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2016.07.28日下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在为一位97岁结肠癌伴部分梗阻病人进行根治性手术,病人术后10天顺利康复出院后,再为一名94岁直肠癌老伯行3D腹腔镜腹部无切口根治手术治疗。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傅传刚 术前肠镜显示肠癌肿瘤已经引起明显狭窄 术前盆腔CT显示肿瘤位于直肠上段,伴有肠腔狭窄著名结直肠外科专家傅传刚教授亲自主刀,带领他的团队一起通过3D腹腔镜进行腹部无切口直肠癌根治术,手术不仅彻底切除肿瘤侵犯肠管,同时切除相关系膜和转移淋巴结, 整个手术仅用时1小时20分钟,出血不到10ml,完全做到无血白色手术。在傅传刚教授娴熟的技术操作和其团队和谐的配合下,整个手术过程进展的非常顺利。 手术过程术中血管神经的解剖更加的精细和精准,使手术更加的彻底和安全手术切除标本,中间白色为肿瘤 传统开腹手术,腹部切口巨大 腹部无切口手术,几乎无伤口3D腹腔镜无切口手术,是在传统腹腔镜微创手术基础上在国际上最新开展的极致微创结直肠手术。传统开腹手术切口长约15-20cm,创伤大、疼痛感强、术后切口感染和并发症风险大。尤其高龄患者,全身生理功能差,更易发生呼吸道和肺部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而且由于卧床时间长,加大了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既往的传统腹腔镜手术可以明显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但由于是2D的腹腔镜,手术视野的缺乏空间立体感,难以进行复杂和精准的操作,手术时间明显延长,难以进行复杂和精准手术。3D腹腔镜手术者佩戴特殊的3D眼镜,针对大屏幕上的图像进行操作,不仅手术部位的结构被明显放大,即使头发粗细的纤维也显示的非常清楚,而且由于是立体结构,可以进行比开腹手术还要精细和精准的操作,加之超声电刀的使用,几乎做到完全的无血白色手术,因此病人手术可以更加的快速康复。由于能够进行复杂的操作,3D腹腔镜使结直肠切除后完全的腹腔内吻合成为可能。为此,傅传刚教授团队在国际上比较早的成熟开展腹部无切口结直肠手术,通过不断的创新使手术更加的规范,更加的安全和便捷,无论是近期效果还是远期结果均处于国际领先,引起国际和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94岁老伯,直肠癌腹部无切口术后2天,已能神采奕奕的自由行走。而同时进行开腹手术的年轻人还在床上痛苦的煎熬无切口手术更受患者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病人恢复快、卧床时间大大缩短,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走路,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完全避免了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为何3D腹腔镜手术成为患者首选?3D腹腔镜与传统2D腹腔镜相比,3D腹腔镜明显优势在于3D腹腔镜还原了真实视觉中的三维立体手术视野,并具有放大作用,克服了传统腹腔镜二维视野所造成的视觉差别与不便,可在各种脏器之间查找病变部位,从而精确切除及重建。3D放大效果比2D更大,具有明显的解剖优势,使组织之间的间隙更加清晰,有利于精细解剖,使手术更加精准。 目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每年开展3D腹腔镜手术600多例,其中无切口大肠癌根治手术已十分成熟,特别适合于体型清瘦或不太肥胖的国人,尤其是高龄患者,明显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根治性肿瘤切除率和保肛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更多患者带去了福音。
傅传刚 2018-07-18阅读量8491
病请描述:下腔静脉血栓,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医学名词,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位喜欢“宅”家的女青年,因为长时间久坐不动而形成了这下腔静脉血栓,导致双脚严重水肿淤血,根本无法行走。其实,它最大的健康危险远不止于此,一旦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就可能瞬间夺走人的性命。曾有坐长途飞机经济舱的旅行者,坐在座椅上不动,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当飞机落地停稳,他准备起身拿行李的一刹那,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这很有可能就是下腔静脉血栓脱落导致了致命的肺栓塞,“经济舱综合征”是要夺人命的。本期“专家访谈”为您说说如何防治下腔静脉血栓,这枚不定时的“健康炸弹”。溶栓、吸栓、支架、滤栓——拆除下腔静脉血栓,这枚“不定时炸弹”下腔静脉血栓,既是“慢性杀手”,又是“不定时炸弹”下腔静脉血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下腔静脉血液凝结形成血栓的一种疾病。临床上,这一疾病多在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发生。另外,如果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并向上蔓延,也会引发下腔静脉血栓,会造成双下肢、盆腔,甚至肾、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出现相应区域组织器官的淤血水肿,危害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的健康。而这些还不是下腔静脉血栓最可怕的地方,一旦这个血栓脱落,就有可能造成致命的肺栓塞。肺栓塞均由血栓阻塞肺动脉造成,目前按病情轻重分为两类:一类是致死性肺栓塞,约占所有肺栓塞的15-30%,可在数秒钟之内夺走人的生命,因此极为凶险。另一类是非致死性肺栓塞,患者一般会出现气喘、头晕、咳血等症状,会有中等程度的低氧血症,通过静脉输液进行抗凝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下腔静脉血栓既是人体血管健康的“慢性杀手”,又是一枚随时可能夺走生命的“不定时炸弹”。因此,有效控制下腔静脉血栓刻不容缓。滤器,兜住血栓的一张大网防治下腔静脉血栓的第一道防线,就是要防止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防止方法之一,就是在下腔静脉植入滤器。这枚滤器由镍钛合金材料制成,呈网兜状。这枚滤器就像是设在下腔静脉流向肺动脉的必经之路上的哨卡,一来能拦截住直径在4毫米以上的大块血栓,它们可是塞住肺动脉、夺人性命的“罪魁祸首”;二来面对那些个大而质地柔软的血栓,那些钛合金滤器也会像刀刃一般,将这坨大肉块分割成小肉丁,如此血栓就无法对生命形成威胁。当然,滤器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拦截血栓成功,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植入滤器,只有对那些有出血倾向的、无法耐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才考虑为他们植入滤器。一般植入滤器与吸栓介入手术同场进行,并且先于吸栓执行。因为在吸栓治疗时,有些血栓极易松动脱落,那么就需要先放置好滤器进行有效拦截。溶栓、吸栓、支架,介入“组合拳”歼灭顽固血栓滤器可以拦截血栓,但无法消灭祸害的根源------血栓本身。对于血栓的治疗,口服抗凝药物或静脉输入溶栓药物仍然是最基础的手段。如今,在介入治疗领域,也有一些新方法,比如机械性吸栓治疗。这一方法对于形成两周之内的新鲜血栓是极为奏效的。它应用特殊的吸栓仪器,通过一根导管将溶栓药物送达到血栓部位进行定点喷射,使血栓融化,再通过吸栓装置将这些融化的血栓吸走。吸栓的好处就是直接消灭血栓,立竿见影,但弊端也很明显:在吸走融化血栓的同时,也可能吸走一部分健康的血液,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失血。对于那些顽固的、残留的、难以被短时间内消灭的血栓,我们还可以通过导管溶栓的方法来对付它们。在血栓部位处留一个导管,定时喷射溶栓药物,边喷射药物,边观察效果,一般观察时间为24小时~48小时。不过,这一方法由于有大剂量的溶栓药物存在于血液当中,因此在溶栓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及出血倾向患者是慎用的。最后实在无法清除的陈旧性血栓或纤维化狭窄管壁,我们可以放置支架,来达到重新撑开血管的作用,好比在堵塞的下水道内重新排上管道,及时排空淤塞的污水。滤器,也是一把双刃剑周奶奶近八十岁,女儿长期在国外居住,八年前得了下肢深静脉血栓,为避免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的危害,当时放了下腔静脉滤器,但当时未及时将滤器取出。现如今,滤器与血管壁长在一起,引发了下腔静脉血栓,导致双下肢肿胀疼痛,病情非常痛苦,原定的去国外探望女儿的计划也被迫取消。经过我们及时的吸栓与支架治疗,开通了闭塞的下腔静脉,恢复了下肢静脉血回流,周奶奶病情很快康复,高高兴兴的与女儿在国外生活了。滤器在网住血栓的同时,血栓块也阻碍了下腔静脉的血流,时间一长,就会堵塞血管,也会引发下腔静脉血栓。因此,滤器最好不要一直放在下腔静脉里,在血栓风险消除后要尽早取出。有些滤器可以在吸栓完成后就被当场取出,另有些滤器则在植入后短则三四天,长则两周内需要被取出。因为时间一长,滤器就会和血管长在一起,被血管内皮包绕住,届时非但很难再取出,而且还会成为培养新的血栓的“温床”,造成“滤器血栓”。对于病史比较长的下腔静脉血栓,特别是由于滤器长期留在体内导致的下腔静脉血栓,处理起来更加棘手。由于这些滤器都难以取出,需要应对那些陈旧性血栓,可采用通过机械性吸栓联合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目前,上海九院血管外科已经开展了30多例相关手术,总有效率达到80%~90%,支架的通畅率在70%,一些滤器放置时间超过十年的病人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秦金保 2018-04-27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