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口眼歪斜 > 内容

口眼歪斜内容

世界卒中日:这几类人更要警惕...

病请描述:脑卒中,俗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常见的脑梗死和脑出血。脑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对脑卒中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该如何才能第一时间识别脑卒中、识别后需要怎样处理,以及如何做好预防呢?今天小助手就给大家科普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一、如何识别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国际上常用“FAST”的原则来识别脑卒中,国内医生编了一个口诀叫“脑中风120”,描述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F”——Face是指面部,出现不对称、口眼歪斜的情况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不能行动或支配,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清,甚至出现语音认知障碍;“T”——Time是指时间,上述三种症状出现任何一种提示可能出现了脑卒中,请立即拨打120。还有些资料补充了“BE FAST”的口诀,其中“B”——Balance是指平衡,患者的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出现行走困难;“E”——Eyes是指眼睛,患者突发视力问题,视物困难。总之,这些症状出现一个都要引起重视,而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症状,发生脑卒中的概率就非常高了。如果这些症状没有引起重视,或患者和家属存在侥幸心理,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据临床统计,如果卒中症状能够被早期识别,患者在发病4.5小时之内被及时送达有救治卒中患者能力的医院,得到规范的检查和治疗,多数可以明显恢复,甚至完全恢复。而一旦病情被耽误,患者可能会留下严重后遗症,甚至造成脑血管意外死亡。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脑卒中发病率都很高,而农村地区患者预后差、致残率高,很大原因是发现晚、送医晚、治疗晚造成的。二、哪些人需要警惕脑梗死?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1780万名脑卒中患者,当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达340万名,全年有230万人因脑卒中死亡。脑卒中好发于老年人,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不健康生活方式等问题,脑卒中的发生在年轻化。以下人群尤其注意预防脑卒中:1.具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尤其是父母患病,或连续几代都患病的家庭;2.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抽烟、喝酒,久坐不动(打牌),暴饮暴食,喜食高盐、油腻食物,长期过度劳累和亚健康状态等,日久月累容易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3.患有三高及其他慢性病已经发生了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脑卒中患病风险成倍增加;4.有过短暂性脑缺血病史曾经出现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患者;5.情绪易激动 经常性血压不稳定、情绪易激动的患者;三、身边人疑似出现了脑卒中怎么办?若出现了上述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应当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或紧急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就诊。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或自行服用常用药物(如降压药、速效救心丸等),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目前医师不推荐给疑似脑卒中患者服用任何药物,需尽快送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核磁、CT检查等)。由医生检查后决定是否实施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或者其他手术。四、怎样进行脑梗死的预防生活建议:管住嘴,迈开腿。减少高油高盐饮食,戒烟戒酒。减少使用动物内脏、卤煮、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多食用绿色蔬菜等健康食材。适度锻炼,避免久坐(如打麻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培养兴趣爱好,调节情志,避免情绪激动。定期体检,筛查相关危险因素,在常规体检基础上可增加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等。对于已发生过卒中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颅内血管造影CTA检查,有条件者可做DSA和高分辨血管壁检查。遵医嘱服用药物, 不擅自增减用药量,不要轻信其他媒体推荐的药物或保健品。脑卒中的预防任重道远,随着冬季到来天气转凉,又到了脑血管意外高发季节,希望更多中老年朋友关注心脑血管健康,加强这方面的预防和检查!参考文献方邦江, 李志军, 李银平, 等.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急诊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30(03):193-19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51(9):666.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急诊医学质控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诊治专家共识[J]. 中国急救医学, 2018,38(4):281.

健康资讯 2021-11-12阅读量9937

面神经麻痹

病请描述:面神经麻痹和瘫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耳科中心刘建平  早上起来,接到咨询信息,高三年级的小吴同学出现左侧闭眼不全,皱眉无力、额纹消失,嘴角向右侧歪斜、示齿困难、面部表情丧失、流眼泪,流涎、耳部及周围疼痛、有听觉过敏、舌前味觉减退、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等情况。这种情况我们临床上首先考虑面瘫。那么什么是面瘫呢?病因是什么,有什么表现,需要做什么检查,怎么治疗?预后怎样?接下来我们将会一一解答。      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瘫痪:俗称“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病灶同侧上部及下部面肌瘫痪。表现为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讲话漏风、流涎,不能顺利完成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丧失同侧面部表情。少数患者可出现口唇与颊部的不适感。最常见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用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现象。病因引起面瘫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瘫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判定,医生通过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可作出诊断。1.静态检查(1)额部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2)眼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3)耳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或过敏。(4)面颊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5)口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6)舌检查味觉是否受累。2.运动检查(1)抬眉运动检查额枕肌运动功能。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2)皱眉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3)闭眼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4)耸鼻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5)示齿注意观察自己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6)努嘴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7)鼓腮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增强中内耳磁共振成像(MRI)或平扫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协助发现导致面神经受压的病因,如卒中、肿瘤或颅骨骨折等。2.面神经电图:神经电图(ENoG)是目前唯一定量估计神经运动纤维变性(失神经支配)的检查方法。临床经验表明,只要有>5%的运动纤维保持诱发传导功能(神经失用症级的神经纤维),就有足够完整的内膜小管数保证面肌功能得到满意的恢复。如<5%,表明内膜小管破坏严重,至少有50%患者面肌功能恢复不佳。起病3周内变性数达90%~94%应列为急诊手术,及时减压。以90%~94%为手术标准可以减少面瘫恢复不良、对称差和其他后遗症。如患者来诊时已超过4周,失去作ENoG的机会,如果变性数达100%(或≥95%),表明神经内有胶原纤维开始增生,神经减压多可促使或改善恢复。随访6~8个月未见恢复,应除外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一是病因不同,另是症状不同。中枢性面瘫一般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下半部分脸部肌肉出现瘫痪、伸舌偏斜、口角歪斜、上半部分的脸部肌肉没有受到影响功能可以正常运行。周围性面瘫一般是由于面部神经受到损伤导致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同侧全部面部肌肉瘫痪、闭目不全、嘴角歪斜、抬头纹消失等。区分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就是意识反应、手脚肢体运动,额纹。如果有面瘫表现,伴随意识淡漠,反应迟钝,肌张力下降和不能自主运动,额纹正常考虑中枢性面瘫,反之,有面瘫,而意识、手脚运动正常,额纹消失,首先考虑周围性面瘫。治疗首先区分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神经内科或外科治疗,周围性到耳鼻喉科治疗。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多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越早使用越好,可促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康复,加快康复进程。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其可减少面神经的肿胀程度。1mg/kg/天,每天一次,前5天,然后进行减量,减2片,用两天,以后每两天减两片,大约14天。抗病毒药物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神经营养剂可用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维生素B1等。作用也不大。抗生素:不推荐使用手术治疗面神经减压术发病3周内行面神经电图,根据面神经变性的比例,大于90%可以考虑急诊手术,发病大于3周,如果95-100%变性,恢复的可能性不大,要尽早进行面神经减压手术。面神经减压手术可以解除面神经水肿,有利于面神经再生。眼部保护当患者存在眼睑闭合不全时,应重视对患者眼部的保护,必要时应请眼科协助处理。建议根据情况白天选择滴眼液,晚上睡觉时使用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神经内外科处理其他疾病如脑卒中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是否要进一步手术,如机械取栓、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预后    周围性面瘫的自然进程:不予治疗任其自然发展,结果是31%属于不完全面瘫。一般3周内开始出现复原迹象,继之多可完全恢复。有54%为完全面瘫,3周内开始渐渐恢复正常,合计85%。15%完全面瘫的要在3个月后开始恢复运动,但留下不等程度的永久性麻痹及挛缩、抽搐和联动后遗症,表明内膜小管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神经再生不全和错向支配。年龄越大,恢复越差。伴耳后痛多数恢复延迟,并留下严重后遗症。      大部分患者经及时治疗后可恢复。其中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大部分可在发病后6-8周好转,3~9个月后完全康复;在面肌完全麻痹的患者中,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85%患者会得到完全恢复。15%的患者需要手术。并发症部分面神经麻痹患者可遗留有后遗症,如面肌痉挛、面肌无力等。患者病程中闭眼受到影响时,可并发同侧的角膜损伤或结膜损伤。面神经损伤后,面部肌肉的异常神经再支配,可使患者遗留面部联带运动。重点:1.发生面瘫,尽早就诊,10天到3周内行面神经检查,确定面神经变性的比例,以明确治疗的方法;2.早期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注意有没有激素使用的禁忌症;3.85%的患者可以恢复,15%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4.辅助治疗如抗炎抗病毒、理疗和针灸不推荐;5.大多数的恢复是在三个月开始,九个月是期限,手术减压只是创造条件,时间也是9个月左右;6.面瘫恢复之前要注意保护眼睛,白天眼药水,晚上眼药膏。

刘建平 2020-10-01阅读量1.0万

脑梗死能通过开刀手术或者支架...

病请描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的患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脑梗死患者病情有轻有重,病情轻的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检或者因为头晕、头痛等不舒服查头颅CT或者核磁时才发现有腔隙性脑梗死;而病情重的患者,一发病就口眼歪斜,言语不能,手脚瘫痪,甚至出现昏睡、昏迷等严重症状。脑梗死一旦发病,对患者和家庭影响都极大,而且此病复发机率高,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药物保守治疗,而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能通过外科手术或者支架置入治疗彻底治愈或者好转吗?相信这是困扰很多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今天我们就具体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前面提到,脑梗死治疗一般是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治疗目的是稳定脑梗死急性期病情,控制病情尽量不要继续加重,等急性期度过后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降低脑梗死复发几率,预防下一次脑梗死的发生。         那什么情况下才考虑开刀手术或者支架置入治疗呢?         开刀手术治疗和支架置入治疗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考虑实施:         1.开刀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伴有严重的脑水肿、坏死水肿的脑组织压迫正常的脑组织明显,已经形成脑疝征象的患者,为了保命可行去骨瓣减压术(说通俗点就是把脑壳打开,让脑内的压力释放,尽量减少坏死水肿脑组织对正常脑组织的压迫损害作用,尽量抢救正常的脑组织);小脑梗死使脑干受压,导致病情恶化时,可进行抽吸小脑组织和后颅窝减压术挽救患者生命。综合以上情况,也就是脑梗死外科手术治疗是用于病情危重患者保命用的,不是常规治疗脑梗死的治疗方法。          2.支架置入治疗:对于已经发生的脑梗死,支架置入是没有治疗作用的,说白了支架置入是为了预防下一次严重脑梗死的发生。也就是说,对于脑梗死患者,如果检查脑血管发现存在严重的狭窄,预估发生急性闭塞的风险很高,为了避免因狭窄脑血管突然闭塞而导致严重的大面积脑梗死,医生会建议患者支架置入治疗。         关于哪些脑梗死患者适合支架置入治疗,也是有严格标准的。一般脑血管存在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在严格内科药物治疗同时可考虑进行支架置入术治疗;其次,对于一部分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患者,虽经严格内科治疗,但效果差,仍频繁发作责任侧脑缺血症状或者脑梗死,经过严格筛选,也可进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支架置入治疗可减少远期脑梗死的发生机率。

尹延伟 2020-02-27阅读量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