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瘙痒 > 治疗

瘙痒治疗

瘙痒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肛门痒用了药,为什么还是时好...

病请描述:肛门瘙痒是肛门周围皮肤出现瘙痒或刺激的常见症状。它有许多可能的原因引起,包括(但不仅限于)痔疮、肛瘘和某些皮肤状况,如湿疹等,还有比较常见的原因是肛门的轻微漏液也会刺激肛周脆弱的皮肤。不管是以上哪种原因引起的,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平时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有时可能决定着治疗效果的成败。 1. 饮食宜忌:在发病期间,建议避免摄入海鲜、辛辣食物,不要喝酒,否则会使瘙痒等症状加重。 2. 个人卫生:要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洗屁屁一至两次后,用干毛巾或柔软的卫生纸轻轻地拭干,但也不能过于注重清洁。有些患者说“我每天要洗好几次,为什么还是痒呢?”因为过于频繁的清洁,对于皮肤也是不利的。清洁时的水温越热,屁屁洗的越舒服,但洗完后肛周皮肤更痒,因为水温太高,刺激了本来就敏感的皮肤,如果把热水换成凉一些的水,皮肤相对会更顺滑些。有些患者说“我很爱干净,每次大完便都会用湿纸巾擦干净,为什么还是痒?”不建议用含有化学物质的湿纸巾擦拭屁屁,可能会越擦越糟,也不要用带有浓烈香味的香皂、沐浴露或含任何防腐剂的东西去擦洗换处。 3. 如果肛门有渗液或少许粪便(无此症状者请忽略本条),手指顶着一小撮干棉絮进肛门,进行轻柔的清洁,并确定没有残留。如果你擦拭后继续渗液或粪便,肛门里放一小撮棉花可以阻止大便出来刺激肛周皮肤。 4. 用软毛巾或纸巾拭干局部,避免摩擦。如果皮肤红肿疼痛,可以用低温档的电吹风吹干,这是最舒服的方法来干燥局部皮肤。 5. 尽量避免抓挠,即使在很痒的时候抓挠会很过瘾。如果痒的难以忍受,用手指在衣服外面轻捏瘙痒处。如果担心睡着了手会去抓挠的话,可以带棉手套睡觉。 6. 穿宽松的棉质内裤,并每天更换。避免穿人造面料内裤,尽量不穿紧身裤或牛仔裤,也应避免长时间坐在塑料椅子上,因为那样会导致不透气、出汗。 7. 内裤的清洗,应使用非生物洗涤剂,并确保漂洗干净。

李盈 2025-07-02阅读量65

霉菌性阴道炎全解析:从困扰到...

病请描述:一、什么是霉菌性阴道炎?先认清“真凶”霉菌性阴道炎,医学上称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80%~90%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它就像阴道里的“霸道真菌”,平时和阴道菌群和平共处,但当身体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衡时,就会大量繁殖,引发炎症。二、典型症状:这3个信号一出现,别硬扛!1.剧烈瘙痒:外阴、阴道口痒到坐立难安,夜间更明显,甚至抓挠后出现红肿破溃;2.豆腐渣样白带:白带呈白色、稠厚、凝乳状或豆腐渣样,无明显臭味(和细菌性阴道炎不同);3.灼痛与不适:排尿或同房时阴道有烧灼感,部分人伴有尿频、尿痛。三、为什么总是反复发作?这4个坑你可能踩过!很多人治了大半年没好转,关键在于“只治标不治本”。反复发作(1年≥4次)的常见原因:1.治疗不彻底,症状一好就停药:真菌没完全清除,残留的菌丝在停药后“卷土重来”;2.诱因未去除:长期用抗生素(破坏阴道菌群)、糖尿病血糖控制差、怀孕(激素变化)、穿紧身裤/久坐(局部潮湿);3.过度清洁:用洗剂冲洗阴道,破坏天然酸碱平衡(正常阴道pH值3.8~4.4);4.性伴侣未同步治疗(少数情况):男方包皮过长或感染后无症状,同房可能交叉感染(但约70%患者无需男方治疗,除非他出现龟头瘙痒、红点)。四、科学治疗:必须分“三步走”,强化+巩固是关键!✨第一步:急性发作期,快速控制症状•用药选择:克霉唑栓剂(如凯妮汀)、制霉菌素阴道栓、咪康唑软膏等,按医嘱用1~3天,快速缓解瘙痒。•注意:孕妇可用克霉唑(孕期B类安全用药),但口服药(如氟康唑)需谨慎!✨第二步:强化治疗,深入“剿杀”真菌•目的:急性期后,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彻底清除阴道内残留的真菌菌丝。•方案举例:◦克霉唑栓剂(500mg),第1、4、7天各用1次;◦或口服氟康唑(150mg),第1、4、7天各服1次(非孕期、肝肾功能正常者适用)。✨第三步:巩固治疗,长达6个月“防复发”•为什么必须巩固?:约40%~50%的患者若不巩固,半年内会复发!•方案举例:◦每周用1次克霉唑栓剂(500mg),持续6个月;◦或每月口服氟康唑150mg,持续6个月(需医生评估后使用)。五、生活中这样做,远离复发!1.穿对衣物:棉质、宽松内裤,每天更换,洗后暴晒(真菌怕高温);2.别乱洗阴道:用清水清洗外阴即可,阴道有自净能力,冲洗会破坏菌群;3.控制诱因:糖尿病患者定期查血糖,抗生素别乱吃(遵医嘱),肥胖者适当减重;4.同房注意:发作期避免性生活,男方若有症状需同步看男科;5.提高免疫力:规律作息、少熬夜、均衡饮食,避免长期焦虑。六、常见误区提醒:这些做法千万别信!❌“用妇炎洁/高锰酸钾冲洗能杀菌”:反而破坏阴道环境,加重炎症;❌“症状消失就是好了,不用复查”:需停药3~7天后复查白带,确认真菌转阴;❌“长期用护垫保持干燥”:护垫不透气,反而助长真菌繁殖。最后想说:霉菌性阴道炎虽然顽固,但只要规范治疗+去除诱因,90%以上的反复发作都能控制。别因为害羞或嫌麻烦拖延,及时找妇科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摆脱“反复痒”的困扰!

李春妍 2025-06-25阅读量111

女孩乳房附近长色素痣,会影响...

病请描述:        一、什么是色素痣?        色素痣(又称痣细胞痣)是由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聚集形成的良性皮肤肿瘤。根据痣细胞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交界痣、复合痣和皮内痣。多数色素痣是先天形成,也可能在青春期或孕期因激素变化而新发或增大。         二、乳房附近的色素痣是否特殊?        乳房周围的皮肤较薄且敏感,日常可能因内衣摩擦、激素波动(如青春期、孕期)而受到刺激。但色素痣的良恶性与其位置无直接关联,关键在于痣本身的变化特征。乳房附近的痣与其他部位的痣遵循同样的观察原则。         三、哪些情况需要警惕恶变?        通过国际通用的 “ABCDE法则” 自我观察:          A(Asymmetry)不对称:痣的形状不规则,左右不对称。          B(Border)边界模糊:边缘不清晰,呈锯齿状或模糊。          C(Color)颜色不均:痣内出现深浅不一的黑色、棕色、红色或蓝色。          D(Diameter)直径过大:超过6毫米(约铅笔橡皮擦大小)。          E(Evolution)动态变化:短期内增大、隆起、瘙痒、破溃或出血。          注意:乳房附近的痣若频繁受摩擦(如内衣钢圈压迫),虽不直接导致恶变,但可能刺激痣细胞,建议密切观察变化。         四、乳房附近色素痣的日常护理建议        1. 减少摩擦刺激:选择透气、无钢圈的内衣,避免过紧衣物反复摩擦痣体。          2. 严格防晒:紫外线可能增加痣的恶变风险,外出时涂抹防晒霜或遮挡保护。          3. 避免自行处理:切勿用激光、药水点痣,不当操作可能诱发恶变。           五、何时需要就医?        1.符合ABCDE中的任意一条特征。          2.痣周围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感染迹象。          3.因美观或心理压力希望去除。          医生可能通过皮肤镜检查初步判断,必要时建议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六、常见误区解答        误区1:“乳房附近的痣必须切除。”          真相:绝大多数色素痣是良性的,无需治疗。仅当有恶变倾向或影响生活时建议切除。          误区2:“激光点痣更方便安全。”          真相:激光可能无法彻底清除深层痣细胞,且刺激残留细胞,手术切除更安全彻底。           七、总结        乳房附近的色素痣本身不威胁健康,但需定期观察变化,遵循ABCDE法则自查。日常减少摩擦刺激,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可有效预防风险。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无需过度焦虑!

邓娟 2025-05-31阅读量434

皮肤瘙痒竟比肿瘤更让患者崩溃...

病请描述:皮肤瘙痒竟比肿瘤更让患者崩溃? AI分析61万条留言,揭开癌症护理最扎心真相——原来医疗的温度藏在医生忽略的细节里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热爱科普。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项特别有意思的研究——“当AI读懂患者的心里话”。这项研究登上了顶级医学期刊《JAMA Oncology》,用人工智能(AI)分析了61万条癌症患者的咨询消息,发现了许多我们医生都可能忽略的“隐藏需求”。 一、为什么患者的问题总让医生“意想不到”? 传统医学研究大多关注“肿瘤本身”,比如怎么用药、手术效果如何。但癌症患者真正的困扰可能藏在细节里:化疗后皮肤痒得睡不着、口腔溃疡疼到吃不下饭、担心术后疤痕影响外貌……这些看似“非肿瘤问题”却极大影响生活质量。 研究的妙招: 数据来源:10年间61万条患者咨询消息(乳腺癌和皮肤癌)。 技术核心:用AI分析文字中的“潜台词”,比如“皮肤痒”“牙痛”等高频词。 结果:患者最关心的不是肿瘤进展,而是这些“生活小事”: 乳腺癌患者TOP问题:皮疹瘙痒、膀胱炎、牙科治疗需求、基因检测、肝健康。 皮肤癌患者TOP问题:耳部术后美容、痣的恶变风险、药物副作用、伤口护理。 举个例子:一位乳腺癌患者反复咨询“化疗后牙疼怎么办”,AI发现这类问题占比很高,但过去研究很少涉及。这说明,医学不仅要治病,更要关注“人”的整体需求。 二、AI如何变身“科研小助手”? 这项研究不仅分析了问题,还用AI生成了15个创新研究主题,比如: 乳腺癌:跨学科口腔健康管理、肝保护药物疗效评估。 皮肤癌:术后伤口护理数字工具、患者用药教育方案。 专家打分:6位临床专家评估后发现,约1/3的主题既重要又有新意。比如“术后伤口护理工具开发”评分超高——患者需要的不只是医生的叮嘱,更是一个能实时指导护理的智能工具。 AI的独特优势: 从“错别字”找线索:比如患者把药名“Efudex”拼错,AI却能识别并关联到用药咨询需求。 动态追踪需求:疫情后远程护理咨询激增210%,AI能实时捕捉这些变化。 三、这项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患者是“最佳选题库”:67%的AI生成课题具有新颖性,说明患者的真实反馈能打破医生的思维定式。 医疗的温度在细节里:一句“耳环还能戴吗”背后,是患者对术后外貌的焦虑。 科技让关怀更精准:未来,AI可能成为医生的“第二双眼”,帮我们发现那些“说不出口”的需求。 局限性:目前只分析了乳腺癌和皮肤癌,且专家来自同一机构。但正如研究者所说:“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四、费健主任的推荐理由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倾听患者”的重要性。这项研究给了我三点启发: 从“治病”到“治人”:甲状腺患者也常问我:“手术后声音会哑吗?疤痕明显吗?”——这些同样是“隐藏需求”。 AI是医生的伙伴:它不取代医生,而是帮我们更高效地发现问题。比如未来能否用AI分析甲状腺患者的咨询,优化随访方案? 每个人都该成为“健康主角”:如果你或家人有健康困扰,不妨详细记录症状和感受,这些细节可能就是医学进步的关键! 五、写在最后 医学不仅是冰冷的仪器和药物,更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共情。这项研究让我看到,AI技术正在让医疗变得更“有温度”。无论是癌症还是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每一个微小诉求都值得被重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健康无小事,细节见真章。” 愿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能为每个人带来更贴心的医疗体验。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做健康生活的明白人! (本文内容基于《JAMA Oncology》2025年4月研究,原文标题:Patient-Centered Research Throug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Identify Priorities in Cancer Care)  

费健 2025-05-27阅读量340

瘙痒治疗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10
问诊量:5263
脱发、痤疮、白癜风、敏感肌肤等美容性皮肤病;色素痣、皮肤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以及湿疹、疱疹、荨麻疹、银屑病、性病等各种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炎湿疹、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结节性痒疹、复发性口腔溃疡、毛囊炎汗腺炎、银屑病、痤疮、玫瑰痤疮、黄褐斑、白癜风、皮肤血管炎、脱发、病毒疣、浅部真菌病、丹毒、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痛风性关节炎、生殖器疱疹等皮肤科疾病,以及痤疮及尖锐湿疣的光动力治疗。
评分:10
问诊量:8828
皮肤病与性病的诊断、治疗和医学咨询;性病和艾滋病医学健康咨询。对各种皮肤病(包括寻常型痤疮、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脱发、银屑病、扁平苔藓、白癜风、汗腺炎、角化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皮肤癣菌感染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深厚扎实的功底;尤其擅长感染性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包括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梅毒、淋病、沙眼衣原体感染、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皮肤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等)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并对病毒性皮肤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和生殖器溃疡性疾病(梅毒、生殖器疱疹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独到的诊疗和研究经验。
评分:10
问诊量:16795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及治疗,肝病及肠道,胰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瘙痒治疗相关医院 更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5.0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3.3万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33.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