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口腔 > 舌苔薄白 > 内容

舌苔薄白内容

常见治疗感冒中成药的选择

病请描述:常见治疗感冒的中成药选择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很多,比如三九感冒灵颗粒、正柴胡颗粒,小柴胡颗粒,清开灵颗粒等等,单单从名字上看不出有什么区别,有些药品名字还容易混淆,而说明书上的功能主治又往往看得一头雾水,所以有必要帮大家理一理。 首先,西医治疗感冒并不分证型,应用中成药时也不加以区别,而中医将常见的感冒分为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等等,还有一些特殊类型,比如:寒包火型、气虚型、风温等等,如果选用中成药治疗感冒不分证型,效果自然不好。 其次,感冒证型的区分主要是通过结合症状和舌像,而舌像又最易区分。舌像,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看到舌头的样子,其中包含了舌质和舌苔,舌质也就是舌体本身,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简便易学的就是观察舌质和舌苔的颜色。 风热型感冒的舌质特点是颜色发红,而且是舌边和舌尖发红,舌边和舌尖这两个部位,是心肺所主管的,心火,肺热的时候这两个地方就会红。而舌苔为薄白苔或者薄黄苔,就提示心肺有热。中医治疗的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心肺有热,所以要选用寒凉的药物。那么哪些中成药是寒凉的药物呢?三九感冒灵颗粒是的,它所含中草药成分是苦寒的,能够清热解表,而且内含西药对乙酰氨基酚成分,有退热作用,服用它后不宜再服用其他退热药,否则药物过量蓄积易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其他如双黄连颗粒、清开灵颗粒也是可以的。这一类型的感冒是感受了外界风热邪气所致,往往好发于春季,因为春天是阳气逐渐生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经过冬天的闭藏而逐渐强壮起来,如果感冒在这段时间里流行起来,也就是中医里的“春瘟”。至于网红药:莲花清瘟胶囊,也是属于苦寒药,可以用于时行热性感冒。 风寒型感冒的舌质特点是颜色偏淡红,而舌苔为薄白苔,是感受风寒邪气造成的,因为“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所以要选用温热的药物来治疗。常用的正柴胡颗粒可以治疗这一类型的感冒,其所含中草药成分有疏风散寒解表的作用,就比较适合。而小柴胡颗粒虽然在名称上与正柴胡颗粒仅仅一字之差,但是作用却不尽相同。小柴胡颗粒适用于风寒感冒渐起,有入里化热的趋势,这时候才可以用小柴胡颗粒。怎么判断呢?也就是舌质可以是淡红,而舌苔薄黄,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柴胡颗粒了。 至于暑湿型感冒,顾名思义是感受了暑湿邪气而患的感冒,暑湿之气多见于夏季,故尔暑湿型感冒也好发于夏季。它的舌像特点最显著的是舌苔厚腻,根据寒热不同而又可分为偏寒与偏热,偏寒者苔白腻、偏热者苔黄腻,以此可以加以区分。偏寒的暑湿型感冒可以选用蒮香正气软胶囊,清暑化湿解表,而偏热的暑湿型感冒却无特别合适的中成药,如果一定要选,清暑益气颗粒可以试试。 以上是治疗感冒的常见中成药根据感冒的不同中医证型的选择,至于常用的蓝芩口服液、蒲地蓝口服液等主要是针对咽喉肿痛,有清热解毒消肿的功能,有上述症状的可以选择治疗,以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奚肇宏 2022-06-13阅读量1.4万

感冒的中药你吃对了吗?

病请描述:         感冒是生活中的常见病,在大家的印象中,吃点感冒药就好了。很多患者吃了感冒药效果不理想,自行加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效果甚微甚至症状加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感冒发病的机制不多赘述,很多人了解的比医生还清楚。但是对于中药和中成药,很多人都是习惯性使用清热解毒药物,这其中有很多问题。        中医的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顾名思义,就是不同的外邪所引起的感冒。对于老百姓而言,最常见的就是风寒感冒(感受了风寒之邪)和风热感冒(感受了风热之邪)。既然是不同的病邪,那么它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不同的,如果用清热解毒药治疗风热感冒是有效的,而对于风寒感冒可能加重症状。       因为清热解毒药本来就是一些寒凉的药物,如果本身就感受了风寒之邪,那么用了清热解毒药,反而把风寒之邪压制在了体内。打个比方:弓虽盗(寒邪)进入房间(身体)破坏,报警装置报警救援(机体反应:畏寒、怕冷、关节痛),可是如果来的是小偷(清热寒凉药物),那对身体是雪上加霜,加重了机体的损害,真正需要的是警察(散寒药物),正确的救援是对身体最大的保障。所以很多风寒感冒的患者服用了清热解毒药以后,暂时的喉咙痛解决了,但是总是觉得胸口闷、痰咳不出、鼻塞等症状,而且自觉皮肤很烫、畏寒、无汗症状加重,这些都是寒气积于体内,无法外达所致。        如何正确认识感冒的类型,顾医师告诉大家关键点,包括症状、分泌物和舌苔的颜色,能够帮助大家简单的区分感冒的类型。自我鉴别方法 风寒感冒: 症状:畏寒、无汗、头痛、关节痛; 颜色:清鼻涕、痰色白; 舌苔:舌苔薄白 风热感冒: 症状:发热、恶风、无汗、口干; 颜色:流浊涕、痰色黄 舌苔:舌苔薄黄知道了感冒的类型,可以通过自我调理和合理使用中成药改善症状。  风寒感冒可以使用一些温经散寒的食材和中药:  煮水方:生姜+紫苏叶+葱白+白萝卜+红糖,用水煎服。  食疗方:粳米+葱+姜+大白菜,煮粥。  中成药:正柴胡颗粒、风寒感冒冲剂等。风热感冒可以使用一些清热解表的食材和中药:  煮水方:桑叶+菊花+薄荷+竹叶+芦根,用水煎服。  食疗方:梨、柠檬、黄瓜等新鲜水果和蔬菜。  中成药:银翘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风热感冒冲剂等。  了解感冒类型,合理使用药物,治疗感冒将事半功倍。  

顾超 2019-10-03阅读量1.0万

中医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辨...

病请描述:        李军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分为肝郁脾虚、肝气郁结、肝胃郁热、肝胆湿热、肝阴不足5个证型。 ⑴ 肝郁脾虚证症见不思饮食,稍进油腻即排稀便,大便次数增多,肠鸣、腹胀腹痛、泻后痛止、舌淡苔薄, 脉弦缓;⑵ 肝气郁结症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气短、饮食减少、嗳气,女子经前乳胀、少腹坠胀,舌淡、苔薄、脉弦;⑶ 肝胃郁热证症见胃脘灼痛、餐后更甚、嗳气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 脉弦数;⑷ 肝、胆湿热证症见胁痛口苦、胸闷纳呆、上腹饱胀、恶心呕吐、 或厌油、目赤或目黄、身黄、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⑸ 肝阴不足证症见胁肋隐痛、不休、遇劳加重,或见灼痛、嘈杂泛酸、口干咽燥、头晕目眩、舌红少苔、 脉细弦数;        王晓燕等将本病分为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气犯胃、肝气郁结、热结阳明5个证型。⑴ 肝胆湿热证患者常见术后复发或残余结石、伴见感染、出现黄疸者。⑵ 气滞血瘀证患者常于术后出现类似胆绞痛发作的症状。⑶ 肝气犯胃证患者术前多合并有胆汁反流性胃炎或胆源性胰腺炎,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出现腹痛腹胀、返酸嗳气或恶心呕吐。⑷ 肝气郁结证患者术后肝郁不舒、情志不遂出现胁痛、嗳气、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及失眠诸症而无胆道器质性病变。⑸ 热结阳明证患者术后见右上腹胀痛、恶心、纳差、低热及肝下实质性包块。        李志宏搜集了30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辨证分为⑴ 气滞型105例,多见于胆总管炎性狭窄患者,症见胁肋胀痛或窜痛,胸脘胀满,得矢气则胀减,善叹息,纳呆或呃逆嗳气,心烦易怒,舌淡苔白,脉弦;⑵ 湿热型89例,多见于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胆囊造瘘术及残余结石者,症见胁肋疼痛,呕恶,口苦,纳呆,便干或稀,头重身重,胸闷或伴有黄疸,尿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⑶ 脾虚型70例,多见于胆囊术后体质差,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者,症见精神倦怠,乏力, 纳差,便溏次多或胃脘胀满不舒,完谷不化, 舌苔白,脉弱;⑷ 阴虚型36例,多见于素体阴虚者,症见胁痛隐隐,口干、便干、尿黄少,五心烦热,失眠,舌质红无苔,脉细数。        刘传珍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患者分为6型: 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虚胃弱型、寒凝阳衰型、胆扰心神型和血瘀气滞型。⑴ 肝胆湿热型症见胁肋疼痛,脘腹痞满,口苦尿赤,食少纳呆,肢体困重,舌苔黄厚,脉弦滑数;⑵ 肝郁气滞型症见心下痞满, 脘胁胀痛, 口苦嗳气, 肠鸣漉漉, 纳谷呆滞, 舌淡红, 苔薄黄, 脉弦; ⑶ 脾虚胃弱型症见右上腹或上腹部胀痛或隐痛, 腹胀纳呆, 逐渐消瘦, 神疲倦怠, 面色萎黄, 舌淡苔薄白微腻, 脉弦缓; ⑷ 寒凝阳衰型症见少气懒言,  巩膜、皮肤色黄黯晦, 眼神呆滞, 饮食不思, 口干不欲饮, 腹胀膨隆, 明显消瘦, 低热, 畏寒喜暖, 下肢水肿, 大便溏薄或溏而难解, 尿色深黄, 尿少, 舌淡无华, 脉沉细无力或沉弦细弱; ⑸ 胆扰心神型症见懊恼不宁, 头晕目眩, 胸满胁痛, 心悸不宁, 口苦泛酸, 心烦易怒, 舌红苔白, 脉弦数; ⑹ 血瘀气滞型症见肤色黯晦, 皮肤瘙痒, 右上腹刺痛, 纳呆恶心, 消瘦, 倦怠乏力, 饱闷腹胀, 便溏尿少, 脉弦细。粟喜然将本病分为气郁湿热、气滞挟湿、气滞血瘀、气郁阴虚4型。⑴ 气郁湿热型主症为:  右上腹胀痛或绞痛, 间歇发热, 口苦, 咽干, 呕恶, 大便干或溏, 苔黄腻, 脉弦滑。⑵ 气滞挟湿型主症为: 右上腹隐痛, 胸闷不舒, 口苦, 呕恶, 小便微黄, 苔薄白, 脉弦滑。⑶ 气滞血瘀型主症为: 右胁刺痛, 胸闷不舒,  面色晦暗,  口苦,  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弦涩。⑷ 气郁阴虚型主症为: 右上腹疼痛不适, 纳差, 口干, 大便少而干结, 舌红苔少, 脉弦细。        总体上,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在临床常见证型以实证为多,病程较长者常多见虚实夹杂证,  各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兼夹,如气滞证可兼湿热、血瘀, 热邪炽盛可伤阴,阴虚又易致火旺,肝胆气胜可乘犯脾胃,而脾胃虚弱、运化不及又能导致土壅侮木,临证当详辨各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在治疗时能掌握好标本主次。 本文引自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年6月8日; 18(16): 1694-1700

赵刚 2016-07-23阅读量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