了研究? → 776名低危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无异常。怎么分组? → 一半术后用放射性碘,另一半不用。结果如何? → 5年后,两组复发风险几乎没差别(不用碘组93.2% vs 用碘组94.8%)!副作用对比 → 不用碘组避免了辐射损伤等问题。二、为什么说这是个好消息?想象一下,治疗甲状腺癌就像“修手机”:以前总担心零件没清干净,非得用强效清洁剂(放射性碘)。现在发现,对低危患者来说,“简单维修”可能就够了!对患者的三大好处少受罪:不用忍受放射性治疗的副作用(比如恶心、唾液腺损伤)。省钱省时间:省去隔离期和多次复查的麻烦。心理减负:不用总担心“辐射伤害”或终身服药。三、哪些人适合“降级治疗”?别急着欢呼!这项研究有明确前提,只有低危患者才能“抄作业”!✅ 低危标准:术后超声复查无可疑发现。❌ 高危患者:肿瘤大、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或术后超声复查有可疑病灶残留,仍需规范治疗。划重点 → 治疗方案必须由医生综合评估,千万别自行“断舍离”哦!四、费健主任的贴心提醒作为外科医生,我常对患者说:“医学在进步,治疗要精准。”这项研究不是否定放射性碘的价值,而是让治疗更个体化。给读者的健康小贴士定期体检:甲状腺B超是筛查癌症的“神器”。理性看待“癌”:低危甲状腺癌≠绝症,积极治疗≠过度治疗。多问医生:治疗前充分沟通,了解自己的风险分层。想深入了解?原文发表于顶级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4年11月)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关注甲状腺,从科学认知开始!如果你身边有亲友正在面对甲状腺问题,不妨转发这篇文章,传递一份温暖的希望❤️~
费健 2025-02-08阅读量574
病请描述: 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前两天因为检查肺部,顺便做了脑CT,发现有结节,怀疑是脑膜瘤,平时我也没有什么明显症状,请问脑膜瘤是什么?我的这个脑膜瘤会长大吗?是不是只需要观察就行?需要积极治疗吗?” 赵天智主任介绍:从现有的检查结果看,确实在头顶部位有个小的钙化的结节,那么像这种钙化,建议再做核磁明确一下,如跟CT结果比较吻合,考虑还是钙化比较明显脑膜瘤,可以定期随访;由于脑膜瘤生长缓慢,一般建议观察到60岁,如想手术60岁以前手术,如还是不决定手术,继续观察;等60岁以后如在观察过程中,肿瘤有变化,突然长大的话,及时做伽马刀治疗。对于观察期脑膜瘤的患者,平时正常健康饮食,生活上也没什么特别要注意的,记得复查就可以了,同时把现在的检查片子保留好。 提醒:如果脑膜瘤很小,患者完全没有症状,比如肢体活动、感觉障碍,也没有癫痫发作等问题,那么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定期复查,不需要治疗。日常生活中,以往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饮食、作息没有特别的要求,到了固定的时间去医院复查CT或核磁就好。毕竟有的肿瘤可以长得很大,却不会引起任何不适;如果等到有明显症状了再去检查,肿瘤很有可能非常大了,会给手术带来不少麻烦。 目前,临床上主主张对于出现肿瘤生长较快或出现癫痫、虚弱乏力、感觉缺失、颅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需要手术治疗。即便需要手术治疗,随着神经外科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也有了显著提高,因此,患者在发现脑膜瘤后最重要也是唯一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开展治疗或随访。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如双极电凝,超声吸引器以及激光的不断改进和普及,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影响手术类型的因素包括部位、术前颅神经损伤情况(后颅凹脑膜瘤)、血管结构、侵袭静脉窦和包裹动脉情况。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如患者无症状且全部肿瘤切除有产生难以接受的功能丧失的危险,应选择部分切除。对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力争全切肿瘤并要切除受累硬膜以减少复发机会。蝶骨翼内侧、眶、矢状窦、脑室、脑桥小脑角、视神经鞘或斜坡的脑膜瘤可能难以完全切除。对海绵窦脑膜瘤,要考虑到有损伤颅神经和颈内动脉的风险,外科治疗要求高,应选择正规神经专科医院就诊。 术中神经导航系统: 神经导航技术又称为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技术或影像导向外科,是立体定向技术、代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结合的产物。神经导航可以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手术操作的精确定位技术,其意义在于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边界以保证手术的微创化。对于小的脑膜瘤和深部脑膜瘤可精确的定位,指导手术,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 术中电生理监测: 临床手术中神经系统监护或称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个术语,用来表达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在各科各类手术中,凡是可能影响到脑、脊髓、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手术,都可以在手术中通过不同方式的神经监测技术直接了解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提高手术质量,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估价重症昏迷病人的预后,利用脑电图监测,使处于药物性冬眠的病人脑组织功能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护脑组织。
赵天智 2025-02-08阅读量731
病请描述: 大多数的脑膜瘤是良性的,也就是说不会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而且生长缓慢。但不要因为脑膜瘤是良性的,就忽视它的存在。脑肿瘤的大小与预后有很大的关系。肿瘤小,对其周围结构影响小,易全部切除,治愈率高。反之,全切机会低,预后不良。故出现脑肿瘤相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治。 对于脑膜瘤生长超过三厘米以上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所以并不是所有脑膜瘤的患者都需要做手术,若患者年龄偏大、脑膜瘤增长速度缓慢,并且局部没有明显的钙化现象,可以不用手术治疗,定期到医院复查即可。对于保守观察治疗的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适当的进行运动,如慢跑、练太极等,增强体质;若脑膜瘤生长过大,需及时进行手术。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如双极电凝,超声吸引器以及激光的不断改进和普及,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影响手术类型的因素包括部位、术前颅神经损伤情况(后颅凹脑膜瘤)、血管结构、侵袭静脉窦和包裹动脉情况。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如患者无症状且全部肿瘤切除有产生难以接受的功能丧失的危险,应选择部分切除。对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力争全切肿瘤并要切除受累硬膜以减少复发机会。蝶骨翼内侧、眶、矢状窦、脑室、脑桥小脑角、视神经鞘或斜坡的脑膜瘤可能难以完全切除。对海绵窦脑膜瘤,要考虑到有损伤颅神经和颈内动脉的风险,外科治疗要求高,应选择正规神经专科医院就诊。 术中神经导航系统 神经导航技术又称为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技术或影像导向外科,是立体定向技术、代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结合的产物。神经导航可以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手术操作的精确定位技术,其意义在于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边界以保证手术的微创化。对于小的脑膜瘤和深部脑膜瘤可精确的定位,指导手术,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 术中电生理监测 临床手术中神经系统监护或称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个术语,用来表达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在各科各类手术中,凡是可能影响到脑、脊髓、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手术,都可以在手术中通过不同方式的神经监测技术直接了解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提高手术质量,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估价重症昏迷病人的预后,利用脑电图监测,使处于药物性冬眠的病人脑组织功能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护脑组织。
赵天智 2025-02-05阅读量784
病请描述:甲状腺微小癌不用开刀? ——2024年这3个新方法,爱美的你一定要知道!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每天都会遇到许多因甲状腺问题而焦虑的患者,尤其是女性朋友。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微小癌的微创治疗,特别是2024年后的最新进展。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你对甲状腺疾病有更科学的认识,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信心。 一、甲状腺微小癌:小问题,大烦恼! 你知道吗?甲状腺微小癌(简称PTMC)其实很常见,尤其是女性。它的特点是肿瘤直径≤1cm,生长缓慢,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威胁生命。但即便如此,很多人一听到“癌”字,还是会紧张得睡不着觉。 传统治疗方式(比如手术切除)虽然有效,但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声音嘶哑等。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术后需要长期服药,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好消息是:2024年后,微创消融术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治疗的新选择!它不仅能精准消灭肿瘤,还能保留甲状腺功能,让你更快回归正常生活。 二、微创消融术:2024年有哪些新突破? 微创消融术听起来很高科技,其实原理很简单:通过一根细针,将能量(比如热能或纳米脉冲)传递到肿瘤部位,精准“烧死”癌细胞,同时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 2024年的最新进展: 更精准:结合CT或MR的超声融合成像技术让医生能像“导航”一样,精确找到肿瘤位置,误差不到1毫米! 更安全:新型能量源(如纳米脉冲)只破坏癌细胞,不伤及正常组织,术后几乎不留疤。 更智能:新型的机器人消融辅助系统让手术更稳定,减少人为误差。 适合微创消融术的人群: 肿瘤单发且直径≤1cm,根据费医生的个人经验和相关指南,不超过5~6毫米的病灶消融效果更好。 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扩散。 心理上难以接受“观察等待”的低危患者。 三、微创消融术的优势与风险 优势: 保留甲状腺功能:术后不需要长期服药。 手术时间短:20-30分钟搞定。 恢复快:24小时后就能恢复正常生活。 几乎无疤痕:针孔大小的伤口,爱美的你可以放心,愈合后根本看不出。 风险: 残留风险:极少数的患者可能需要二次治疗。 神经损伤: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影响声音(发生率1-2%)。 长期数据不足:目前缺乏10年以上的长期随访数据。 四、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如果你被诊断为甲状腺微小癌,别急着做决定!以下几步帮你科学决策: 多学科会诊:找内分泌科、影像科、病理科专家一起评估(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每周一全天,费主任带领多学科专家团队,帮你精准研判)。 基因检测:通过BRAF、TERT等基因检测,判断肿瘤的侵袭性。 心理评估:如果你对“观察等待”感到焦虑,微创消融术可能更适合你。 五、未来展望: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治疗 2024年后,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将更加个性化。比如: 免疫增强疗法:消融后局部注射药物,激发身体自身的抗癌能力。 便携式设备:未来可能在社区医院就能完成微创手术。 患者教育:通过VR技术,让你提前“体验”手术过程,减少恐惧。 六、写给每一位关心健康的你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健康对每个人的重要性。甲状腺疾病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在为甲状腺问题困扰,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和信心。记住,医学的进步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而你的健康,永远是最重要的! 推荐阅读: 《甲状腺微小癌诊疗指南(2024版)》 《微创消融术:从原理到实践》 作者简介:费健博士,普外科主任医生,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30年,既精于外科手术又擅长微创消融,给予患者更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希望通过科普,让更多人了解医学,远离焦虑。 ——让我们一起,用科学守护健康! (感谢DeepSeek对本文的帮助)
费健 2025-02-05阅读量756
病请描述: 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血管异常,其特征为皮肤上出现类似草莓的红色突起。这种血管瘤通常在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内被发现,初期表现为小的红色斑点,随后迅速增大。大多数情况下,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在1至2岁左右停止生长,但这一过程的概率较低。此外,女性患儿患此病的几率是男性的三倍,这也是其命名的原因之一。 诊断方法: 1.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和触诊来初步判断是否为草莓状毛细血管瘤。这种血管瘤通常呈现为鲜红色或紫红色的突起,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2. 影像学检查:为了更准确地评估瘤体的深度和范围,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超声、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确定瘤体是否侵犯了深层组织,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1. 观察等待:对于一些小的、生长缓慢的草莓状毛细血管瘤,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定期复查,监测瘤体的变化,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2. 药物治疗:口服或局部应用药物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和激素(如泼尼松)。这些药物可以减缓瘤体的生长速度,甚至促进其消退。 3.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通过高能量光束作用于瘤体,使其逐渐缩小并最终消失。这种方法适用于表浅的血管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4.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或深层的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手术切除可能是必要的。手术治疗可以彻底去除瘤体,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综上所述,草莓状毛细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家长应与医生密切合作,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儿的健康和安全。
邓娟 2025-01-25阅读量949
病请描述: “我母亲72岁,右腿无力,走路困难,下巴间歇性抖动,后来知道是轻微的癫痫。两年前在我们县医院做核磁共振发现有脑膜瘤,当时医师考虑到年龄大,又是脑部手术风险大,建议保守治疗,中间疏忽大意,没有及时复查,两年后复查时发现脑膜瘤在长,经多方打听赵天智主任是这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我们就找到赵教授,赵教授详细的问了病情,通过一系列检查,建议做手术,不做后果很严重,做了有风险,但希望很大,通过赵教授的鼓励,我们坚定了信心,手术持续了将近4个小时,赵教授拿着标本让我们看了看,手术很成功,出来时看到赵教授已经很疲惫,我很是感动,无以言表。赵教授医术精湛,为人谦和可亲,没有一点点架子,我们全家对赵教授及其团队,还有神外四科的全体护士表示诚挚的感谢!手术很成功,但我母亲年龄大患伴有癫痫,不用癫痫药就会抽搐,用癫痫药就会昏迷,赵教授正在协调癫痫专家进行会诊,排查病因。目前我母亲生命体征稳定,精神状态一步步好转,相信会越来越好,过不了几天就能出院。” 对于年龄大的脑膜瘤患者,应结合肿瘤特征、症状及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综合考虑。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以获取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5-01-22阅读量1167
病请描述: 听神经瘤(前庭神经鞘膜瘤)是原发于第八对颅神经鞘膜上的良性肿瘤,大多来自于前庭神经。该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8%~10%,占小脑脑桥肿瘤的80%~90%,多见于30~60岁的成人,女性较多见,男女比例为2:3,借助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其发病率逐年增长,目前已达2.28例/10万人/年。多为单侧,双侧者罕见。肿瘤生长一般比较缓慢,平均每年月增长0.25-0.4cm,个别肿瘤可在1年内增大2cm。 听神经瘤的临床表现 听神经瘤临床表现较复杂,其症状并不完全一致,可轻可重,这主要与肿瘤起始部位、生长速度、发展方向、肿瘤大小、血供情况、是否囊性变等诸多因素有关。听神经瘤典型的首发症状为单侧耳聋和耳鸣,大多数病例中,患耳耳鸣,为高频音,耳鸣被描述为“汽笛声”、“哨音”、“蝉鸣音”、“轰鸣声”等。耳鸣的声音有时经常变化,出现一段时间有时自行消失。 耳鸣可为间断性,也可为持续性。其非典型症状包括头痛、耳闷胀感、眩晕及行走不稳。后期瘤体增大,会压迫脑干或造成颅内高压,不及时进行外科干预则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因此以耳鸣及听力下降为主诉的病人前来就诊时,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排除听神经瘤可能。 手术是目前治疗听神经瘤唯一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如果没有明显手术禁忌症的时候,一般建议患者尽早手术,避免出现难以恢复的听力下降!因此,患者千万不要抗拒手术,及时手术有利于保留听力。治愈患者朋友们担心的手术创伤和手术风险的问题,事实上,随着医学影像学、显微神经外科以及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听神经瘤手术除了提高切除率延长生命之外,更加注重颅神经功能的保存和术后生活质量的维持,尤其是对于面神经的保护,是颅底外科医生和大多数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神经电生理和显微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整个听神经瘤手术中均可在面神经监测下进行。颅底外科医师在分离肿瘤与面神经时的操作熟练度也会对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造成影响,为避免进一步损伤面神经, 应做到以下几点:1、锐性分离;2、牵拉肿瘤而不是面神经;3、勿过分牵拉面神经;4、保护面神经周围血供;5、避免电凝产生的热损伤。 提醒大家 如果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早期症状的时候能够足够重视,尽快就诊,早发现早治疗,听神经瘤这种疾病对患者的损害将明显减小,小韩的故事也不会重演。不仅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对颅脑疾病有一定的了解,重视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时就医,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绝大多数颅脑疾病将不再可怕。
赵天智 2025-01-21阅读量1113
病请描述: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度很低,要不要重视? 要重视!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不了解甲状腺乳头状癌,今天费医生就带大家去了解。 绝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度很低,却有少部分很凶险。尤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存在一种“鞋钉亚型”,发病率不到2%,但恶性程度很高。有数据显示:术后局部复发率23%,远处转移率25-40%,5年总体生存率69%,10年总体生存率64%。 对于大多数乳头状癌,尤其是筛查发现的乳头状癌,几乎都是单基因突变导致的,所以肿瘤的突变负荷很低。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缓慢增殖和惰性生长。另外,如果无淋巴结肿大,几乎没有远处转移的风险,对人的生命几乎没有影响。微小癌的20年生存率接近100%,对于微小癌的传统治疗方法是进行单侧切除,现在可以考虑微创治疗。 甲状腺癌患者大多数是“单基因突变”,但也有多基因突变导致的甲状腺癌,更是高风险因素。生活中诱发突变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多,长期心理压力过大、或者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有常年吸烟,每天抽两包烟的。 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费健 2025-01-21阅读量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