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鼻内痛 > 内容

鼻内痛内容

男子脑袋长了肿瘤,医生巧借&...

病请描述:  脑袋里长了肿瘤想切除,很多人认为需要做开颅手术,才能取出肿瘤。但是垂体瘤的患者,就不需要开颅,而是从鼻孔进入,利用神经内镜就可以把脑垂体瘤切除了。  29岁的小张(化名)1年前出现头痛、呈间断性跳痛,当时并没有在意,4个月前又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现象,才到医院就诊,查出来是垂体瘤,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小张一听说脑子里长了瘤子,一直焦虑不安。根据自己的认知,小张认为脑肿瘤需要做开颅手术,才能取出肿瘤。这种手术不仅创伤大,风险也极高,这让他感到非常恐慌。  为了得到更专业的治疗方案,小张慕名找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肿瘤专家组姜海涛教授。  姜海涛教授介绍:垂体 位于大脑底部,是鼻子后面一个豆子般大小的器官。脑垂体的正上方有视神经通过,左右视神经形成一个交叉,被称为“视交叉”,脑垂体就生长在这个交叉部位的下方,正常脑垂体与视交叉没有接触,但当患者的垂体瘤逐渐长大,就可能压迫并损伤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如果不及时手术治疗,最终会导致患者视力障碍持续恶化,直至全盲!部分患者还会因肿瘤逐渐增大出现头疼、呕吐、嗜睡等症状。  对于垂体瘤,95%以上的患者都适合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也就是采用内镜下经鼻蝶进入蝶窦腔,定位颅底,找到肿瘤组织,分块全切肿瘤。手术方法属于微创、肿瘤全切除率高,目前已成为垂体腺瘤主要的手术方式。可有效地切除鞍内、突向蝶窦、呈柱状向鞍上延伸及局限于蝶窦内的垂体瘤等。不需要开颅,对脑组织无损伤,创伤较小,后期并发症少。  姜教授的介绍让小张吃了一颗“定心丸”。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接受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微创手术治疗。目前他手术治疗后头痛消失、视力也恢复了。  专家提醒:  垂体瘤治疗需先进行分类,除了进行影像学检查,还需要进行内分泌检查,如果属于泌乳素型的垂体瘤可以先进行药物治疗,属于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这部分患者,可以尽早手术。对于不具备分泌激素的能力的垂体瘤,是否要进行手术治疗,除了要观察垂体瘤的大小,还要看垂体瘤的生长方式,对周围的脑组织,血管,神经,颅骨是否产生了压迫的症状。如果压迫到视神经,就会造成视神经萎缩、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问题,需尽早手术治疗。

姜海涛 2025-01-22阅读量1264

【在线答疑】三叉神经痛、牙痛...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发现三叉神经痛有5年时间,病情时长反复,开始只是右侧上牙齿位置疼,以为是牙齿的问题,到牙科去看,说是牙齿没问题,但还是疼,慢慢的发展为刷牙、吃饭、洗脸都受到影响,就到医院去做系统的检查,确诊为三叉神经痛,近期疼痛加重,想咨询有没有根治的方法。”   王景教授介绍:目前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法最好和缓解持续时间最长的治疗方法,术后急性期有效率95%以上,可针对病因治疗,达到既保留面部正常感觉,又消除疼痛的目的。   如何鉴别三叉神经痛和牙痛?   牙疼、三叉神经痛有哪些区别?   1、疼痛感觉   三叉神经痛的疼痛是一阵一阵的,疼痛感没有牙痛的持续,而且是刺痛感。   牙疼一般情况下会是长时间的钝痛,时间都比较久,感觉比较僵硬。   2、疼痛部位   牙疼的疼痛部位主要就是集中在我们的口腔牙齿或者是牙龈上面,一般就是口腔内的局部疼痛。   3、三叉神经痛“扳机点”触痛区分法   三叉神经痛可找到“扳机点”,即触发点,刺激这些点可引起疼痛发作。多分布在上、下唇、鼻翼、鼻唇沟、牙龈、颊部、口角等处。常见于咀嚼运动、刷牙、打哈欠等动作。有时简单的张嘴或声、光刺激却可诱发三叉神经痛。其范围大者直径为指甲大小,小者为一个点或一根胡须。   牙疼一般会表现出持续性的疼痛,不会因为触发某个部位引发疼痛。   4、服药检验法   如果服用普通止痛药后,疼痛不见好转,则可排除是牙齿炎症性的疼癌,而是神经疼痛。   服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三叉神经痛药物后,疼痛来减轻,就可以排除神经疼痛,而是牙痛。   5、自我检查牙齿健康法   可以检测自己的口腔中有没有蛀牙、牙龈发炎或者是牙龈出血溃疡等情况,如果没有这种牙齿问题还是疼痛难忍的话,那可能就是三叉神经痛引发的疼痛了。   三叉神经痛与牙疼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三叉神经痛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各学说均无法解释其临床症状。目前为大家所支持的是三叉神经血管压迫导数神经脱髓鞘学说。   牙疼是由牙龈炎和牙周炎、蛀牙、折裂牙导致牙神经感染引起。牙齿受到牙齿周围食物残渣、细菌等物结成的牙垢、牙石长期刺激,维生豪缺乏等原因所造成。   目前三叉神经痛有效治疗方法:药物及手术治疗,发病初期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效果极佳,但是长期服用的患者反映,效果会越来越差,而且长期的药物治疗产生严重的副反应,针对明显存在神经及血管骑跨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一般药物治疗的效果甚微,应该尽早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评估,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王景 2025-01-21阅读量1511

首诊眼科的脑梗死临床分析

病请描述: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血管病变部位、程度、血栓形 成速度和侧支循环的情况有关。有些脑梗死病人早期没有 出现明显的神经内科症状,而是以眼部首发症状来眼科就 诊。现将我院 2001年以来门诊遇到首诊眼科的脑梗死患 者 28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共 28例。男 16例,女 12例;年龄最大 72岁,最小 63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20天;主诉均因某一方向暗影遮 挡就诊。视力 0.4~1.0,双眼瞳孔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 应正常,眼底除Ⅰ~ Ⅱ级大动脉硬化外,余无异常。视野检 查:采用Humphrey 视野分析仪,静态视野检测,白色Ⅲ号视 标,背景光 31.5Asp ,24-2或 30-2程序。28例视野缺损 均表现一致性同侧偏盲,其中左侧偏盲 15例,右侧偏盲 13 例。经头颅 CT 扫描证实脑梗死 22例,MRI 检查证实脑梗 死6例(其中 4例枕叶脑梗死伴多发性脑梗死,2例枕叶脑 梗死)。举例 1。男性,69岁,因双眼左侧突然固定黑影遮挡 1 周就诊。追问病史有一过性头痛史,高血压史 3年。体格 检查:血压 22/13KPa,神经系统无特殊发现。头颅 CT 扫 描,右枕叶低密度灶,诊断为右枕叶脑梗死。眼科检查:双 眼视力 0.8,眼前节正常。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无隆起,黄 斑中心凹反光存在,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动静脉有交叉压 迹。视野检查:双眼左侧一致性偏盲。举例 2。男性,69岁,因突然右侧看不见伴前额痛、恶心 呕吐 3 天就诊。既往有低血压史。体格检查:血压 16/8 KPa。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发现,头颅 MRI 检查:左枕叶、左 半卵圆中心多发梗死。眼科检查:视力右 0.4,左0.8,眼压正 常。眼底:视盘边界清,无隆起,色淡红,A ∶V 约 1∶2,未见明 显动静脉交叉压迹。视野检查:双眼右侧一致性偏盲。举例 3。女性,65岁,因双眼突然左侧黑影遮挡伴轻度  头痛 1天就诊。既往高血压、高血脂 16年。体格检查:血  压21.4/12.8 KPa,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头颅 CT 扫  描:右枕叶低密度灶,诊断:右枕叶脑梗死。眼科检查:双眼  视力 1.0,眼前节正常,瞳孔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应正常, 视乳头边界清,黄斑反光存在,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静脉  扩张,A ∶V 约 1∶2,有动静脉交叉压迹,视网膜无渗出和出  血。视野检查为左侧一致性偏盲,经神经内科降血压、扩血  管、脑细胞营养剂等应用,2月后复查视野,双眼左上象限一  致性偏盲。讨论根据视路的解剖特点,在视交叉处视神经纤维形成半交叉,即来自双眼鼻侧半的视网膜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而 来自双眼颞侧半视网膜神经纤维不交叉。视交叉以上视路 损害,基本视野缺损形式为双眼同侧性偏盲。视交叉以上 视路包括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视皮质。脑梗死 患者上述某一部位循环障碍均表现同侧性偏盲。 同侧性偏 盲伴视神经萎缩,病变多在外侧膝状体以前,视野表现不一 致性偏盲。视路高位损害表现为一致性偏盲,即双眼视野 缺损形态一致,较少伴有视力下降。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  引起的脑软化[1]。多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 糖尿病等。发病突然,部分患者曾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史, 或头昏、头痛等前驱症状,持续时间短,不易被患者所觉察。 当供给视路某一部位的血管形成血栓,发生脑梗死,如起病  缓慢,可不伴有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仅出现眼征而首诊于  眼科[2]。早期病人有时仅表现某一方向黑影遮挡,眼科可  以通过眼部检查、视野检测为早期发现脑梗死病人提供线  索和依据,并作出定位。对 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  病史,特别有明显偏盲主诉者,不应被视力正常或接近正  常、眼部无明显病变而麻痹大意,不能只注意眼部病变而忽  略全身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对视功能的影响。视野检查  非常重要,有时视野更能说明视功能损丧的多少及病情发  展的情况,还能辅助定位诊断,特别是某些不易被 CT 所能  发现的较小的脑血管病变[3],而基层医院往往又缺少 MRI   设备。有报道,同侧偏盲中脑血管疾病占 70% ,认为枕叶损害 多数为血管源性,最常见的病因是距状裂动脉、大脑后动脉 血栓形成。血管源性损害可致枕叶广泛性受累导致完全性 同侧性偏盲[4]。本组28例均以视觉障碍、偏盲为首发症状 而就诊于眼科。 由于头痛程度轻或一过性发作,或梗死程 度轻、范围小,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而 视野检查表现为一致性偏盲,头颅 CT 或 MRI 检查与视野 缺损一致,提示某些脑梗死病例,特别是枕叶脑梗死,视野 改变可能比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早。本组资料,根据患者视野同侧偏盲及相关病史,结合头 颅 CT 或磁共振检查,早期对颅内病灶作出诊断,得以使脑 梗死病人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微医药 2024-09-19阅读量2316

梅雨过后,高温来袭,炎炎夏日...

病请描述:  梅雨过后,高温来袭。本周开始,我国总体的天气形势发生大变化,雨热分布将随着副热带高压位置的改变“乾坤大挪移”。其中,前期多雨的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变得晴热起来。上海更是出现连续37~38℃的高温天气。 ▲ 上海迎来连日高温   炎热夏季,不少人在室内都开了空调降温,但是有时候吹空调也能诱发三叉神经痛。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特需专家杨忠旭博士指出,室内、室外温差较大,再加上直吹面部,会刺激面部血管异常收缩搏动,刺激相邻神经,引起剧痛。   杨忠旭博士提醒广大市民,夏季室内外温度差最好不要过大,也不要让空调直吹头面部,尤其是三叉神经痛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忽冷忽热,冬春交替时节也是如此,患者朋友们应做好面部保暖。 ▲ 夏季高温,莫贪凉,小心吹出三叉神经痛   说话、咀嚼、漱口、洗脸,天气和气候变化都会诱发剧痛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疼痛发作形象一点来形容,分别像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似的,剧烈难忍,甚至痛不欲生。   三叉神经痛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这些部位:口周,如上下唇部、胡须处;口腔内,如舌的前半部、牙龈、臼齿处;鼻周,如鼻翼、鼻唇沟;脸颊部,如上颌区、下颌区、耳前区;前额部。   平日里,说话、咀嚼、漱口、洗脸、打哈欠、触摸等都可能引发三叉神经痛。此外,天气和气候变化也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诱因,被风吹着或忽冷忽热,都可使疼痛加剧。   此外,杨忠旭博士指出,由于是发生在面部的疼痛,三叉神经痛常常以牙痛、偏头痛等几种“假面目”出现。由于三叉神经也支配牙齿功能,所以痛起来时跟正常人的智齿痛很像,特别容易和牙痛混淆。   为何会患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按病因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病变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感觉神经根内,也可能与血管压迫、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导致对神经的机械性压迫、牵拉及营养代谢障碍有关。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常为某一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由小脑脑桥角及其邻近部位的肿瘤、炎症、外伤以及三叉神经分支部位的病变所引起。   由于疼痛剧烈、发作无常,以致三叉神经痛患者整日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精神萎靡不振,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就连说话也十分小心,惟恐触发到“疼痛开关”引起发作,长此以往,会给患者造成极其严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使其产生轻生念头。 ▲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   许多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发作,吃药不管用了,却仍然自己在家里忍痛,抱着过一阵子再看看的态度,拖延就诊。杨忠旭博士提醒,其实,三叉神经痛并不能自愈,只会越拖越严重,越拖越痛。这时候,患者切忌忍受剧痛,而拖延病情。   微血管减压术,告别“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药物治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确切,尤其适合于治疗初发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但药物治疗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不确切。当药物治疗的疗效减退或者出现患者无法耐受的药物副作用而导致药物治疗失败时,可以尽早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方式有多种,包括经皮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Meckel's囊球囊压迫术、Meckel's 囊甘油注射、伽马刀治疗及微血管减压手术。共识指出,微血管减压术的远期预后优于其他外科方法。 ▲ 一位饱受三叉神经痛折磨的患者,顺利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微血管减压术是现代神经外科典型的微创手术之一,仅通过患者耳后发际内4-5cm的切口,于显微镜下探查三叉神经走行区,将所有可能产生压迫的血管、蛛网膜条索都“松解”开,并将这些血管以Tefflon垫片与神经根隔离。一旦责任血管被隔离,产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三叉神经核的高兴奋性就会随之消失,恢复正常。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觉和功能,不影响生活质量。 ▲ 杨忠旭博士在为患者手术   三叉神经痛患者夏季还应注意什么?   杨忠旭博士提醒,除了吹空调这种冷风刺激,三叉神经痛患者还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坚持规律用药、足量用药。许多患者因为没有规律用药,而导致三叉神经痛发作,甚至使疼痛难以控制。如果出现药物控制不佳的情况,请去正规医院检查,最好不要自己盲目增减药物。   2. 避免过度劳累、熬夜。患者应该有充足的休息,不要因为工作、娱乐等等打乱生活节奏,每天应该保持良好的作息。   3. 保持良好的心情。在情绪激动、焦急、大喜大悲、惊吓等等情绪波动下,也容易诱发三叉神经痛发作。   4. 清淡饮食,营养均衡,忌烟酒。夏季可多食用营养丰富并且清淡食物,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   5. 减少使用冷水洗脸。由于夏天天气炎热,很多人贪图凉爽喜欢直接用冷水洗脸,但三叉神经痛患者却不宜冷水洗脸,冷水刺激面部神经容易诱发疼痛,患者最好用温水洗脸。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7-16阅读量1144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

病请描述:1. 抽动障碍有哪些分型?(1)根据抽动部位的不同,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2)根据抽动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抽动及复杂抽动,有时简单和复杂之间的界限是不易分清的;(3)根据临床特点、病程长短和是否同时伴有发声性抽动的不同,抽动障碍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障碍和Tourette综合征三种类型;(4)从病因学的角度来讲,抽动障碍可以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 抽动障碍的常见首发症状是什么?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眨眼、咧嘴动作或摇头等,而后逐步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以眼部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占38%-59%,眨眼被认为是抽动障碍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发声性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占12%-37%,通常表现为清嗓子、干咳、嗅鼻、犬吠声或尖叫声,秽语仅占1.4%-6%,其中以清嗓子最为常见。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症状,您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到相关科室就医,尽量做到首发首诊。3. 感觉性抽动都有哪些症状?        大约40%~55%的抽动障碍于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之前表现有感觉性抽动症状。可以表现为嗓子痒、眼不舒服、脖子痒、脖子痛、头晕、头痛、胸闷、有东西压着肩膀和具体不能说出的躯体不适感,其中以嗓子痒比较常见。但感觉性抽动常常被误诊或漏诊。4. 如何区分发声抽动和运动抽动?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部、躯干及四肢肌肉的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通常始于头面部肌肉,可出现眨眼、摇头、扮鬼脸等动作,随着病情发展,逐渐累及身体各部位,可出现耸肩、蹦、跳、打自己等。发声性抽动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这些部位的肌肉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产生发声。比如频频发出“喔、嗯、啊...”等声音,或者清嗓声、吸鼻声、犬吠声、动物叫声等,还有说脏话、重复或模仿语言等。5. 抽动障碍临床症状轻重的演变规律?        根据归纳临床问诊时患儿家长和老师的回忆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总结,一般抽动障碍患儿病情发展规律为:患儿在发病之初,其症状以眨眼、清嗓等头面部症状为主,发病半年至2年,患儿病情逐渐加重,依次出现颈项肩部症状、四肢抽动、腹部抽动等。根据观察数据显示,此阶段抽动症状中,以头面部抽动为主,身体上部抽动较身体下部为多,抽动范围较局限。发病2~9年,患儿病情可能进一步加重,此时患儿的抽动症状有下行趋势,头面部症状比例进一步减少,腹部症状比例增多,颈项肩部症状及四肢症状,尤其是下肢症状比例,均有明显增加,抽动范围较病初扩大,甚至涉及全身。部分患儿出现发声抽动,可能出现共患病,如ADHD、癫痫、情绪障碍、学习困难等。6. 抽动障碍轻重程度如何划分?        抽动障碍的病情有轻重之分,国外学者将其病情按轻重程度分为3级:Ⅰ级指抽动轻微,不影响学习与生活,无须治疗;Ⅱ级指抽动严重,需要治疗;Ⅲ级指抽动严重并影响患儿学习与生活。临床上通过抽动严重程度量表对抽动障碍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当然,伴随抽动障碍的一系列行为问题,也相应地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所以,应对抽动障碍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不仅要进行症状评估,还要对抽动的性质、病程、当时的功能状况以及对社交、家庭、学校生活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7. 抽动障碍各部位的抽动特点是怎样的?1)抽动障碍各部位的特点一:①面部肌肉抽动表现为眨眼、斜眼、扬眉、咧嘴、耸鼻、做怪相;②颈肩部肌肉抽动则为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③躯干部肌肉抽动则为挺胸、扭腰、腹肌抽动;④上肢肌肉抽动表现为搓手、握拳、甩手、举手、扭胳膊;⑤下肢抽动则抖腿、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⑥喉肌抽动则表现为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或表现随地吐痰、说话时语调重音不当或不分场合不自主骂人等。以上各组抽动症状可同时出现,亦可交替出现。2)抽动障碍各部位的特点二:①运动性抽动:眨眼占56.04%,努嘴和咧嘴占23.07%,点头或者是摇头占56.04%,耸肩占39.56%,躯干抽动占6.5%,腹部肌肉抽动占2.02%,腹部动主要表现为挺腹、吸气。②共存症状:有强迫观念以及行为占5.49%,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47.25%脾气急躁占12.08%,学习困难或者是厌学占2.19%。8. 不同年龄的抽动患儿临床表现有什么不同?有研究表明抽动障碍患儿的抽动症状一部分延续到青春期,也会一部分延续到成年。就抽动障碍本身而言,发声性抽动通常比运动性抽动在临床上出现得要晚,平均发病年龄为11岁。而秽语的起病年龄通常又比简单发声性抽动要晚,平均起病年龄为13~14.5岁,并且病程中大约1/3的病人秽语症状可以自然消失。在疾病早期易怒及行凶现象很少见,大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体力的增加,病情又反复发作,难以控制,当外界有激怒因素时,患儿容易以攻击性行为发泄自己的内心郁闷,攻击及破坏行为会时有发生,而且越来越常见,甚至造成行凶及法律问题。年龄越大,此类行为也会相对增加。9. 抽动障碍患儿为什么会出现怪异的动作?        患儿为了掩饰抽动症状往往快速做出另一组动作,使动作呈现得很怪异。患儿有时可能因感觉局部不适而出现一个抵抗动作,如感觉咽部不适而清嗓子,眼不适而眨眼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在没有任何诱因或无意识情况下出现重复多变难以自制的肌肉群抽动。连续发生时即表现为复杂的抽动表现。患儿自己会意识到抽动动作但因为不被别人理解,所以试图用夸张的面部动作加以掩饰。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与试图掩饰的面部表情交织出现,别人看来就是一些怪异的表情。在坐位时,患儿为了掩饰面部的抽动可表现为不住地点头;颈部的抽动则表现为下颌不停地接触膝盖;为了掩饰手指的抽动可用两手互相扭动;站立时患儿以用力跺脚来掩饰腿部的抽动;行走时突然双脚向前蹦一下,其实也是掩饰动作。这些掩饰动作比实际抽动动作相对要大。由于这些掩饰动作与不自主抽动动作频繁交替出现,又不被别人理解,所以就被误认为是怪异动作。10. 什么样的情况下可判断小孩出现了秽语表现?           童言无忌,这是令人称道和赞美的。可是,如果孩子满口粗话、脏话,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且屡劝不改,这就要另当别论了。秽语的特点是在最不适宜的场合和地点以罕见的、高亢的语调,毫无道理地大声表达淫秽词语。本病患者有良好的自制力,但对秽语几乎无自制力,有时为了控制秽语的出现反而呈现连串的脏话。为了防止秽语,患者常自行修正文字或乔装字语,以摆脱难堪境地。另外还有精神秽语和秽语行为。孩子不会无缘无故说脏话,出现上述情况时,有经验的大夫一定会告诉您,这很可能是儿童常见病—Tourette综合征在作祟。11. 抽动障碍患儿会出现怎样的模仿行为?           抽动障碍患儿模仿别人最常见的形式是模仿别人的语言。与他人对话时,不自主地重复对方刚刚说过的话。也有部分患者模仿曾经听到过的声音,如动物的鼻音、动物的叫声、电视中特殊的声响等,还有重复叫喊自己的名字。其次是反复进行别人认为愚昧、可笑的动作,如致意性接吻、象征胜利的V形手势等,由此又引起抽动障碍的行为紊乱问题。12. 抽动障碍患儿为什么有时容易头痛?国内外专家研究认为伴头痛的抽动障碍可能代表此病的一个亚型。主要发病原因是与5-羟色胺代谢功能障碍有关的神经递质紊乱,与偏头痛的发生机制基本相同。所以抽动障碍和偏头痛同时出现在某些儿童身上,可能基于两者有相似的生理代谢和解剖学异常。在临床中见到的抽动障碍患儿有偏头痛时,要想到是其伴随症状或共患病。13. 抽动障碍患儿为什么有时容易腹痛?           抽动障碍的患儿可叙述腹痛。腹痛可以是此病的并发症状。因为抽动障碍是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躯干部肌肉包括胸部及腹部肌肉等,由于肌群的不停收缩、放松频繁运动,用意识难以控制时肌群已疲劳也不停止抽动,产生大量乳酸,不能及时消散、分解,刺激肌内神经而感到酸痛。同样原理,肌群抽动也可引起相应的肌群酸痛,如腹痛、胸痛、颈痛、上下肢痛等。抽动障碍孩子的腹痛特点是随抽动加重,而放松时减轻,无呕吐、大小便无异常。触诊时腹壁肌肉压痛,疼痛位置比较肤浅,各脏器部位无压痛及反跳痛。听诊无肠鸣音异常。化验检查无阳性发现轻症不用特殊处理,重者可让患儿平卧,深吸气放松,家长或医生轻轻按摩痛处即可随着治疗病情的好转,抽动症状的减轻,疼痛症状亦相应好转或消失。14. 抽动患儿为什么大都脾气不好?一般来说,患有抽动障碍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是脾气不好的。其主要原因包括:1) 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会使孩子的脾气越来越暴躁。2) 家长脾气暴躁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3)家庭教育缺乏一惯性和一致性。今天禁止的事,明天便鼓励去做,这样就会使孩子的心理过分压抑。教育方法不统一,孩子对软弱的一方容易发脾气,从而导致烦躁和暴躁。4)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孩子稍有过错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或做得不好父母就严加训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这种做法会造成两种不良结果。其一,使孩子感到不满和压抑,这种不满和压抑会在以后的某种场合中表现出来其二,父母的举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效仿的榜样,一旦环境适当,孩子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暴躁和攻击性行为。5)一些小的孩子有时不会表达自己的愿望,由于孩子的语言尚处在发展期,有时不能将自己的想法、要求和愿望明白地表达出来。自己的意愿家长不理解孩子着急易发脾气。6)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出现,易出现脾气暴躁。除此以外,疾病与生理条件也是引发坏脾气的原因之一。抽动障碍儿童本身就容易兴奋、发脾气,处于疾病和疲劳状态中的孩子也常常有烦躁不安、易于发火的表现。15. 抽动障碍对患儿性格会造成什么影响?在抽动障碍患儿中,以内向型性格和心理防御水平偏高的性格多见。抽动障碍患儿会感觉社会压力很大,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每到公共场合就想控制自己,而越是紧张抽动越难以控制,结果还是成为众人的笑柄。反复的刺激过程,使患儿形成自卑心理及自闭现象,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人格心理越来越内向。病情的加重比较严重地影响了患儿的心理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所以,注意孩子的性格变化,引导孩子主动地消除心理压力在孩子生长过程及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16. 抽动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抽动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抽动症状和其共患病。抽动症状主要包括:抽动的严重度、抽动的先兆冲动等。有研究表明,抽动障碍患儿的秽语症的发作、抽动相关的活动受限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抽动先兆冲动是指抽动障碍患儿在抽动之前出现频繁的、不适的感觉现象,也与生活质量相关;抽动的严重度能显著预测患儿成年后身体、心理和认知领域的功能,与生活质量相关。共患病指伴发的各种精神、行为障碍。80%~90%的抽动障碍患儿有并发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并发症常损害患儿的生活质量,比抽动造成的损害更严重,所以并发症变成了治疗的主要目标。17. 如何区分正常活泼儿童和抽动障碍患儿?正常活泼儿童的“好动”和抽动障碍的症状似乎一样,但并不难区分。首先,正常活泼儿童的好动,其活动是有目的的、有序的、行为可被理解,而抽动障碍患儿的行为呈无目的、杂乱的,表现得比较唐突、冲动、无法理解;其次,正常活泼儿童的活动虽多,但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具有选择性,比如在学习活动中表现“抽动”,而在看电视或做游戏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则能专心致志;而抽动障碍患儿的“抽动”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没有选择性,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活动都不能使其安静下来全神贯注,都会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最后,正常活泼儿童在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而抽动障碍患儿则无法控制自己。本文为转载内容,旨在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医药 2024-07-08阅读量2222

宝宝耳朵痛到哭?警惕急性中耳...

病请描述:你家宝宝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下午还好好的,晚上突然哭闹,还一直抓耳朵,或者宝宝突然说耳朵痛,甚至痛到大哭?(图1)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常常又心疼又心急,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很可能孩子得了急性中耳炎。图1 急性中耳炎常导致宝宝因为耳痛剧烈而哭闹 什么是急性中耳炎呢? 急性中耳炎是发生于中耳粘膜的急性炎症,多见于儿童,其特点是会引起明显的耳痛,大一点的孩子通常能比较清楚的说出来,但发生于婴儿或较小的孩子时,常常由于表达不清,令家长难以识别。 急性中耳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的急性感染引起。那么细菌是怎么进入中耳的呢?我们的中耳与鼻咽部之间有一条通道称为咽鼓管,在我们做张口、吞咽等动作时,咽鼓管在鼻咽部的开口开放,使空气可以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从而达到调节鼓室气压,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的作用。 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且管腔短而宽(图2),以下一些情况下,咽部细菌感染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后 ●腺样体肥大 ●鼻窦炎 ●婴儿常常躺着吃奶,乳汁容易经咽鼓管反流入中耳图2-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且管腔短而宽,咽部细菌感染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孩子出现哪些情况时,我们需要警惕急性中耳炎呢?(图3) ●耳痛,多为单侧,有时可为双侧,有时可向头部或牙齿放射使人感到头痛或牙痛,严重时可导致烦躁不安,夜不能眠 ●婴儿或较小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反复哭闹不安、摇头、抓耳 ●耳闷堵感或耳闷胀感 ●听力下降(但会感觉自己讲话的声音变大了,即自听增强) ●耳内有响声,感觉耳内像有气泡一样的声音或低音调耳鸣 ●耳朵有黄水或脓流出 ●有时可伴有发烧、乏力、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图3-急性中耳炎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发热、耳内流脓 如果孩子夜间出现这些症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耳鼻喉科急诊就诊 ●如果当天晚上不方便去医院,也无需过于焦虑,可先用干毛巾包裹冰袋冰敷疼痛的耳朵,或者暂时给孩子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帮助孩子减轻疼痛而不影响其睡眠,第二天再去耳鼻喉科门诊就诊。 如何确定孩子是不是得了急性中耳炎呢? 当孩子出现上述一些急性中耳炎的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耳鼻喉科就诊,医生可能会通过询问病史并让孩子做以下一些检查来明确诊断: ●电耳镜检查(图4):外耳道没有明显炎症表现(说明耳痛不是由于外耳道炎症引起),鼓膜可表现为充血、向外膨出;中耳存在积液时可透过鼓膜看见液平面或气泡;有时还可看见鼓膜已经穿孔,有脓液经鼓膜穿孔处由中耳向外流出 ●声导抗:可了解中耳是否为负压状态或是否存在中耳积液等情况,鼓室图常常呈B型或C型。 ●听力检查:急性中耳炎可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图4-电耳镜检查 急性中耳炎要怎么治疗呢? 明确急性中耳炎诊断后,需要酌情采取以下一些治疗措施: ●抗生素:一般口服抗生素7-10天即可好转,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必要时需使用静脉用抗生素。 ●滴耳液:一般为含有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的滴耳液,可在抗感染的同时减轻炎症起到缓解耳痛的作用。 ●解热镇痛药:若孩子耳痛剧烈不能忍受,可临时给予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素)及鼻喷激素等。 ●去除病因:若患儿存在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需积极治疗,哺乳妈妈可改变哺乳姿势避免乳汁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急性中耳炎虽然起病时症状较重,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如果及时发现和治疗,治疗效果通常较好,一般1-2周之内可以好转,因此家长不需过于焦虑。 但如果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病情可能会迁延反复,转变为慢性的分泌性中耳炎,必要时需要行鼓膜置管术治疗。若为腺样体肥大引起,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行腺样体切除术协助治疗。

汪毅 2021-05-28阅读量1.1万

中药治疗咳嗽速效医案3则

病请描述:医案1:同学儿子在沪工作,干咳1周,中山做了好多检查,止咳药都用了,花了几百块钱,无效,严重影响睡眠,于是想试试中药,除了干咳没有其他不适症状,舌苔水滑,考虑少阴伤寒夹水饮内停上逆所致,开始用的小青龙合剂,白天咳嗽明显好转,夜间仍旧咳嗽不止,仍考虑寒饮内停,给于大剂量苓甘五味姜辛夏,因同时伴有口咽干燥,有化热趋势,加生石膏,射干,僵蚕,一付喝完,夜间咳嗽就明显缓解,睡觉也安稳了。夜间咳嗽的中医病机如何考虑呢?饮为阴邪,夜间阳衰阴盛,水饮冲逆上焦所致。西医首先考虑咳嗽变应性哮喘,指南推荐首选吸入复合制剂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临床上不是所有的干咳都属于阴虚肺燥,寒饮上冲也可以导致干咳,也可以没有泡沫样清稀痰。对于寒饮内停凌肺引起的咳嗽,西医激素,抗生素,止咳化痰药效果远不及中药来的快。 医案2:年轻女性,慢性咳嗽3月余,怕冷,出汗少,夜间,晨起咳嗽多,痰多,色黄,粘稠,伴有咽痒,大便稀,夜尿多,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细无力,也是李发枝教授临床经验,给于御寒汤加千金苇茎汤加减,7剂,昨日来复诊,咳嗽咳痰明显好转。御寒汤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原方所主:寒气风邪,伤于皮毛,令鼻壅塞,咳嗽上喘,由黄芪、人参、炙甘草、羌活、防风、白芷、升麻、苍术、陈皮、佛耳草、款冬花、黄连、黄柏等药物组成。东垣学说,立足于脾胃内伤,在此基础上又出现气虚下陷、阴火上冲等一系列兼证,治疗多以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为主,御寒汤也不例外。 医案3:15岁男孩子,咳嗽1月半,不分昼夜,遇冷加重,咽干痒痛,鼻塞鼻干,脉弦滑,麻杏石甘+小柴胡汤+射干,僵蚕,服用1周咳嗽已消。鼻塞鼻干,脉弦滑为痰热蕴肺,给予最常用的麻杏石甘汤加减。另外对于咳嗽有黄痰的肺病,还可以用千金苇茎汤、上焦宣痹汤以及甘露消毒丹,具有显著的疗效。麻杏石甘汤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因石膏倍麻黄,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不在发汗,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刘宝君 2021-04-19阅读量1.5万

急性重症胆囊炎的治疗

病请描述:急性重症胆囊炎作为肝胆外科较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病死率高。明确急性重症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和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1、急性重症胆囊炎诊断标准1.1影像学表现:腹部超声、CT、MRI发现:(1)胆囊壁增厚>0.4cm;(2)胆囊体积增大,其内可见结石,周围有渗出液,胆汁透声差,胆囊呈“双边征”。1.2症状、体征、全身反应:(1)右上腹疼痛(可伴有右肩背部反射痛)、Murphy征阳性、右上腹包块、压痛、肌紧张;(2)发热:温度>38℃;C反应蛋白>30mg/L,白细胞计数>10x109/L。1.3重度:满足以下任何一项: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低,需用多巴胺维持);神经功能障碍(意识水平下降);呼吸功能障碍(氧合指数PaO2/FiO2<300);肾功能不全(少尿,肌酐>2.0mg/dL);肝功能不全(PT-INR>1.5);血液功能障碍(血小板<100&times;109/L)。2、急性重症胆囊炎的治疗除了最初必要的治疗之外,还需要适当的器官支持,应进行紧急及时的胆囊穿刺引流,待病情改善后行择期胆囊切除术。2.1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研究显示PTGD穿刺成功率约100%。急性期症状缓解率达78%-100%,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病死率为0%-11%。这些研究数据表明,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采取PTGD治疗是安全,高效的。目前PTGD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成为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紧急替代治疗的方法。PTGD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至0.7%-2.0%。但PTGD术后行LC的手术时机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研究显示PTGD术后6个星期至9个月行LC的患者开腹中转率为8%;也有研究显示PTGD术后3周以上即有手术机会。2.2内镜超声引导下透壁胆囊引流术(EUS-GBD):目前有文献报道153例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行EUS-GBD治疗,急性期症状缓解率为99.3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说明EUS-GBD对于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而言,是安全、高效的一种治疗手段。但目前关于EUS-GBD的文献报道较少,仅有个别病例报道,对其远期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缺乏科学证据,但其为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2.3内镜下经鼻胆囊置管引流术(ENGBD):是以ERCP技术为基础,将引流管经鼻腔留置至胆囊内,引流淤积的胆汁,降低胆囊内张力,迅速缓解急性期症状,使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为择期手术切除胆囊提供机会。但因其技术含量高,操作难度大,在临床上未得到广泛应用。总之,PTGD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推广。然而,对于合并有肝脏及胆囊癌变,凝血功能障碍、腹水的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成为PTGD禁忌症,ENGBD的发展弥补了PTGD的不足,但ENGBD技术复杂未得到广泛推广,EUS-GBD作为临床上新开展的技术,其远期安全性、有效性需进一步验证。随着医学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希望有更多的治疗方法被应用于急性重症胆囊炎的治疗。本文选自:王利军,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机选择的临床分析。

赵刚 2021-02-15阅读量1.0万

面神经麻痹

病请描述:面神经麻痹和瘫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耳科中心刘建平  早上起来,接到咨询信息,高三年级的小吴同学出现左侧闭眼不全,皱眉无力、额纹消失,嘴角向右侧歪斜、示齿困难、面部表情丧失、流眼泪,流涎、耳部及周围疼痛、有听觉过敏、舌前味觉减退、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等情况。这种情况我们临床上首先考虑面瘫。那么什么是面瘫呢?病因是什么,有什么表现,需要做什么检查,怎么治疗?预后怎样?接下来我们将会一一解答。      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瘫痪:俗称“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病灶同侧上部及下部面肌瘫痪。表现为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讲话漏风、流涎,不能顺利完成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丧失同侧面部表情。少数患者可出现口唇与颊部的不适感。最常见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用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现象。病因引起面瘫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瘫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判定,医生通过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可作出诊断。1.静态检查(1)额部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2)眼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3)耳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或过敏。(4)面颊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5)口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6)舌检查味觉是否受累。2.运动检查(1)抬眉运动检查额枕肌运动功能。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2)皱眉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3)闭眼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4)耸鼻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5)示齿注意观察自己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6)努嘴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7)鼓腮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增强中内耳磁共振成像(MRI)或平扫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协助发现导致面神经受压的病因,如卒中、肿瘤或颅骨骨折等。2.面神经电图:神经电图(ENoG)是目前唯一定量估计神经运动纤维变性(失神经支配)的检查方法。临床经验表明,只要有>5%的运动纤维保持诱发传导功能(神经失用症级的神经纤维),就有足够完整的内膜小管数保证面肌功能得到满意的恢复。如<5%,表明内膜小管破坏严重,至少有50%患者面肌功能恢复不佳。起病3周内变性数达90%~94%应列为急诊手术,及时减压。以90%~94%为手术标准可以减少面瘫恢复不良、对称差和其他后遗症。如患者来诊时已超过4周,失去作ENoG的机会,如果变性数达100%(或≥95%),表明神经内有胶原纤维开始增生,神经减压多可促使或改善恢复。随访6~8个月未见恢复,应除外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一是病因不同,另是症状不同。中枢性面瘫一般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下半部分脸部肌肉出现瘫痪、伸舌偏斜、口角歪斜、上半部分的脸部肌肉没有受到影响功能可以正常运行。周围性面瘫一般是由于面部神经受到损伤导致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同侧全部面部肌肉瘫痪、闭目不全、嘴角歪斜、抬头纹消失等。区分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就是意识反应、手脚肢体运动,额纹。如果有面瘫表现,伴随意识淡漠,反应迟钝,肌张力下降和不能自主运动,额纹正常考虑中枢性面瘫,反之,有面瘫,而意识、手脚运动正常,额纹消失,首先考虑周围性面瘫。治疗首先区分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神经内科或外科治疗,周围性到耳鼻喉科治疗。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多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越早使用越好,可促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康复,加快康复进程。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其可减少面神经的肿胀程度。1mg/kg/天,每天一次,前5天,然后进行减量,减2片,用两天,以后每两天减两片,大约14天。抗病毒药物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神经营养剂可用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维生素B1等。作用也不大。抗生素:不推荐使用手术治疗面神经减压术发病3周内行面神经电图,根据面神经变性的比例,大于90%可以考虑急诊手术,发病大于3周,如果95-100%变性,恢复的可能性不大,要尽早进行面神经减压手术。面神经减压手术可以解除面神经水肿,有利于面神经再生。眼部保护当患者存在眼睑闭合不全时,应重视对患者眼部的保护,必要时应请眼科协助处理。建议根据情况白天选择滴眼液,晚上睡觉时使用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神经内外科处理其他疾病如脑卒中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是否要进一步手术,如机械取栓、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预后    周围性面瘫的自然进程:不予治疗任其自然发展,结果是31%属于不完全面瘫。一般3周内开始出现复原迹象,继之多可完全恢复。有54%为完全面瘫,3周内开始渐渐恢复正常,合计85%。15%完全面瘫的要在3个月后开始恢复运动,但留下不等程度的永久性麻痹及挛缩、抽搐和联动后遗症,表明内膜小管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神经再生不全和错向支配。年龄越大,恢复越差。伴耳后痛多数恢复延迟,并留下严重后遗症。      大部分患者经及时治疗后可恢复。其中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大部分可在发病后6-8周好转,3~9个月后完全康复;在面肌完全麻痹的患者中,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85%患者会得到完全恢复。15%的患者需要手术。并发症部分面神经麻痹患者可遗留有后遗症,如面肌痉挛、面肌无力等。患者病程中闭眼受到影响时,可并发同侧的角膜损伤或结膜损伤。面神经损伤后,面部肌肉的异常神经再支配,可使患者遗留面部联带运动。重点:1.发生面瘫,尽早就诊,10天到3周内行面神经检查,确定面神经变性的比例,以明确治疗的方法;2.早期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注意有没有激素使用的禁忌症;3.85%的患者可以恢复,15%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4.辅助治疗如抗炎抗病毒、理疗和针灸不推荐;5.大多数的恢复是在三个月开始,九个月是期限,手术减压只是创造条件,时间也是9个月左右;6.面瘫恢复之前要注意保护眼睛,白天眼药水,晚上眼药膏。

刘建平 2020-10-01阅读量1.0万

鼻子外面红红的一按就疼,是啥...

病请描述: “大夫,我的鼻子外面一按就疼,还有点红肿,两边都有,已经三四天了,这是怎么回事?平时喜欢挖鼻子,是不是跟这个习惯有关?要不要紧?” 这位年轻的患者经检查发现,是因干燥上火长了疖子而引起的鼻周围肿胀,只要用抗生素药膏局部消消炎,平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慢慢痊愈。如果疖子已形成脓栓而未溃破者者,可使用 50% 硝酸银烧灼促使破溃出脓,禁止自己挤压排脓。 疖子也叫疖疮,是一种化脓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围组织的感染,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于皮肤卫生不良、皮肤脂溢性物质产生增多、外伤及机体激素水平高而引起。 鼻疖肿系鼻前庭或鼻尖部的皮脂腺或毛囊的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诱发因素为挖鼻、拔鼻毛、强烈摩擦鼻部以及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等。初病起期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红肿范围扩大、跳痛明显,最后形成脓肿。 可别小瞧了鼻内疼痛,这个疼痛是在提醒你:你的身体正在“闹情绪”,如不理会,可能发展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鼻翼或鼻尖部软骨膜炎、颊部及上唇蜂窝织炎、眼窝蜂窝织炎及海绵窦栓塞等! 导致鼻内疼痛的主要原因 01 鼻疖: 鼻前孔內或两侧鼻翼处有局限性红肿突起而痛,严重时,肿胀可波及面部,甚至眼不能睁此时炎症有向颅内转移、引起颅内感染的可能性,不可轻心)。鼻部的疖肿仼何时候都不可进行哪怕是稍微的挤压,否则容易使细菌进行颅内,引起颅内感染、危及生命。 02 鼻前庭湿疹: 根据病程不同,鼻孔处皮肤或其周围皮肤有充血、糜烂、溢脂水、结痂等改变,严重时病变范围可波及到面部或耳部。 03 鼻前庭炎: 多因感冒后擤涕所致,常在擤涕时引起鼻痛。检査见前鼻孔处皮肤发红,微痒而痛或鼻毛有结脓痂。儿童病程较长者,常见人中两旁有二条红色印迹(充血、慢性炎症),并伴有鼻涕流至该处(可被吸鼻时回缩)。成人病程久者拔除鼻毛后常致鼻毛缺失(可复生)。 04 鼻外伤: 鼻子被意外撞伤引起的疼痛。应行鼻骨侧位片或鼻骨ct,明确是否存在鼻骨骨折,必要时需在伤后十天内进行鼻骨复位手术,不要随意按压,避免二次外伤。 夏天是疖子的多发季节,天气变的炎热干燥,平时,如果发现鼻子里面疼痛,不要自己随便吃去火药草草了事,要先找对原因,再对症治疗,以免延误伤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夏季的预防及护理 1、注意忌食辛辣、厚腻、刺激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可以经常服用绿豆汤,或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饮来降火气。 3、戒除挖鼻的不良习惯,积极治疗各种鼻病,保持鼻部清洁和湿润。 4、鼻部、上唇、颊部发现疖肿,禁止挤压、挑刺、灸法及早期切开引流,以免脓毒扩散。 5、反复发作者,应注意寻找其他病因,如糖尿病、肾炎等,给予治疗。

李泽卿 2020-05-18阅读量2.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