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口腔 > 口唇麻木 > 饮食

口唇麻木饮食

口唇麻木饮食相关内容 更多>

三叉神经痛早期症状该如何发现...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发病率为0.4%,主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   三叉神经痛早期症状   1、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刀割、火烧、针刺或电击样剧痛,发病时突然开始,疼痛常达到如此剧烈,以至于病人要停止谈话、停止饮食、停止行走,以双手掩住面部、严重者咬牙,用力揉搓面部,并且躲避开谈话的人。颜面发红、咀嚼肌和面肌痉挛,故称单面肌痛性肌痉挛现象或称痛性抽搐。疼痛可骤然消失,持续几秒或几分钟后立刻停止,停止后无任何不适症状。在二次发作期间完全无痛。   2、三叉神经对称分布在面部两侧,每侧有三支,主要管颜面、牙齿、角膜、鼻腔、口唇、大部分头皮和脑膜的感觉,所以三叉神经痛就发生在这些部位。常是面部一侧的一个或几个部位发病,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见。发病初期,可先集中某一支分布区,长时间不变,多在一侧的第2支或第3支或第2、3支两支内的区域。而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支。如第1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第2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第3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   3、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发作时,三叉神经痛患者受累的半侧面部可呈现痉挛性扭曲,发作终止后有时出现交感神经症侯,主要的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为患侧面部先发白,然后潮红,结膜充血,并伴有流泪、流涕、流涎等。发病后期,可能出现结合膜发炎,口腔炎等。有的病人在疼痛发作时,用手掌握住面颊并用力地搓揉,以期缓解疼痛。久而久之使患侧面部皮肤变粗糙、增厚、眉毛稀少甚至脱落。   4、三叉神经痛发病呈周期性,有的人几天一次,有的人几周、几月一次,病情严重的三叉神经痛可能一天数十次。有的患者每天的某个季节经常发病,做了这个季节就不再发作,然后来年这个时候又开始发作。   5、三叉神经痛发病常受到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影响,如果患者经常心情不佳、情绪激动容易动怒的话,发病次数会比较多,而且疼痛更加剧烈。   6、触发点(扳机点)50%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触发点”或“扳机点”。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鼻翼、颊部或齿龈等。凡是刺激和牵动此点便引起发作。从此点开始,立即放射到其他部位。面部刺激包括谈话、唱歌、进食、洗脸、剃须、刷牙及风吹等。   7、神经系统体征神经系统查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除有部分病人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之外,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少数病人,发病后期,多因采用过酒精封闭及射频治疗后,患侧疼痛区域内感觉减退,以致部分麻木。对于这种情况应作详细神经系统查体,以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在患者发病初期,疼痛发作次数较少,常在受凉感冒后出现,间歇期长达数月或几年。自行停止自愈的病例很少。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重,病程可几年或数十年不一。严重者发作日夜不分,每天可达几十次,甚至数百次,不能进食喝水,体质消瘦,患者终日处于疼痛难耐状态,表情沮丧痛苦,乃至失去生活信心而轻生。有些患者早期,呈季节性发作,疼痛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的一定时间,呈周期性发作,而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3个月不等,然后无任何原因的自然消失。直到下一年的同一季节开始发作。   术前影像学评估   所有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应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用于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对于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在实施微血管减压术前均建议接受头颅MRI检查。头颅MRI检查虽然可显示三叉神经根周围的血管及其与三叉神经后根之间的解剖关系,但这并不能确定责任血管。

王景 2024-11-15阅读量2017

三叉神经痛能治愈吗?要不要治...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神经问题,疼痛的发作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三叉神经痛早期的疼痛发作时间十分短暂,只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然后突然停止,早期的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也长,间歇期间没有任何不适(唯重症病人可于间歇期中仍有持续性轻微钝痛),经过一段时间又会突然发作。王景教授介绍: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可以被治愈的。   三叉神经痛有哪些早期症状?   1、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刀割、火烧、针刺或电击样剧痛,发病时突然开始,疼痛常达到如此剧烈,以至于病人要停止谈话、停止饮食、停止行走,以双手掩住面部、严重者咬牙,用力揉搓面部,并且躲避开谈话的人。颜面发红、咀嚼肌和面肌痉挛,故称单面肌痛性肌痉挛现象或称痛性抽搐。疼痛可骤然消失,持续几秒或几分钟后立刻停止,停止后无任何不适症状。在二次发作期间完全无痛。   2、三叉神经对称分布在面部两侧,每侧有三支,主要管颜面、牙齿、角膜、鼻腔、口唇、大部分头皮和脑膜的感觉,所以三叉神经痛就发生在这些部位。常是面部一侧的一个或几个部位发病,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见。发病初期,可先集中某一支分布区,长时间不变,多在一侧的第2支或第3支或第2、3支两支内的区域。而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支。如第1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第2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第3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   3、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发作时,三叉神经痛患者受累的半侧面部可呈现痉挛性扭曲,发作终止后有时出现交感神经症侯,主要的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为患侧面部先发白,然后潮红,结膜充血,并伴有流泪、流涕、流涎等。发病后期,可能出现结合膜发炎,口腔炎等。有的病人在疼痛发作时,用手掌握住面颊并用力地搓揉,以期缓解疼痛。久而久之使患侧面部皮肤变粗糙、增厚、眉毛稀少甚至脱落。   4、三叉神经痛发病呈周期性,有的人几天一次,有的人几周、几月一次,病情严重的三叉神经痛可能一天数十次。有的患者每天的某个季节经常发病,做了这个季节就不再发作,然后来年这个时候又开始发作。   5、三叉神经痛发病常受到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影响,如果患者经常心情不佳、情绪激动容易动怒的话,发病次数会比较多,而且疼痛更加剧烈。   6、触发点(扳机点)50%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触发点”或“扳机点”。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鼻翼、颊部或齿龈等。凡是刺激和牵动此点便引起发作。从此点开始,立即放射到其他部位。面部刺激包括谈话、唱歌、进食、洗脸、剃须、刷牙及风吹等。   7、神经系统体征神经系统查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除有部分病人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之外,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少数病人,发病后期,多因采用过酒精封闭及射频治疗后,患侧疼痛区域内感觉减退,以致部分麻木。对于这种情况应作详细神经系统查体,以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在患者发病初期,疼痛发作次数较少,常在受凉感冒后出现,间歇期长达数月或几年。自行停止自愈的病例很少。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重,病程可几年或数十年不一。严重者发作日夜不分,每天可达几十次,甚至数百次,不能进食喝水,体质消瘦,患者终日处于疼痛难耐状态,表情沮丧痛苦,乃至失去生活信心而轻生。有些患者早期,呈季节性发作,疼痛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的一定时间,呈周期性发作,而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3个月不等,然后无任何原因的自然消失。直到下一年的同一季节开始发作。   药物治疗是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只能是缓解疼痛,无法起到根治的目的,王景教授介绍:三叉神经痛患者如果通过药物治疗效果无效,应尽早进行手术评估,目前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术后根治率98%以上,手术安全,保护患者神经系统的完整性,是目前神经外科首选治疗方法。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风险有多大   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现许多案例,有许多三叉神经痛患者长期大量服用卡马西平片缓解,也不愿意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这种情况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疾病越来越严重,三叉神经痛患者也越来越多。   三叉神经痛疾病,目前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常见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且现在调查发现这种疾病也不仅仅是中老年的“专利”。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这中发展导致我们感到恐慌。   所以三叉神经痛疾病抑制已经成为了迫不及待完成的工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患者会对外科手术治疗排斥?经过我们调查,许多人不希望承担手术治疗的风险,另外一方面不希望外科手术对自己的容貌产生伤害。是人都有爱美之心,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发病一般都是左侧面部,如果手术在面部进行。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亚于“毁容”,所以这种治疗方式才被大家所排斥。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适应人群   根据对所有进行过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其中90%以上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40岁到50岁之间进行此种外科手术治疗的人很少。   那么事实上这种外科治疗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   1、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确面对的心;   2、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在患者而后完成,通过在患者头部进行手术外切口。然后通过显微技术对患者的三叉神经和血管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彻底治疗效果;   3、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风险和做阑尾炎手术的风险差不多,所以有些人所担心的手术风险问题并不存在;   4、患者手术之后只要头发长起来,手术微创切口基本上都看不到了。

王景 2024-11-04阅读量2466

三叉神经痛早期症状该如何发现...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发病率为0.4%,主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景博士介绍,由于疼痛部位会辐射整个面部,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牙痛、三叉神经炎、中间神经痛、蝶腭神经痛、偏头痛、舌咽神经痛等。   引发疼痛的原因其实就是“扳机点”,是指三叉神经受侵犯的分布区域内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区域。患者吃饭、漱口、洗脸不小心触及这个敏感的区域,都可能诱发剧烈疼痛。因此,很多患者,打哈欠、张口咀嚼,或是稍稍触碰口腔内、面颊部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触动“机关”。   张嘴、咀嚼时会诱发疼痛,是由于运动冲动短路引起的;而触碰面部,特别是“扳机点”,激发的疼痛是触觉冲动短路引起的。这些从触觉纤维或运动纤维中“偷渡”来的冲动,毕竟和正常痛觉感受器传来的冲动有所不同,痛觉中枢对“越境”的冒牌刺激反应格外强烈,这可能正是三叉神经痛十分剧烈的原因之一。   扳机点多发生在上下唇部、胡须处、上下齿龈、鼻翼、鼻唇沟、颊部、眉毛等处。此区对触觉及运动即极为过敏,一触动即可激发剧烈的疼痛发作,且疼痛由此点开始,立即扩散到其他部位。病人惧怕诱发疼痛发作,故设法避免一切诱发因素。   三叉神经痛早期症状   1、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刀割、火烧、针刺或电击样剧痛,发病时突然开始,疼痛常达到如此剧烈,以至于病人要停止谈话、停止饮食、停止行走,以双手掩住面部、严重者咬牙,用力揉搓面部,并且躲避开谈话的人。颜面发红、咀嚼肌和面肌痉挛,故称单面肌痛性肌痉挛现象或称痛性抽搐。疼痛可骤然消失,持续几秒或几分钟后立刻停止,停止后无任何不适症状。在二次发作期间完全无痛。   2、三叉神经对称分布在面部两侧,每侧有三支,主要管颜面、牙齿、角膜、鼻腔、口唇、大部分头皮和脑膜的感觉,所以三叉神经痛就发生在这些部位。常是面部一侧的一个或几个部位发病,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见。发病初期,可先集中某一支分布区,长时间不变,多在一侧的第2支或第3支或第2、3支两支内的区域。而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支。如第1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第2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第3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   3、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发作时,三叉神经痛患者受累的半侧面部可呈现痉挛性扭曲,发作终止后有时出现交感神经症侯,主要的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为患侧面部先发白,然后潮红,结膜充血,并伴有流泪、流涕、流涎等。发病后期,可能出现结合膜发炎,口腔炎等。有的病人在疼痛发作时,用手掌握住面颊并用力地搓揉,以期缓解疼痛。久而久之使患侧面部皮肤变粗糙、增厚、眉毛稀少甚至脱落。   4、三叉神经痛发病呈周期性,有的人几天一次,有的人几周、几月一次,病情严重的三叉神经痛可能一天数十次。有的患者每天的某个季节经常发病,做了这个季节就不再发作,然后来年这个时候又开始发作。   5、三叉神经痛发病常受到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影响,如果患者经常心情不佳、情绪激动容易动怒的话,发病次数会比较多,而且疼痛更加剧烈。   6、触发点(扳机点)50%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触发点”或“扳机点”。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鼻翼、颊部或齿龈等。凡是刺激和牵动此点便引起发作。从此点开始,立即放射到其他部位。面部刺激包括谈话、唱歌、进食、洗脸、剃须、刷牙及风吹等。   7、神经系统体征神经系统查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除有部分病人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之外,均无阳性体征发现。少数病人,发病后期,多因采用过酒精封闭及射频治疗后,患侧疼痛区域内感觉减退,以致部分麻木。对于这种情况应作详细神经系统查体,以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在患者发病初期,疼痛发作次数较少,常在受凉感冒后出现,间歇期长达数月或几年。自行停止自愈的病例很少。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重,病程可几年或数十年不一。严重者发作日夜不分,每天可达几十次,甚至数百次,不能进食喝水,体质消瘦,患者终日处于疼痛难耐状态,表情沮丧痛苦,乃至失去生活信心而轻生。有些患者早期,呈季节性发作,疼痛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的一定时间,呈周期性发作,而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3个月不等,然后无任何原因的自然消失。直到下一年的同一季节开始发作。

王景 2024-10-10阅读量1560

“秋膘&rdqu...

病请描述:“贴秋膘”和“春捂秋冻”的说法由来已久,都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养生的方法。但是,“秋膘”怎么贴?“秋冻”怎么冻?您真的了解吗?“秋膘”怎么贴很多人觉得现代人是不需要“贴秋膘”的,但是正确掌握秋季的进补原则,合理“贴秋膘”,对健康而言,还是有积极作用的。“贴秋膘”的历史在古代,冬季可供选择的新鲜食材较少,入秋后“贴秋膘”可预防冬季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同时,“贴秋膘”帮助身体积攒脂肪,能够应对冬季的严寒低温。因此,在古代,“贴秋膘”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时至今日,即使在冬季,人们也可以随时买到新鲜的食材。暖气、空调等取暖设施,也让我们不必再依靠脂肪来完成保暖。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秋季进行食补呢?那倒也不完全正确。现代人“贴秋膘”的理由低气温可刺激食欲气温降低以后,不少人的食欲会变得旺盛,这是因为,当人体感知到温度降低,会刺激寒冷感知神经元,进而影响促摄食神经元,以此影响人们增加热量摄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气候干燥引发各种不适入秋以后,气候会变得干燥,常常会让皮肤和黏膜因缺水而出现口唇干裂、鼻干咽痒等各种不适,同时,呼吸道疾病在入秋后的发病率也会有所升高。因此,正确秋补以润燥,对于预防疾病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易受病毒性胃肠炎侵扰入秋后,各类病毒性胃肠炎也较为常见,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呕吐、发热等。患者虽然要适当减轻胃肠道的消化负担,但依旧需要摄入一定的优质蛋白质来帮助机体恢复胃肠道功能。“秋膘”怎么贴才正确重视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针对秋季气温降低的特点,在饮食调整上应该侧重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不仅因为优质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模式,易于合成人体所必须的蛋白质,吸收利用率高。还因为,进食优质蛋白质后会促进体表散热,人体的抗寒能力会更佳。 事实上,优质蛋白质不仅存在于牛肉、羊肉、鸡肉和鱼肉中,鸡蛋、牛奶、酸奶以及豆腐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可以选用清淡的烹饪方式对这些食材进行加工:比如,将鸡腿肉经水煮、撕碎、加黄瓜丝、胡萝卜丝混合,加芝麻香油、生抽、醋、盐、糖拌匀即可;将鱼经腌制入味后,上锅蒸制成清蒸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重点推荐来了:砂锅是很适合在秋季食用的菜品。砂锅的汤汁清淡,可用的食材种类丰富,如豆腐、鸡鸭肉、莲子、百合、绿叶菜、菌菇等。微凉的时节,一份热腾腾的砂锅,配一碗杂粮米饭,不仅可以补充营养,同时也非常美味。重视补水润燥入秋气温下降,人体出汗量减少,喝水的欲望就没那么强烈了。但是,秋季气候干燥,如不能及时补水,不仅会出现皮肤干燥问题,还会因为黏膜干燥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为了更加有效地补水,应尽量确保每天喝够1600毫升水。如果喝不足这个水量,可以在三餐中多安排一些流食,比如牛奶、豆浆、蛋汤、杂粮粥等,也能起到较好的补水作用。也可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特别推荐具有润燥作用的蔬果,如梨、苹果、银耳、莲藕、荸荠等。“秋冻”怎么冻当前,正是需要“秋冻”的时节:天气渐凉,人们应该逐渐少量增添衣物,有意识地让身体接触一下微凉的环境,以强身健体。道理都懂,但是操作起来总是那么难,接下来带您一次了解清楚。“秋冻”有科学依据吗当然有。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为37℃左右,这个相对稳定的体温是依赖于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来实现的。但是,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能力也有一定限度,当外界环境过低时,人体的散热速度过快,而产热速度难以跟上,体温就会下降,出现毛孔收缩、牙齿碰撞、全身颤抖、等生理反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此时,人体的免疫能力也会降低,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引起各种疾病。而适当接受冷空气的刺激,可以使体温调节中枢作出反应,使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都会做出相应变化,以适应外界的寒冷环境。体温调节中枢得到锻炼后,其调节的灵敏度就会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即使寒流袭来,也不致生病。“秋冻”要有度“秋冻”要冻得越冷越好吗?当然不是。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自仲秋开始,气温逐渐下降,早晚凉爽却不至于寒冷,这段是“秋冻”的较佳时期。但等到十月中下旬,气温会迅速下降,早晚温差大,一般情况下,户外早晚气温降到10℃左右时,就应该及时结束“秋冻”了。哪些部位不能“秋冻”腹部肠胃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容易引发急性胃痉挛、胃肠炎等胃肠道疾病。建议在防止腹部受凉的基础上注意饮食:多喝热水,少吃冷食。足部足部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且,足部的皮下脂肪较少,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足部的保暖功能相对较差。然而,足部却布满了很多神经末梢感受器,其寒凉感受可以通过复杂的神经生理活动与体温调节中枢产生联系,反射性地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入秋后可适时穿稍厚、宽松、舒适、吸汗的鞋袜,每晚还可用热水泡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颈肩颈部有很多血管,颈部血管受凉,不利于脑部供血。除此之外,长时间受凉,容易引起颈部肌肉组织痉挛、疼痛,进而诱发或加重颈椎病。同理,肩部肌肉受凉也容易产生酸痛甚至痉挛,甚至可能会引起肩周炎,使人出现手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颈肩怕凉的人出门时可围上围巾。头部头部的皮肤薄、血管多、毛发也多,所以,头部是最不善于留住热量的部位。头部受凉会引发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甚至还会引发脑血管疾病。洗头后应立即吹干,头部出汗后也要避免冷风直吹。哪些人不宜“秋冻”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患者会有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状。而冷刺激一方面会导致交感神经过于兴奋,引起肾上腺素分泌较多,升高血糖;另一方面可引起血管收缩,使血流缓慢,进一步影响微循环,加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甚至导致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发生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使得心、脑负荷加重,极易诱发心房纤颤、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除此之外,慢性胃病患者、呼吸道疾病患者、关节炎患者等都要避免“秋冻”,避免导致旧疾复发或加重。参考资料:[1]吕沛宛,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贴秋膘”,家庭医学,2016-10[2]王亚南,“贴秋膘”不等于吃肉,健康报,2018-47[3]向云,春捂秋冻要谨慎 冻对才健康,中老年健康,2014-09[4]吴金莲,“秋冻”部位有讲究 盲目“秋冻”伤身体,家庭医学,2012-10[5]杨璞,糖友“秋冻”四不宜,凤凰资讯报,2015-42[5]于荷,心脏病人不宜“春捂秋冻”,家庭科学,2015-10

健康资讯 2021-09-28阅读量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