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病史简介:患者,女,53岁,“视野缺损1年余伴头晕1个月”入院。查体:患者双颞侧偏盲,视力尚可,余神经系统查体未及阳性体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鞍区MRI示:垂体窝占位性病变,大小约2.5*2.7cm,类圆形,向鞍上生长,T1等信号,T2等信号,轻度强化(图1)。头颅CT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呈等高密度,未见钙化(图1)。 图1门诊拟“鞍区肿瘤”收治入院。诊疗经过:入院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内分泌检查见(图2),视力视野检查见(图3)。 图2 图3科室讨论:根据影像学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垂体瘤可能性大,脑膜瘤及颅咽管瘤不能排除。手术指正明确。手术治疗:全麻下经蝶鞍区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垂体上方,肿瘤呈灰白色,质韧,可刮出,血供丰富,取肿瘤组织送检(图4)。 图4病理结果:我院病理结果如下(图5、6) 图5 图6术后病理提示: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免疫组化指标详见(图6)术后视力视野检查如下(图7) 图7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7天出院,密切随访中。讨论:鞍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s, GCTs)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垂体和(或)垂体柄的罕见肿瘤。Boyce和Beadles早在1893年最早对一位于漏斗部的GCT(当时病理不详)予以描述;30年后,则由Sternberg首先鉴定并定义为GCT。GCT发病率有一定性别差异,男女比约1:2。一般认为,GCT生长缓慢,很少压迫垂体/垂体柄、视交叉或下丘脑而产生临床症状(内分泌异常、视力视野受损或头痛等)。GCT在MRI中缺乏特异性表现,很难与鞍区其他肿瘤相鉴别。据大多数文献报道,相较于周围脑组织,GCT在T1和T2像表现为等信号,可表现为中至重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有时,还伴有正常神经垂体的高信号消失,但10%~20%的正常人可有此表现,故亦非特异性表现。目前临床上对GCT治疗策略存在一些争议,缺少共识。GCT多为良性肿瘤,且生长缓慢,大部分呈偶发表现,或由尸检发现。需注意与鞍区常见肿瘤(垂体腺瘤、脑膜瘤、颅咽管瘤)和其他罕见肿瘤(垂体细胞瘤、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胶质瘤等)的鉴别诊断。同时,由于鞍区GCT肿瘤质地偏硬、血供丰富、且邻近重要组织,建议随访观察或行肿瘤部分切除术;对于术后是否需行放化疗,目前还无定论,需要更大样本量、更长随访时间的观察,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356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脑部比较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可发生于颅内各个部位,尤以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桥小脑角与小脑膜等脑深部和颅底部位。得了脑膜瘤不必过于紧张,绝大部分可以选择手术治疗而获得治愈,部分难以全部切除的脑膜瘤,在大部分切除的情况下再结合一些辅助治疗,仍然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效果,部分小的脑膜瘤也可以选择保守观察。由于脑膜瘤的生长部位不同,手术难度、手术风险及最终结果会有很大区别,但总体来说脑膜瘤是颅内各种肿瘤当中治疗效果最好的了,所以当得了脑膜瘤时,应当有个良好的心态,主动就医,积极治疗,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本人从事神经外科手术20多年来对脑膜瘤的治疗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结合本人近几年亲自做过的手术按照肿瘤生长部位的不同作些简单介绍,提供给大家参考,希望能给脑膜瘤患者带来一点帮助(本文仅作为脑膜瘤的一些科普知识介绍,不作为其他任何证据,不担当任何法律责任。): 1、凸面脑膜瘤:顾名思义肿瘤生长于脑表面的脑膜上,包括大脑与小脑,大脑表面又分为额部、顶部、颞部和枕部,不同部位对脑功能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这里不详细介绍了,总的来说凸面脑膜瘤手术相对简单些,一般的二、三级医院及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年轻医师就能完成这一类手术,但手术风险不一定就小,这主要是看肿瘤的大小、与脑组织间的粘连程度以及脑血管受影响情况决定的,肿瘤越大粘连就越明显,脑血管受影响越大,手术的并发症可能就会越多。当然手术医生的手术水平及经验也非常重要,处理好了,手术并发症就少,否则也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术后出血、脑水肿致偏瘫、失语、偏盲等,更严重的也会威胁;到生命的。
王俊兴 2019-04-04阅读量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