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今年高三的女生小王学习勤奋,晚上做功课常常到深更半夜,白天还须面对各种考试测验。可是,近3个月来腹痛、腹泻困扰着她,特别是在考试前,症状更加明显。先是出现腹痛,接着就要急着跑厕所,排便后疼痛才逐渐缓解,每天都有3-4次。到医院后,经过一系列化验和肠镜检查,却没有查出有什么器质性疾病。医生告诉小王,她得的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IBS),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小王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胃肠动力学和感觉异常、肠道感染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临床上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表现。 精神心理因素是重要的幕后黑手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应用,人们越发关注精神心理因素在IBS中起的重要作用。IBS患者的精神异常发生率高,可有焦虑、敌意、悲伤、抑郁和睡眠习惯紊乱等。2/3的IBS患者生活中有不幸事件(失业、家人死亡、婚姻破裂等)或某些社会问题(工作、经济、住房、人际关系等)。胃肠道是人体内唯一由大脑中枢、自主神经、肠神经系统共同支配的器官。在消化道胃部、小肠、大肠中的组织细胞皮层中,有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肠神经系统。其包括肠肌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前者支配肠道平滑肌运动,后者调控黏膜感觉、分泌和吸收。肠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神经递质、神经纤维和大脑中枢联系,它能分泌各种神经递质和激素,表达各种活动信息传入它的“上级”——大脑,并由大脑调控相互作用,称为脑肠互动。脑肠之间的这种互动联系通过一种双向通路——脑-肠轴来实现,它在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内脏敏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当人体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时,肠道神经细胞会受到刺激,分泌各种异常水平的神经递质,通过脑肠轴这条“高速公路”向大脑报告。而大脑中枢的异常反应也可以很快传达到肠神经系统,作用于肠肌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的神经细胞,分别使人体肠道动力异常和肠道感觉过敏,从而导致IBS患者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及腹部不适症状。目前可以证明IBS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腹痛通常与情绪性焦虑的产生有关。精神应激所致的焦虑可以增加结肠症状如胀气和腹痛的程度,主动性放松则可使症状减轻。 肠道感染和菌群失调是帮凶除了精神心理因素外,食物、胃肠道激素、肠道感染、菌群失调等各种刺激因素也可引起胃肠道动力异常及肠道感觉异常敏感。1/4的IBS患者是在急性胃肠感染后发病,其病原体包括弯曲杆菌、志贺菌和沙门菌等。发病可能与肠道局部神经免疫网络可塑性有关,在急性肠道感染后,肠道出现显微结构异常,肥大细胞增多,局部神经功能异常,从而造成肠道运动、分泌、感觉障碍。现代人由于生活作息不规律、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常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人体肠道微生物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健康成人肠道内约含500种细菌,包括需氧、兼性厌氧和厌氧菌,各菌属保持一定比例,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稳定。当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受宿主或外环境影响,原先的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从而破坏肠道黏膜屏障,使人体致病,IBS是其中之一。共栖平衡失调的某些细菌可能会释放一系列异常信号增加肠道的敏感性,使患者出现腹痛、腹胀。许多致病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及某些特殊气体可影响肠道动力,肠道动力紊乱会导致腹泻或便秘症状的发生。同时,肠道动力紊乱又可进一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形成恶性循环。 IBS的临床表现和诊断IBS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腹痛和腹部不适是IBS最核心的临床症状,其突出的特点是与排便有关,很多患者会诉说腹痛时上厕所后会缓解。这种腹痛或腹部不适可以牵涉至两侧季肋部、腰背部、会阴部,部分女性患者还可能有性交痛或月经期症状加重。IBS患者多有明显的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性状的改变表现为糊状便、稀水便;或干球粪、硬粪。此外,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或排便不尽感、排粘液便也是IBS常见的临床表现。除腹部症状外,IBS患者常有精神心理异常,表现为精神上的苦恼、感情脆弱、睡眠差、抑郁、焦虑、甚至疑病等。医生诊断IBS主要根据患者的慢性病史,包括: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且这种不适多可在排便后症状缓解。同时医生还会建议行下列检查,包括粪常规、粪潜血试验、血常规、血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检查、结肠镜、钡剂灌肠检查、小肠镜、胶囊内镜检查等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才能诊断IBS。 根据病因,IBS的治疗原则是个体化的对症处理:包括心理治疗、生活调理及饮食疗法、对症药物治疗。 生活调理患者需要放松心情,调整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在生活上,应减少各种应激场合,避免情绪过分紧张焦虑,经常体育锻炼,培养生活情趣。在饮食选择上,便秘患者需要增加纤维素、果糖、乳糖的摄入量,腹泻的患者则要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日常饮食中应当避免过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品(咖啡、酒精)的摄取,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如奶制品、大豆等。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动力。 药物治疗腹痛或腹部不适不明显的患者不一定需要药物治疗。如症状明显、影响工作学习,可适当用药,目的是改善IBS症状。腹痛的患者可使用肠道解痉剂,腹泻的患者可使用蒙脱石散等吸附剂,对便秘患者则主张使用温和的轻泻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如乳果糖、山梨醇、欧车前制剂等。有明显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很多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使用益生菌调整人体微生物生态平衡而发挥生理作用非常重要且毒副作用少。益生菌能够维持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致病菌和食物抗原进入血液;能够促进黏液素的分泌,增强肠上皮自我保护能力。此外,益生菌除了对肠道物理屏障产生有益影响外还能增强小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心理治疗IBS是一种心身疾病,但很多患者认为自己并没有心理障碍。下列症状可提示有抑郁或焦虑症状:抱怨有病却查不出毛病;无法集中注意力或作决定;记忆力减退;对平常喜欢的事情提不起兴趣;经常失眠或睡太多;静不下来或活力减退;有死亡或自杀的念头;心情沮丧或脾气暴躁等。如有此类状况,在药物疗效较差情况下,患者还需向心理科医生求助,心理医生能帮助患者正确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提高对疾病的应对能力,通过鼓励其进行适当的宣泄,以缓解压抑情绪。同时帮助患者制定生活日程表,轻松有序的生活安排,能分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其睡眠质量,有利于疾病康复。作为家人朋友,可经常与患者谈心,倾听其心声,亦可起到帮其宣泄情绪作用。小王就是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同时在医生和父母的关心开导下,放松了对考试的紧张情绪,同时调整了作息规律,病情明显得到了改善。IBS尽管有腹痛、腹泻等诸多不适症状,但它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不会变成什么不治之症。因此IBS患者首先应当放下恐惧心理、放松心情,调整生活方式,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改善胃肠动力、解除肠管痉挛,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治疗。
刘海林 2018-01-28阅读量1.7万
病请描述: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牙痛,经过消炎、拔牙等处理一般在短时间内治愈,如果是一侧口腔、牙齿、下颌、头面部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当心患上了三叉神经痛。 牙痛多数由于牙周炎症所引起,发病时牙龈周围红肿、发热,持续性胀痛,牙齿对冷热敏感,刺激后可诱发,口腔检查可见牙龈红肿、张口受限、有叩击痛,经牙科治疗后疼痛消失。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常见于中老年人,是指发生于一侧头部、面部、鼻旁、下颌以及牙床周围的疼痛。典型的三叉神经痛表现为阵发性、短暂的疼痛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数秒到几分钟,疼痛剧烈,发病早期,每天发作数次,随后每天发作数十次,发作时,面部遭受电击、针刺、刀割、撕裂一样的感觉,患者感到生不如死,情绪低落,十分痛苦。疼痛多发生于单侧,一般不扩散至中线,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常有触发点(扳机点),如上下唇、口角、牙齿、舌、颊部,可在洗脸、刷牙、饮水、说话、剃须时诱发,严重影响生活。 疼痛的折磨,病急乱投医,有的当牙痛拔牙,还有人选择针灸按摩,由于效果不好导致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要想彻底治愈三叉神经痛,必须从病因上解除扭曲的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因此,在显微镜下识别责任血管并予以精准减压是手术疗效的保证,同时,微创操作减少甚至可以避免给病人带来并发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通过显微镜将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移开,隔绝了神经与血管的接触,疼痛症状也就消失了。 偏头痛多数为一侧颞部(太阳穴、枕部)的疼痛,多数为波动性胀痛、跳痛,有的病人发作前有预感,甚至感觉恶心、呕吐,疼痛持续时间为数天,口服芬必得等止痛片可以暂时缓解疼痛。疲劳、失眠、情绪波动以及女性月经期可能是偏头痛的诱发因素。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头皮下的血管内疼痛感觉过敏有关,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血液对血管壁造成一定的压力,正常人能很好忍受,偏头痛的病人对这种压力过于敏感,感觉难以忍受的疼痛。治疗偏头痛最佳的方法是将头皮下的血管结扎,压力感受器关闭后疼痛消失,病人几乎无任何并发症,如果不愿接受手术也可以服用止痛片缓解。
李心远 2015-09-07阅读量2.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