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平衡功能障碍 > 内容

平衡功能障碍内容

“肠&rdquo...

病请描述:便秘:是身体发出的无声抗议,让腹胀难忍,扰乱生活节奏;便秘,是肠道奏响的不和谐乐章,使排便艰难,打破日常安宁;便秘,是健康亮出的警示信号,令情绪烦躁,威胁身心平衡。当便秘来袭,我们该如何应对?且让我们一同走进便秘的科普世界。 便秘的定义 便秘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 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和大便干结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这些原因包括饮食习惯、文化背景、精神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排便困难是便秘最显著的特征,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和需手动辅助排便等常见表现。 ▲ 图1 而排便次数减少一般指每周主动排便次数少于3次 ▲ 图 2 此外,便秘还可以伴随腹胀、腹痛、纳差、便血和直肠刺激症状等症状,长期的便秘还会导致患者精神心理异常,导致焦虑和抑郁症状,甚至社会功能受损表现。 ▲ 图3 我国成年人便秘发生率约为4-10%,在老年人及女性患者中更为多见。对于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的便秘,称为慢性便秘,它与结直肠肿瘤、混合痔、肛裂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便秘的分类 便秘有多种分类方法。 首先,根据便秘的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 原发性便秘一般为消化道功能异常(分泌、蠕动、排便等),如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便秘; 继发性便秘包括器质性便秘和药物性便秘两类。器质性便秘一般由炎性、代谢致病因素,神经、平滑肌病变和其他消化道疾病(如肿瘤、低钾等)引起,而药物性便秘一般由阿片类、抗组胺药物、解痉药、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诱发。 ▲ 图4 其次,根据便秘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功能性便秘还可分为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NTC)、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排便障碍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 其中NTC结肠传输功能和时间正常,STC结肠传输功能受损、传输时间明显延长,而排便障碍型便秘与排便相关盆底肌群失协调、直肠肛门部形态解剖异常有关,混合型便秘则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便秘。 最后,为便于分类诊治,肛肠外科医生还常将便秘分为STC、盆底功能障碍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等多种类型 ,如严重的直肠前突为一种典型的出口梗阻型便秘。 ▲ 图5 便秘的诊断 便秘的诊断是基于多种临床资料的综合评估。 一般包括:详细的症状特点、病程、基础病、合并症、用药情况,既往手术史询问,直肠指检等体格检查,血液常规、生化等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还可以包括胃肠镜检查、腹部CT、结肠传输实验、排粪造影、直肠肛门测压等检查,视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定。 ▲ 图6 大肠钡剂灌肠造影 了解大肠的长度和形态 便秘的诊断主要用于明确便秘的病因,评估便秘的严重程度、并发症和合并症情况,以便于分类分度治疗。   总体而言,便秘主要依据症状来诊断,国外常使用罗马IV标准作为便秘分型诊断的标准,对于中国人群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图7 排粪造影在诊断便秘的应用 由于便秘存在多种类型,一般需要针对性采用不同检查方法进行鉴别和诊断。排粪造影,指的是使用 钡糊(一种影像学对比剂)直肠内注射模拟粪便,并通过影像学观察和分析患者整个排便的过程,从而评估排便相关盆底肌、直肠肛门及周围组织等排便活动中不同时间段的功能和重要解剖学参数变化的一种检查方法。磁共振排粪造影的优点是该检查可以进行实时动态的观察记录并且没有辐射,推荐用于怀疑为排便功能障碍型便秘患者的辅助检查,特别适用于存在形态和解剖学改变的便秘。排粪造影检查常常联合结肠传输实验、直肠肛门测压、球囊逼出实验等方法,用于慢性便秘的准确分类和分度,以便临床医生更为全面的掌握病情,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 图 8 排粪造影 治疗便秘的药物有哪几类 便秘药物以改善症状为主要治疗目的,主要用于功能性便秘的治疗,一般以促分泌、促动力(泻药)为主,根据用药途径和效果也可以辅以润滑剂、栓剂、微生物制剂等方法。便秘药物的主要分类包括: 容积性泻药: 如非比麸,通过增加粪便体积和含水量,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排出; 渗透性泻药: 如乳果糖口服液、聚乙二醇、硫酸镁等,通过高渗药物增加肠道内水分、电解质,增加粪便含水量,促进粪便排泄; 刺激性泻药: 如芦荟、大黄、番泻叶、比沙可 啶 等,通过刺激肠道平滑肌蠕动,促进排便; 口服肠道润滑剂: 如甘油、液状石蜡油等,通过润滑肠道,促进排便; 促进肠道蠕动: 如莫沙必利、普芦卡必利等,通过作用于肠道平滑肌5羟色胺4受体,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 促肠道分泌药物: 如利那洛肽,可以增加肠道氢离子和碳酸氢盐的分泌,鲁比前列酮可以增加肠道氢离子分泌,从而增加肠道液体含量,增加排便频率; 微生物制剂: 如双 歧 杆菌、乳酸杆菌等,通过改善肠道微环境,治疗便秘, 肛门栓剂: 如开塞露等,属于润滑剂。 便秘需针对病因合理选择用药: 容积性泻药和渗透性泻药可以用于轻中度便秘的长期治疗措施,副作用及并发症较少; 刺激性泻药(如比沙可啶 、芦荟、大黄、番泻叶等)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电解质紊乱、排便感觉异常和结肠黑变病,一般仅为短期、间断性和应急治疗措施; 对于肠道传输功能正常的便秘,可以使用促肠道分泌型药物; 但对于特殊便秘药物的应用,应遵循专科医师建议,切勿随意使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增加膳食纤维、水分摄入和日常活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善,是所有便秘药物治疗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张晓艳,张辉,结肠运输试验联合动态排粪造影对便秘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5(20):2. [2]何玲玲,张成,周蓉蓉,等,难治性便秘的临床评估和药物治疗[J].胃肠病学,2021,26(3):4. [3]杨怡雯,金黑鹰.排粪造影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 [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成人慢性便秘评估与外科处理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25(1):9.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广州)[J].中华消化杂志,2019,39(9):577-598.

傅传刚 2024-09-29阅读量1940

学术交流︱我院康复医学科张敏...

病请描述:  黄浦江畔群英聚,康复医学谱新篇。9月6日~8日,2024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上海顺利召开。   据悉,本届学术年会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办,以“机构与社区协同 推动老年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国内外800余名康复医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康复医学专业工作者齐聚申城,共同探讨老年康复医学发展新思路,分享前沿理念和技术成果。   中国康复医学会监事长、党委专职副书记牛恩喜,中国康复医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方国恩,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玉龙,上海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吴宏,上海市闵行区卫健委副主任马应忠等嘉宾出席大会开幕式。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康复医学科张敏主任受邀参加会议,并以“临床康复一体化 打造特色治疗平台铸就区域康复品牌”为主题,上演讲台与海内外康复医学领域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共享康复医学科室管理与发展特色经验成果。 ▲ 张敏主任上台作交流发言   张敏主任首先介绍了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的基本情况。在学科建设方面,医院以“323学科建设计划(3.0版)”为发展方向,培育“重点学科3个、优势学科2个和特色学科3个”。医院技术特色鲜明,其中脑血管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重症与神经康复等科室优势明显。   目前,医院拥有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康复大厅,分区设有运动治疗区、牵引治疗区、康复体疗区以及作业治疗区等多个功能康复训练区域。可开展物理治疗、神经电生理检查、平衡功能检测与治疗、言语能力评定与治疗、心理康复、传统中医康复等项目,为神经系统各种功能障碍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语言认知障碍等的康复评定、训练和治疗提供科学化、专业化的诊疗服务,全方位满足广大脑科疾病患者的需求。   张敏主任介绍,目前医院全面实行“康复医生会诊制”,便于对患者开展早期康复介入,改善预后效果。各临床科室配备专业康复治疗团队,要求做到六个“第一”,即:第一时间与管床医生了解病人、第一时间会诊、第一时间完善检查、第一时间精准评估、第一时间康复介入、第一时间康复再评价。   精彩的交流发言,让与会嘉宾对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在学科建设、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科室特色等,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 ▲ 张敏主任(右二)与业内专家合影留念   为期三天的学术会议,专家们针对神经康复新进展、神经调控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的作用等前沿课题开展了深入交流探讨,给张敏主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表示,将紧盯前沿技术进展,不断探索适合的新方法新技术,提升内涵和质量,以患者需求为中心,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服务,努力打造区域康复品牌。   (部分信息来源:中国康复医学会、2024 CAAC-CARM等)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9-18阅读量1577

加强学术交流助力学科发展︱2...

病请描述:  9月5日下午,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大讲堂第十八期(2024年第十一期)顺利开讲。医院影像科主任孙海辉、8B神经内七科副主任陈泥分别以“影像技术在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危重患者液体复苏策略”为主题作精彩讲解。   潘耀良副院长出席讲座,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医护骨干近百人在线上线下踊跃参与。本次大讲堂由潘耀良副院长主持。 ▲ 潘耀良副院长主持大讲堂   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快速发展,先进的影像设备和技术,就像是为临床医生装上了“科技眼”,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   在影像医学领域耕耘三十载的孙海辉主任表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复杂、种类繁多,影像学检查对疾病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通过影像学检查,不但能够确切地检出这些疾病的部位、形态、密度、数量及临近结构改变,而且往往是明确诊断或鉴别诊断的依据,有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 孙海辉主任正在讲课   孙海辉主任详细介绍了目前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通过丰富的影像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项检查在不同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展望影像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临床上常见的脑梗死、脑血管狭窄、烟雾病等疾病,孙海辉主任对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归纳梳理。以脑梗死为例,急性脑梗死治疗原则是尽早建立再灌注,抢救缺血性半暗带,缩小梗死灶的范围。因此,开展超早期诊断十分必要。   他指出,相较于其他检查方式,CTP可在脑梗死的超早期(尤其是在2小时以内),在引起形态学改变之前,就能发现脑组织血流灌注障碍,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及时开展后续治疗,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孙海辉主任的讲课紧密贴合临床实际,通过分享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和典型案例,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了影像医学的重要应用价值。   休克,是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明显下降,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组织器官氧输送不足与氧代谢异常,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休克是危重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可危及生命。8B神经内七科副主任陈泥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就危重患者液体复苏策略,尤其是休克液体复苏策略,从休克定义、休克的分类和诊断、休克液体复苏的进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 ▲ 陈泥主任正在讲课   陈泥主任指出,休克治疗主要分为四期,即:第一期急救阶段,最大限度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保证血压、心率以及心输出量在正常或安全范围内;第二期优化调整阶段,增加细胞氧供;第三期稳定阶段,防治器官功能障碍;第四期降阶治疗阶段,撤离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利尿剂或CRRT调整容量,达到液体负平衡,恢复内环境稳定。   她通过鲜活的临床病例,归纳总结了休克液体复苏需要注意的“六个”原则,包括液体反应性;临床特征、胸部X片、CVP和超声与液体反应性;被动抬腿试验或液体冲击与实时SV监测联合使用判断液体反应性;液体冲击后血流动力学反应;液体反应性与患者补液需求;CVP与器官灌注的关系。   陈泥主任指出,液体反应性是液体复苏的基石,液体治疗必须建立在液体反应性的基础上,且必须以能让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获益为标准。她还就液体复苏存在的争议点,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大家受益匪浅。   两个小时的大讲堂,现场气氛活跃,两位讲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准备课件,奉献上了高质量的学术讲课。在场的广大医务人员也是热情饱满,认真听讲,还就临床上遇到的相关问题,与讲师进行了互动交流。 ▲ 交流互动   大讲堂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以实际行动落实“323学科建设计划(3.0版)”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这一专业学术研讨交流平台,专家骨干将多年从业经验中总结的特色技术和前沿动态进行分享讲解,从而激励了全院全体员工在学科建设方面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为打造学院型医院而努力奋斗。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各临床科室诊疗服务能力,从而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医疗服务质量。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9-11阅读量1176

一文了解肌肉的废用性萎缩

病请描述:骨骼肌(通常被称为“肌肉”)不仅是我们日常活动的基础,还在能量代谢、呼吸、和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适量的运动和负重训练有助于维持和提高骨骼肌质量;然而,在缺乏运动或长期不动的情况下,骨骼肌质量会下降,导致肌肉萎缩。这种萎缩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功能,还可能降低生活质量。 什么是肌肉废用性萎缩?你是否曾经因为受伤、疾病或长期不活动而发现自己的肌肉变得越来越无力?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发生肌肉废用性萎缩。 肌肉废用性萎缩是指由于活动减少和肌肉负荷急剧下降,导致骨骼肌质量显著下降的现象。它可以影响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如大腿、小腿、手臂和面部,通常表现为以下症状: 肌肉体积缩小,两侧肌肉大小不对称; 肌力下降,难以完成以前轻松进行的活动; 运动能力受限,出现行走困难等问题; 感觉异常,可能伴随麻木或刺痛感。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身体的外观,还会严重削弱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例如,一些人在因病长期卧床或由于外伤而长期固定肢体后,会发现其肌肉明显萎缩。 哪些情况下容易发生肌肉废用性萎缩?常见的原因包括: 久坐不动:长期坐在办公桌前或沙发上,缺乏锻炼; 长期卧床:由于疾病或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导致肢体活动减少; 神经损伤: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运动障碍; 外伤后固定:骨折或其他伤害导致的长期固定肢体; 心理因素:如惧怕疼痛或跌倒,导致不愿意活动。 这些情况不仅在老年人、重症患者中常见,现在许多年轻人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办公久坐、不爱运动,等等,肌肉废用性萎缩也已然悄悄降临在他们身上。 为什么会发生废用性肌萎缩?肌肉组织富含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肌肉的质量。然而,在废用状态下,这种平衡被打破,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科学研究表明,控制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复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有研究指出,Insulin/IGF1-AKT-mTOR通路和FoxO转录与之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还提出,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是导致废用性肌萎缩的潜在因素。这些因素会加速肌肉细胞的损伤和死亡,进一步加剧萎缩。老龄化和营养不良也会影响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成为废用性肌萎缩的加重因素。 废用性肌萎缩会带来哪些健康问题?骨骼肌不仅仅是运动的基础,它还在呼吸、血糖调节和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肌肉萎缩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1.运动功能障碍这是废用性肌萎缩最直接的影响。肌肉萎缩导致力量不足,使得个体的活动范围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同时,这也增加了跌倒和外伤的风险,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2.代谢紊乱骨骼肌参与了葡萄糖和脂肪的代谢,因此,肌肉质量的下降会影响这些代谢过程,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不良预后严重的肌肉萎缩与多种疾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例如癌症恶病质、严重感染和器官衰竭等。这些情况常常导致身体的进一步虚弱,增加病情的复杂性。 如何预防和改善废用性肌萎缩? 1. 保持运动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动起来!运动锻炼,尤其是抗阻训练,可以有效增加肌肉质量,改善肌肉功能。对于年轻人和老年人而言,运动的效果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运动计划。对于那些由于外伤、虚弱或惧怕跌倒等原因而无法进行有效锻炼的人,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替代治疗手段。这种治疗通过诱导肌肉非自主收缩,模拟运动对肌肉的刺激,从而改善废用肌肉的功能。 2. 均衡饮食除了运动,营养干预也是预防和改善肌萎缩的关键。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肉生长。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鸡蛋、豆类)是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摄入也同样重要,它们为肌肉提供了所需的能量和支持。3. 定期健康检查对于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查肌肉质量和功能状况非常重要。通过定期的健康监测,早期发现肌肉萎缩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535

颈肩腰腿痛与肌肉--骨骼平衡...

病请描述:当今工作、生活方式的转变尤其长时间保持单一坐立位作业者(如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或者长时间驾驶),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使颈、肩部肌肉长时间处于被动或静态收缩,而前臂或手部的重复性操作和(或)精 细操作会加重颈肩肌肉的工作负荷,长期肌肉负荷增加、 缺血、缺氧、组织损伤而引起局部疼痛。 软组织劳损型颈肩腰腿痛,它是由于长期坐位作业(如使用电脑)时颈后、肩部、腰背部的肌肉一直处于紧张收缩状态,血管被压缩导致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在局部积累, 刺激神经,从而产生疼痛。临床表现仅有颈肩部疼痛、腰背痛特定压痛点。 辅助检查中暂无神经根脊髓受累征象、X射 线片未见明显椎孔所在改变、无椎动脉供血不足表现。比如,患者早期颈肩腰腿痛时没有及时治疗或不改变姿势,长期紧张后局部缺血、缺氧继续加重,从而发生无菌性炎症,甚至挛缩变形或肌肉力量逐渐减退,导致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关节、肌肉、韧带、筋膜的积累性损伤,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颈肩疼痛、头晕、头痛、耳鸣、 颈项僵硬、颈部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木,严重者可出现双下肢麻木。 影像学(X射线片、CT、MRI) 显示颈椎曲度有改变,棘突偏离中线,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形,骨刺形成或脊髓受压等改变。或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有椎基底动脉血流缓慢、脑部供血不足。 因此,肌力平衡失调可引发种种疾病,肌肉的不平衡工作,都会在肌肉附着点引起无菌性炎症和疼痛,造成肌肉的功能障碍,失去应有的稳定和保护骨关节的功能。 早期颈肩腰腿疼痛患者肌肉疲劳不严重,是可逆的,只要定时进行颈肩腰腿部肌肉锻炼,疼痛就能缓解甚至康复。如果长期的、反复的肌肉疲劳得不到完全恢复,可引起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损伤,导致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形成顽固性疼痛。 所以,当肌肉的第一道保护防线被破坏突破后,终将引起病理性的骨关节损伤,长此以往,病理变化不可逆,便在不同部位引起各种疾病,或使人体的老态提前几年甚至十几年出现。可见。调控好平衡失调的肌力,早期控制无菌性炎症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三分治,七分养,做好的医生是你自己!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268

门诊实录:尿频、尿急、夜尿还...

病请描述:  54岁的张女士,由于尿频、尿急、夜尿还尿失禁来就诊,当问到她的症状的时候,表示非常痛苦“白天不到一小时就要上厕所,晚上更是痛苦,1个多小时就要尿,有时刚睡着就要起来,夜尿已经折磨的人抑郁了。除了尿频还有尿急跟尿失禁,感觉到尿意就要立即上厕所,经常跑不到厕所就尿裤子了。有时尿意来的很急,听见水声就想尿……”   张女士属于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这些症状她都有。   为什么会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   1、膀胱感觉过敏:若膀胱感觉过敏,可能会因为尿液刺激,在膀胱中尿液较少时就出现排尿的欲望,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2、尿道功能异常:若存在前列腺炎或其他疾病,可能会导致膀胱邻近组织的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   3、神经中枢传递异常:神经中枢传递异常可能会导致膀胱传入神经功能障碍,使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四种方法可以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   生活方式改变及膀胱训练   1.生活方式的指导,通过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减肥,控制液体摄入量,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可以改善患者症状。   2.膀胱训练,膀胱训练的方法一为延迟排尿,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毫升。治疗原理是重新学习和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打断精神因素的恶性循环,降低膀胱的敏感性。   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   一般是M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逼尿肌收缩,而缓解尿频、尿急,临床上有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药物主要是针对各种征状对症下药,从而舒缓膀胱过度活跃症的征状。   骶神经调控已经成为外科首选疗法   骶神经调控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是治疗多种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为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对部分通过常规治疗不能很好的改善症状,或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顽固的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患疗效显著。   该疗法使用一个可植入的神经刺激器和电极,通过刺激骶神经,调节与排尿排便相关的膀胱、结直肠、括约肌和盆底的神经反射,使异常的神经反射重新到达平衡,从而安全而有效地控制排尿排便功能障碍的症状。   骶神经调控术分为两个阶段: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先进行第一阶段,即体验测试阶段,电极置入骶孔,外接调控设备,体验期1-2周;如果体验期症状改善效果满意,再进行第二阶段手术。   膀胱肉毒素注射   膀胱注射肉毒素是把A型肉毒杆菌注射到膀胱的肌肉里,阻止膀胱神经的传导,使膀胱逼尿肌失去收缩力,能够使症状改善80%,一般有效时间4~6个月。但是膀胱注射肉毒素最大的缺点是注射之后会引起排尿困难,所以肉毒素注射是需要尿控医生严格计算进行注射的。

李旭东 2024-08-30阅读量1321

哪些人不能做冠状动脉造影?

病请描述:哪些人不能做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用于诊断冠心病的检查方法,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并使用X光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狭窄程度。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冠状动脉造影,以下是一些不适合做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 1、碘过敏或造影剂过敏:由于冠状动脉造影需要使用含碘的造影剂,因此对碘或造影剂过敏的患者不能进行此项检查。 2、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如果患者的心肺功能严重受损,可能无法耐受手术或造影剂对身体的负担,因此不适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3、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快速型心房颤动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在造影过程中加重,甚至导致心脏猝死。 4、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造影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会影响造影剂的代谢和排泄,可能加重肝肾负担或导致造影剂在体内滞留,从而对身体造成损害。 6、有精神疾病或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需要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安静和配合,因此有精神疾病或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不适合进行此项检查。 7、发热及重度感染性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加重病情。 8、其他禁忌症:如未纠正的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也可能影响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禁忌症并非绝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并决定是否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在检查前,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准备,以确保检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李明洲 2024-08-06阅读量1451

发热时临床上常遇到的症状,但...

病请描述: 误区 1:体温升高 = 发热?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 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 1℃。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误区 2:发热都是有害的? 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误区 3:体温越高,病情越重?   对于 1 月龄至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间长短也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发热程度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误区 4:发热到 38.5℃ 才能用药物退热吗? 2020 年版《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指出: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 ≥38.2 ℃ 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 ≤ 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但体温每升高 1℃,基础代谢率提高 13%,心率约增加 18 次/分。对于发热可能加重病情或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威胁生命的那些患者,应充分评估退热治疗的获益与风险,不失时机地及时解热。 以发热儿童为例,退热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当出现活动、睡眠以及行为改变时,可使用药物退热。重点强调的是整体舒适性和危重疾病的症状,并非一度强调正常体温。 误区 5:发热 = 感染?   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 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 所以,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误区 6:警惕阿司匹林哮喘! 临床常用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NSAIDs 退热药物,因抑制环氧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受阻,但不影响脂氧酶,致使白三烯生成过多而诱发哮喘。哮喘患者应避免或慎重使用该类药物,还应告知患者不要自行购买及服用此类药物。

陈伟昌 2024-06-27阅读量1343

儿童体态异常:以脊柱侧弯为例...

病请描述:标题:儿童体态异常:以脊柱侧弯为例的全面分析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体态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儿童脊柱侧弯这一常见问题,包括不同阶段的体态特点、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预防治疗方法等。我们的目标是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实用的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儿童体态异常的挑战。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小明是一个10岁的男孩,最近他的父母注意到他在站立时肩膀不对称,经过医生检查,被诊断为轻度脊柱侧弯。小明的案例并非个例,据统计,脊柱侧弯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约为2%-3%。 在不同阶段,儿童的体态特点各有差异。婴儿期,由于骨骼和肌肉尚未完全发育,体态通常较为柔软。到了学龄前,儿童开始有更多的活动,如爬行、走路和跑步,这时体态问题可能首次显现。进入学龄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和久坐时间的延长,脊柱侧弯等问题可能逐渐加剧。 常见问题包括不良坐姿、长时间低头玩手机或看书导致的颈椎负担过重,以及缺乏运动造成的肌肉力量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儿童的外观,还可能导致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 为了预防和治疗脊柱侧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期监测儿童的体态,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 鼓励儿童参与户外活动,增强体质,特别是游泳和瑜伽等有助于改善体态的运动。 3. 在家中和学校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桌椅高度适合儿童身高,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 4.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避免低头族现象。 针对已经出现脊柱侧弯的儿童,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矫形器佩戴和在必要时进行手术。物理治疗师会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拉伸、强化和平衡训练等。矫形器则用于轻度至中度的脊柱侧弯,通过改变脊柱的生长方向来控制弯曲的进展。手术治疗通常是保留给那些侧弯角度大于40度且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 总之,儿童体态异常是一个需要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医疗专业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早期发现、积极预防和科学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光明的未来。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们要强调的是,每个儿童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在采取任何预防或治疗措施之前,应该咨询专业的医疗意见。我们希望本文能够作为一个起点,激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共同促进儿童体态健康的发展。

生长发育 2024-05-30阅读量1580

小巨人的成长之路:儿童身高的...

病请描述:小巨人的成长之路:儿童身高的奥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高往往是家长最为关注的一个指标。身高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孩子的健康状况,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生活。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儿童的身高?我们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什么有的孩子比同龄人高? 儿童的身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表明,父母的身高是预测孩子成人身高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父母身高较高的家庭,孩子长大后的身高也往往在平均水平以上。 遗传只是身高影响因素中的一部分。营养的摄入也极其关键。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均衡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充足的蛋白质、必需的脂肪酸、足量的钙、磷以及微量元素如锌和铁,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钙质是构建骨骼的基石,而锌则是许多生长因子正常工作的必需矿物质。 孩子的身高能预测未来健康吗? 孩子的身高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他们未来的健康状况,但这种预测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与多种因素相关。身高作为一个生物学指标,可以反映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通过身高来评估未来健康状况的相关内容: 营养状况: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身高的增长受到营养摄入的直接影响。良好的营养状态支持正常的生长发育,而营养不良可能导致生长迟缓。因此,适当的身高可以间接指示孩子是否获得了足够的营养。 慢性健康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身高的异常增长可能是潜在健康问题的标志。例如,身高的过快或过慢增长可能与激素失衡有关,如生长激素过多或不足,这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垂体功能障碍相关。 社会经济因素:研究显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好的营养和健康照护,这可能促使他们达到更高的身高。身高较高的个体在成年后可能享有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机会,这些机会也与长期健康相关。 成年健康风险:成年时的身高与某些健康状况有关。例如,较高的身高与一些类型的癌症(如乳腺癌和结肠癌)的风险增加有关。然而,较高的身高也与较低的心脏病风险和较长的寿命相关。 总的来说,孩子的身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其健康状态的线索,但它只是众多影响未来健康的因素之一。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整体健康和发展,包括他们的饮食、体育活动、心理健康以及定期的医疗检查,而不仅仅是关注身高。身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独使用身高来预测未来的健康状况可能会产生误导。 如何科学促进孩子的身高增长? 为了促进孩子健康的身高增长,家长和护理者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平衡饮食:确保孩子获得均衡的营养摄入,食物种类要多样化,包括富含蛋白质的肉类、鱼类、蛋类和豆类,以及丰富的果蔬和全谷物。避免过多的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 适量运动:体育活动不仅能加强骨骼和肌肉,还能促进激素的合成,这些激素包括有助于生长的生长激素。每天至少保证孩子有60分钟的中到高强度的活动。 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生长激素的分泌在夜间睡眠中达到高峰。因此,保证孩子有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和足够的睡眠时长,对促进身高增长非常重要。 定期监测:定期的身高和体重检测可以帮助监控孩子的生长趋势,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如果身高或体重的增长曲线有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

生长发育 2024-05-25阅读量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