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肾虚与前列腺炎作为两种常见的男性健康问题,由于其症状的某些相似性,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然而,实际上这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肾虚和前列腺炎之间的共通点和区别。 肾虚 定义及病因: 肾虚是中医的概念,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同时肾也主宰水液代谢,与骨、髓、脑、发等组织器官密切相关。肾虚,即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其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弱、久病伤肾、房劳过度、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这些因素可单独或共同作用,使肾脏精气耗损,功能下降。 症状: 肾虚的临床表现多样,且根据肾阴、肾阳的不同亏损情况,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肾阳虚者,常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阳痿早泄、夜尿频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晦暗、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肾阴虚者,则多见头晕耳鸣、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遗精早泄、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此外,肾虚还可能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如脾虚导致的消化不良、心肺功能下降引起的气短乏力等。 治疗方法: 肾虚的治疗遵循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肾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方剂加减治疗;肾阴虚者,则需滋养肾阴,常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同时,结合针灸、推拿、食疗、情志调节等综合疗法,以增强疗效。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也是治疗肾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前列腺炎 定义及病因: 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组织发生的炎症性病变,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前列腺作为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位于膀胱下方,包围着尿道。其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细菌感染、非细菌性炎症、自身免疫反应、尿液反流、神经内分泌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如久坐、憋尿、辛辣饮食、性生活不规律)等。细菌性前列腺炎多由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则可能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症状: 前列腺炎的症状多样,轻重不一,主要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滴沥、尿不尽感等排尿异常症状;会阴部、下腹部、腰骶部疼痛或不适;性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早泄;以及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肌肉酸痛等(多见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精神神经症状,如焦虑、抑郁、失眠等。 治疗方法: 治疗前列腺炎的原则在于消除炎症、缓解症状、防止复发。对于细菌性前列腺炎,抗生素治疗是首选方案,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并坚持足疗程使用。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则更为复杂,可能涉及中药调理(如李小平利尿消炎丸、前列舒通胶囊等)、物理疗法(如微波、超短波等)、α受体阻滞剂、抗炎镇痛药以及心理行为干预等多种手段。此外,改善生活习惯如避免久坐不动、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也有助于减轻病情。 肾虚和前列腺炎之间共通点 尽管肾虚与前列腺炎分别归属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体系之中,但在实际临床实践中两者仍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例如,二者均可导致男排尿异常、性性功能障碍、疼痛不适、影响精神心理等问题;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疲劳、饮酒无度等往往是诱发上述病症的共同诱因。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前列腺炎的病机主要包括肾虚、湿热、血瘀、肝郁等,其中肾虚是导致前列腺炎的内在基础。 肾虚和前列腺炎之间的区别 尽管肾虚和前列腺炎存在共通点,但肾虚与前列腺炎在定义、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概念:肾虚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强调肾脏精气亏损;而前列腺炎是西医诊断,特指前列腺组织的炎症性病变,病因复杂多样。 症状差异:肾虚的症状更为广泛,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如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前列腺炎则主要集中在泌尿系统,以排尿异常、疼痛、性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 治疗方法:肾虚的治疗以中医为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药物、针灸、食疗、情志调节等综合手段恢复肾脏功能;前列腺炎的治疗则依据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采用抗生素、中药、物理治疗、前列腺按摩、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 综上所述,肾虚和前列腺炎虽然有一些共同的症状,但它们在病因和治疗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两种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并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两种疾病。
武汉李小平中医 2024-10-28阅读量2560
病请描述: 中医很早就对股骨头坏死有所记录,可归属中医“骨痹、骨痿、骨蚀”范畴。早期以气血不畅、气滞血瘀为主,被称之为“骨痹”;中期则以髓减骨枯,筋骨痿软为主,被称之为“骨痿”;晚期因出现塌陷、缺损,被称之为“骨蚀”。本病病机以虚为本,以实为标,以虚实夹杂为特征。以虚为本,表现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以实为标,表现为风寒湿邪凝聚经脉,气血不行,瘀阻脉络,血运不通;劳伤筋损或创伤致瘀,血供不足;痰湿郁久化热,耗伤气血,气血瘀阻,运行不畅。因此,“虚”和“瘀”皆可致筋骨失养,久则髓减骨枯,而发为本病。 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以补益肝肾、活血行气止痛为主,草药篇(一)和(二)当中已介绍了丹参、川芎、骨碎补、黄芪、鸡血藤等多味补肾活血的中药,下面继续为大家介绍几味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常用中草药。 杜仲性温,味甘、微辛,归肝经和肾经。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等病症。杜仲可以煎汤内服,也可以入丸、散服用,同时也可以泡酒服用。杜仲加补骨脂,益肾强腰,补肾阳。杜仲加芡实,温补肾阳,温补肝肾,固涩止遗。杜仲加牛膝,补益肾气,益气通脉。杜仲加鹿茸,壮阳,益精强骨。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杜仲叶分离部分可以促进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代谢作用,同时促进碱性磷酸酶分泌,杜仲亦能诵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进而起到对骨的保护作用。 牛膝味苦肝酸性平,入肝肾经,《本经》称其“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曲神,逐血气。”牛膝可引血下行,病痛位于下半身,牛膝可牵引全方药物之药性下行。股骨头坏死是因为气滞血瘀,血供不足,牛膝能够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本草正义》中有言:“疏通经络,流利骨节,其效颇著。”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牛膝的醇提物可以增加骨小梁密度、面积、总体积及密质骨面积,减小骨髓腔面积,阻止维甲酸所造成的大鼠骨矿质的丢失。 续断苦、辛、微温的性味,归肝经跟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的作用,用于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崩漏,以及先兆流产的病症。对跌扑损伤有治疗作用,能够续骨、治折伤,对骨愈合有促进作用。续断一般是酒续断,酒制过的续断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盐续断是用盐制过的续断,多用于腰膝酸软,盐入肾。酒有通透性,有活血化瘀更强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续断可逆转大鼠去卵巢引起的骨丢失。95%乙醇和50%乙醇两种萃取物均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且前者的促增殖效应强于后者。从而达到促进成骨作用治疗股骨头坏死。 木豆叶性味平淡、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其作用有清热解毒、补中益气、活血化瘀、消肿宣痹、止痛,补肾健骨、去腐生肌、预防骨质疏松。用于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改善髋部活动受限,疼痛,跛行,肌肉萎缩,腰膝酸软,乏力倦怠,舌质偏红或有瘀斑,脉弦等症状。木豆叶左黄酮含量轻,对骨髓间质补充干细胞的促进软骨化作用,修复坏死股骨头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可改善股骨头内的血液供应、血液循环、营养供给,促进股骨头内的坏死组织和血管修复再生,缓解关节疼痛,促进死骨吸收,加速新骨形成,从根本上治疗股骨头坏死。 浙江省中医院保髋团队,专门为您的股骨头保驾护航!
储小兵 2024-07-16阅读量2057
病请描述: 淋病是真菌引发的性病之一,排在我国性病发病率第二位,传染性强,多发于性生活活跃的青年男女,并且治疗起来比较麻烦,那么苏州哪家医院治疗淋病比较好呢,淋病要怎么治疗呢,不要慌,下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对淋病是怎样治疗的吧。 1、湿热下注型 表现:患者常见尿道口发红发痒,有少量稀薄、脓性分泌物,排尿不适或尿道灼热、尿频、尿急、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2、热毒内结型 表现:患者常见尿道口红肿,有灼热感,有少量黄色脓性分泌物,排尿不适或尿频、尿急、尿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通淋。 3、湿热血瘀型 表现:患者常见尿道口有少量黏性分泌物,排尿不畅,尿线变细,尿流分叉。排尿尿道口疼痛,向阴茎头、腰骶部、睾丸、会阴等处放射,排尿不畅,尿线变细,尿流分叉,舌质暗红,苔薄略黄,脉弦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清热利湿。 4、肝肾阴虚型 表现:患者常见清晨尿道口有少量黏性分泌物,排出迟缓、无力,小便短赤,滴沥不尽,尿道隐痛,有灼热感,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兼消余邪。 自我介绍: 苏州哪里治疗淋病比较好?本人沈利华,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任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名医便民工作室专家,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分会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曾跟随临床大家“现国医大师”上海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刘嘉湘、上海著名肿瘤专家徐振晔教授学习诊治肿瘤经验,深受启蒙。钻研中药抗瘤40多年,在《中医杂志》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专病论文数十篇。曾任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分会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曾获全国中青年医生科研成果奖和上海市十佳抗癌明星等荣誉称号。 坐诊时间: 每周日全天在苏州国医堂相城店坐诊。
沈利华 2024-02-29阅读量1046
病请描述:综合以上资料,目前国内关于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报道,认为病属热证、实证者较多,主要采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等法治疗而对于属虚证者则论述少而简略。近年有学者注意到清法、下法等传统治法亦有乏效,难以满足不同证型病人的需要。且久用攻伐之品,耗伤正气,病尤难愈。这提示我们要提高慢性胆囊炎的疗效,就不能局限于“肝胆气郁”、“湿热致病”之说,应根据临床实际而有所创新。我们根据历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结合国内中医药界对本病的治疗报道,以及导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其病情的发展过程为在病的早、中期,病机多为湿热内蕴、肝胆气郁,治宜清利湿热、疏理肝气。如病情反复发作,湿热与胆汁相搏结,可有胆石形成病至后期,随着邪正的消长盛衰,呈现虚实错杂的病机变化。一方面,病邪久留不去,时消时长另一方面,病邪久留,势必损伤正气,导致阴阳气血的偏衰或不足。其中阴偏虚者可表现为肝阴不足证气偏衰者可表现为脾气虚证或二者并见,表现为肝脾两虚、气阴不足证少部分病人也可能兼有阳虚还可产生“湿热”、“砂石”、“癖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既是脏腑功能紊乱的结果,又可进一步加重脏腑的损伤而致虚损,形成正虚邪实、正虚邪恋等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由于有关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研究报道较少,其发病机制和治疗规律尚未得到系统的总结,我们尝试将这一证型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治以滋阴柔肝之法,将张仲景芍药甘草汤、麦门冬汤与《柳州医话》一贯煎结合起来,稍加变化,组成滋阴柔肝汤白芍药、炙甘草、麦门冬、北沙参、生地黄、制首乌、构祀子、全当归、川柬子,并随证加减治疗。结果表明滋阴柔肝法能较好地改善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临床症状,并能获得较长的临床缓解期,是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有效途径。下面,拟从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治法、方药组成规律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2.2临证诊治实例与实践感悟 在临床实际中,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患者由于个体的差异,病程长短的不同,其肝阴不足的轻重程度不尽相同。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病科从事本课题研究的两年当中,观察了2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其中证属肝胆湿热者106例,属肝胆气郁者50例,属肝阴不足者44例。而在这44例肝阴不足证患者中,单纯阴虚者21例,阴虚兼气虚者11例,阴虚兼湿热者12例。提示肝阴不足证在慢性胆囊炎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本病发展至中、后期尤其是病程较长的女性、老年患者所表现的重要证型之一。针对肝阴不足的病机,治以滋阴柔肝之法,能较好地消除临床不适症状,获得较长的临床缓解期。 女性患者中多见阴虚肝郁之证,与其肝阴肝血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关。如诊治黄女,36岁。右胁反复胀痛两年余,平素情志抑郁,迭进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之类,初时见效,久则无效。曾查肝胆超,示胆囊壁毛糙,胆汁透声差,囊内多发胆结石,有移动。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刻诊:右胁胀痛,有时向肩背放射,烦劳时痛增,善太息,口干,食纳不馨,腹胀,大便干,舌红少苔,脉左关弦细而涩,右脉细。证属阴虚肝郁,宜滋阴柔肝疏郁。患者屡进疏肝理气之品无效,盖疏理太过伤及阴血矣。脉弦细而涩,即为肝阴亏损之明征,故以养阴柔肝疏郁之品而取效。合欢皮、玫瑰花等,品虽疏郁而不伤阴血,但仍有耗气伤肝之嫌,用量宜轻,中病即止。 总之,滋阴柔肝法对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治疗效果是肯定的,能较好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肝阴不足型慢性胆囊炎的有效途径。 本文选自:石玮等,滋阴柔肝法治疗`使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2-04阅读量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