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甲状腺手术怎么选?腔镜、机器人还是传统开刀?费健主任帮你解答——瑞金医院专家30年经验总结,看完不再纠结!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传统手术、腔镜微创及消融治疗,全网粉丝超100万。 推荐理由: 结合国际前沿技术和中国患者需求,用最易懂的语言,帮你避开“选择困难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案! 一、传统手术:经典可靠,但疤痕是“硬伤” 作为甲状腺手术的“元老”,传统开放式手术已有百年历史。医生会在颈部切开4-6厘米的切口,直接操作。 优点: ✅ 视野开阔,适合各种病例,复杂病例(如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多)优势明显; ✅ 手术时间短(通常1小时左右); ✅ 费用较低,医保覆盖广。 缺点: ❌ 颈部会留疤(尤其疤痕体质者可能形成“蜈蚣疤”); ❌ 术后吞咽牵拉感、颈部麻木感更明显。 二、腔镜手术:无痕美颈,年轻人的“心头好” 腔镜技术1997年诞生于意大利,像“微缩版隧道工程”——医生在腋窝、口腔或乳晕打几个小孔,用摄像头和细长器械完成手术,脖子上一丝疤痕都不留! 三大亮点: 美容满分:切口藏在腋下、乳晕或口腔,穿比基尼都看不出; 恢复更快:术后1-2天就能下床,疼痛感轻; 并发症更少:高清镜头放大神经血管,喉返神经损伤率比传统手术低! 但要注意: 🔍 肿瘤不能太大(一般≤4cm); 🔍 不适合晚期甲状腺癌或严重甲亢患者。 划重点!腔镜手术分类: 经口腔:切口在嘴里,适合爱穿低领衣服的姑娘; 经腋窝:疤痕藏在胳肢窝,男生也适用; 经乳晕:切口沿乳晕边缘,恢复后几乎隐形。 三、机器人手术:黑科技登场,精准到“细胞级” 达芬奇机器人2009年首次用于甲状腺手术,它就像医生的“三头六臂”:3D高清视野、防抖机械手,连缝血管都比人手稳! 为什么选它? 🤖 精准保护:自动识别神经和甲状旁腺,术后声音嘶哑、缺钙风险大幅降低; 🤖 复杂病例也能做:侧颈区淋巴结清扫、胸骨后肿瘤都不在话下; 🤖 医生更轻松:坐着操作,避免长时间弯腰疲劳。 不过…… 💰 费用较高(比传统手术贵3-5万); ⏳ 学习曲线长,选医院要认准经验丰富的团队! 适合人群: 追求极致微创、肿瘤位置特殊(如靠近喉返神经)、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 四、费健主任的“选择指南” 1️⃣ 看病情: 良性小结节、早期甲状腺癌 → 优先选腔镜或机器人; 晚期癌、大肿瘤 → 传统手术更稳妥。2️⃣ 看需求: 疤痕敏感、职业特殊(教师、主播)→ 腔镜/机器人; 预算有限、追求高效 → 传统手术。3️⃣ 看医院: 机器人手术选年案例>200例的团队; 腔镜手术警惕“充二氧化碳”风险,优选“免气腹”技术。 一句话总结:治病是根本,美观是加分项,选择要慎重! 找医生面诊时,带上超声报告和颈部CT,量身定制方案才是王道。 五、这些谣言别信! ❗ “腔镜手术切不干净?” → 早期癌完全能达到和传统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 ❗ “机器人是机器自动做手术?” → 全程由医生操控,机器只是“高级工具”! ❗ “微创手术更易复发?” → 复发率只和肿瘤性质有关,与手术方式无关。 最后叮嘱:甲状腺手术早已进入“精准美容时代”,无论是选传统、腔镜还是机器人,核心都是“量体裁衣”。作为患者,不必为选择焦虑,更不要因害怕疤痕耽误治疗——健康才是最美的底色! (本文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指南及多中心研究数据,结合费健医生甲状腺手术数据库分析,由费健主任团队审核发布) 有甲状腺问题?欢迎留言或私信咨询! 费健主任每周在线答疑,教你科学“护甲”!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68
病请描述:甲状腺健康:桥本甲状腺炎的“最坏结果”与科学应对作者: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文章来源:整合自《甲状腺书院》、《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权威科普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从医30余年,主攻甲状腺疾病的外科手术和微创消融治疗。在线上科普中,我发现很多朋友对“桥本甲状腺炎”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名字,陌生的是它到底有多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桥本甲状腺炎的“最坏结果”,以及如何科学应对。 桥本甲状腺炎:自身免疫系统的“友军误伤”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免疫系统“认错人”,把甲状腺当成敌人持续攻击。这种慢性炎症可能导致以下严重后果: 1.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隐匿的“减速带” 症状预警:疲劳、怕冷、体重增加、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常被误认为是“亚健康”)。 最坏情况:严重甲减可能引发粘液性水肿昏迷(低体温、呼吸减慢、昏迷甚至休克),尤其高发于老年人和长期未治疗的患者。 案例警示:日本女星石田良子因甲减并发症去世,提醒我们:甲减不是“小毛病”,需终身管理。 2. 甲状腺肿大:颈部的“隐形负担” 肿大的甲状腺可能压迫气管和食道,导致吞咽困难、呼吸不畅,甚至影响外观。 3. 甲状腺癌风险:需警惕但不必恐慌 风险增加:桥本患者患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的风险较常人高3~4.5倍,但多数预后良好。 关键机制:慢性炎症可能激活PI3K/AKT/mTOR等致癌信号通路,或导致BRAF基因突变。 积极信号:研究发现,桥本合并甲状腺癌的患者,肿瘤侵袭性更低,复发率更小。 4. 罕见并发症:甲状腺淋巴瘤 概率极低,但属于潜在风险,需定期随访。 肠道健康:桥本患者的“第二战场” 你知道吗?70%的免疫细胞住在肠道!桥本患者常伴随肠道菌群失衡和“肠漏”(肠道屏障受损)。 饮食建议:忌口“发物”?因人而异! 麸质敏感:小麦、大麦中的麸质蛋白可能诱发免疫交叉反应,加重甲状腺损伤。建议尝试无麸质饮食(如燕麦、糙米替代)。 肠道修复:补充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多吃膳食纤维(如蔬菜、全谷物),减少加工食品。 忌口清单(根据个体反应调整): 🚫 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过量可能加重炎症。 🚫 辛辣刺激食物——可能诱发肠道不适。 ✅ 推荐食物:富含硒的巴西坚果、抗氧化剂丰富的蓝莓。 压力管理:别让情绪“压垮”甲状腺 长期压力是桥本的“隐形推手”。90%的患者在确诊前经历过重大压力事件。 减压小技巧 🧘♀️ 正念冥想:每天10分钟,缓解焦虑。 🏃♀️ 规律运动:瑜伽、快走等低强度运动最佳。 😴 充足睡眠:熬夜会打乱内分泌,加速免疫失衡。 早期干预:抓住治疗的“黄金窗口” 桥本甲状腺炎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 关键检查清单 🔍 甲状腺功能:TSH、FT3、FT4。 🧪 抗体检测:TPOAb(过氧化物酶抗体)、Tg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 超声检查:定期监测甲状腺结构和结节变化。 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定期随访,调整生活方式。 甲减患者: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如优甲乐),定期复查调整剂量。 合并癌症:手术或微创消融(创伤小、恢复快)。 费医生总结 桥本甲状腺炎像一场“慢性战役”,胜负关键在于早发现、科学管理和心态调整。记住:1️⃣ 定期体检,别等症状严重才就医。2️⃣ 饮食和肠道健康是“治本”关键。3️⃣ 学会与压力和解,甲状腺才会更“轻松”。 我是费健医生,希望这篇科普能像朋友间的谈心,为你拨开迷雾。健康路上,我们并肩同行! 推荐阅读:《甲状腺健康我做主》(协和出版社)——从饮食到心理,全面守护甲状腺。线上咨询:关注我的科普账号,获取更多个性化建议(全网粉丝超100万,解答咨询超10万例)。 健康小贴士:转发这篇文章给关心的人,一起远离“甲状腺危机”!🍀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111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悄悄盯上中国人?瑞金医院专家费健主任带你看清真相!——解读《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医30年的外科医生,我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超10万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甲状腺癌。它被称为“最温柔的癌症”,但近年却悄悄爬上了中国癌症发病率榜单。最近一篇权威研究揭示了它的“行动轨迹”,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带大家一探究竟! 一、甲状腺癌的“中国趋势图”:女性更易中招,但男性增速惊人! 这篇发表在《中国肿瘤》的研究,分析了1990—2021年的数据,并预测到2030年趋势。几个关键发现让人深思: 📊 核心数据快报 发病率翻倍:1990年标化发病率1.25/10万 → 2021年2.47/10万,预计2030年达2.90/10万。 性别差异明显: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1.4倍(2021年数据),但男性增速是女性的2.7倍! 年龄“分水岭”:75岁以下女性高发,75岁以上男性反超。 全球对比:中国发病率略低于全球(2.47 vs. 2.91/10万),但增速不容小觑。 二、为什么甲状腺癌“偏爱”女性,却对男性“加速追击”? 作为临床医生,我常被问:“甲状腺癌是不是女性专利?”其实背后有深层原因: 🔍 女性高发的三大推手 激素影响:雌激素可能促进甲状腺细胞增殖,女性一生经历月经、怀孕等激素波动,风险更高。 健康意识强:女性更主动体检,超声检查普及让早期癌无所遁形(但也可能“过度诊断”)。 自身免疫疾病:桥本甲状腺炎等女性高发疾病,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 男性增速反超的隐藏危机 肥胖浪潮:近年男性肥胖率飙升,研究证实BMI每增加5,甲状腺癌风险升30%! 筛查不足:男性常忽视体检,发现时可能已是中晚期。 高龄风险:7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反超女性,可能与衰老、免疫下降有关。 三、甲状腺癌是“懒癌”?医生提醒:这些人群要警惕! 虽然90%的甲状腺癌是发展缓慢的乳头状癌,但仍有10%可能“变脸”。以下人群需格外注意: ⚠️ 高危名单 女性:尤其是20—50岁育龄期女性。 有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患甲状腺癌或相关遗传疾病。 肥胖人群:BMI≥28的男性风险显著增加。 长期辐射暴露者:如颈部多次接受X光检查。 中老年人:50岁以上女性、7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陡增。 四、防癌指南:3个动作让甲状腺“稳如泰山” 结合研究和临床经验,我总结了一套“护甲秘诀”: ✅ 必做清单 定期触诊:洗澡时摸摸颈部,若发现肿块及时就医。 超声筛查: 普通人群:每1—2年一次颈部超声。 高危人群:每6—12个月检查。 控体重、少吃碘:肥胖是独立危险因素,沿海地区注意合理补碘。 🚫 避坑提示 别盲目切除甲状腺结节!95%的结节是良性,过度治疗反而伤身。 慎用雌激素保健品,可能刺激甲状腺细胞。 五、费健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既欣慰于医疗技术进步让更多早期癌被发现,也担忧过度诊断带来的心理负担。想告诉大家:甲状腺癌不可怕,但必须科学应对!如果你有结节、家族史或体检异常,别焦虑,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我在线上科普和门诊中见过太多“自己吓自己”的案例,其实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手术或微创消融)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 推荐理由这篇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国甲状腺癌的性别差异趋势,数据权威、方法严谨。虽然依赖全球数据库有一定局限,但仍为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临床医生,我期待未来有更多细分研究(比如地区差异、病理分型),让诊疗更精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甲状腺是身体的“蝴蝶结”,守护它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定期检查、科学管理。我是费健医生,愿做你健康路上的同行者! (本文基于《中国肿瘤》2025年网络首发论文,结合临床经验撰写,数据仅供参考,诊疗请遵医嘱。)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80
病请描述:为什么甲状腺癌患者总担心复发?这3个真相你一定要知道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完成甲状腺手术及微创消融超万例,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在门诊和线上咨询中,我经常被问到:“甲状腺癌手术后还会复发吗?”“为什么我总忍不住担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很多患者“心里打鼓”的问题——癌症复发恐惧(FCR)。 真相一:担心复发很正常,你不是一个人 根据最新研究,15%-91%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存在复发恐惧。跨度这么大的数据,并不是说研究不准,而是因为: 不同人“担心程度”差异大:有人偶尔想到会紧张,有人则焦虑到失眠 检查前更容易焦虑:比如临近复查时,恐惧值会飙升 年轻患者更敏感:20-40岁患者比老年人更易焦虑,即使他们的预后更好 费医生划重点: 甲状腺癌整体生存率很高(分化型5年生存率超90%),但心理困扰却常被忽视。就像身体康复需要时间,心理调整也需要循序渐进。 真相二:这些因素会让你的“担心按钮”被触发 研究发现,复发恐惧和3个“隐形推手”密切相关: 对疾病“心里没底”(疾病不确定感) 不知道癌细胞会不会“卷土重来” 搞不懂复查指标的意义(比如TG、TSH) 需求没被“接住”(未满足需求) 想了解更多防复发知识,但找不到靠谱渠道 希望医生多解释治疗方案,但门诊时间太短 外界环境影响 听到病友复发的消息会特别紧张 家人过度关心反而增加心理负担 应对小贴士(直接抄作业!):✅ 复查前写“焦虑清单”:把担心的问题列出来,当面问医生✅ 加入正规病友群:选由医院组织的群体,避免被谣言误导✅ 每天设置“担心时间”:例如下午4点专门思考10分钟,其他时间转移注意力 真相三:这样做能帮你“踩住焦虑刹车” 1. 选择信任的医疗团队研究发现,对医生信任度高的患者,复发恐惧显著更低。建议: 固定复查医院,建立长期随访关系 提前准备问题清单,利用好每次面诊时间 2. 警惕“过度治疗”陷阱国际指南明确提示:低危甲状腺癌可缩小手术范围(如单侧切除)。但研究显示: 接受半切手术的患者比全切患者更容易焦虑 过度治疗反而可能加重心理负担 费医生特别提醒: 现在有微创消融等新选择,创伤小、不留疤,特别适合年轻女性。但一定要经专业评估,不是所有结节都适合! 3. 试试“心理疫苗” 正念呼吸法:每天花5分钟专注呼吸,把思绪拉回当下 感恩日记:记录3件当天值得开心的小事,比如“今天脖子不紧绷了” 身体扫描:睡前从头到脚放松肌肉,想象焦虑随呼气排出 推荐理由 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外科医生,我既见过患者因过度焦虑影响生活,也见证很多人通过科学管理重获从容。这篇文章的每一条建议: 源自全球顶级期刊的循证研究 经过上万例临床实践验证 符合中国患者的实际需求 记住:担心复发是正常的,但别让它绑架你的生活。就像我们不会因为怕下雨就永远不出门,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才是真正的康复。 (本文由费健医生团队原创,转载需授权。如有甲状腺问题,可关注【费健医生】获取更多科普)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71
病请描述:情绪“火山爆发”真的会伤甲状腺?瑞金医院专家说给你听 ——2·28川普·泽连·万斯事件的医学解读(全网第一份)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 **开篇:从国际新闻聊到你的身体** 最近网上热传“特朗普、万斯与泽连斯基激烈争吵”的消息(真实性待考证),网友们一边吃瓜一边调侃:“这吵得脸红脖子粗,甲状腺怕是要遭殃!” 哎,说到这儿我可坐不住了!作为每天和甲状腺“打交道”的外科医生,今天必须和大家唠唠——**情绪波动和甲状腺疾病到底啥关系?** --- **一、情绪上头时,甲状腺在经历什么?** 想象一下:你刚和老板吵完架,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这时候身体里正上演一场“激素大战”! 1. **压力激素狂飙**:大脑指挥肾上腺狂产**皮质醇**(俗称压力激素),它一多就会“欺负”甲状腺,干扰正常激素分泌。 2. **免疫系统乱套**:长期高压可能让免疫细胞“认错敌友”,把甲状腺当靶子攻击,引发**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或**甲亢**。 3. **血管疯狂蹦迪**:吵架时血压飙升、血管收缩,甲状腺这个“蝴蝶器官”也跟着受罪,长期如此可能诱发结节增大。 **划重点!** ✅ 单次吵架对健康人甲状腺影响有限,别自己吓自己 ❌ 但长期处于焦虑、抑郁、高压状态的人群要警惕! --- **二、甲状腺最怕的5种“情绪炸弹”** (掏出小本本记好!) 1. **持续性焦虑**:总担心工作出错、孩子成绩…甲状腺默默承受“慢性毒药” 2. **突然暴怒**:像新闻里那种“拍桌子吼叫”式争吵,可能诱发甲亢患者病情反复 3. **深夜emo**:熬夜刷手机+情绪低落=双重打击甲状腺 4. **过度隐忍**:“老好人”把火气憋心里,比直接发火更伤身! 5. **产后抑郁**:女性由于激素波动+情绪压力,产后甲状腺炎高发 --- **三、教你3招“护甲心法”** 别慌!本主任结合30年临床经验,送你实用锦囊: **① 吵架后的补救套餐** - 深呼吸10次(吸气4秒→屏气4秒→呼气6秒) - 喝杯温蜂蜜水润喉护甲状腺 - 睡前用40℃热水泡脚15分钟 **② 日常情绪管理清单** 🔸 设置“冷静暗号”:感觉要发火时,默念“世界如此美好~” 🔸 建立情绪日记:记录每周发火/焦虑次数,目标每月减少20% 🔸 试试“5分钟逃离法”:离开吵架现场,去接杯水或整理桌面 **③ 必须就医的信号** ⚠️ 持续出现这些症状,快来找我这样的专业医生: - 脖子变粗/摸到肿块 - 体重1个月波动超5斤(非刻意减肥) - 怕热多汗or畏寒乏力交替出现 - 眼睛突出、手抖、心慌 --- **四、给关注时政的朋友特别提醒** 看到国际政要吵架别光顾着吃瓜!想想自己: 🔹 上周和伴侣争论时是否控制住了情绪? 🔹 最近工作压力是否影响了睡眠质量? 🔹 体检报告上的甲状腺结节是否复查了? 记住:**国际局势我们或许无法左右,但自己的甲状腺健康必须牢牢掌握!** --- **费医生掏心窝的话** 这些年做了上万台甲状腺手术,发现一个规律: **越懂情绪管理的人,术后恢复越快**。 有位女患者让我印象深刻——她曾是“一点就炸”的职场女强人,查出甲状腺癌后开始练书法、学插花,现在术后5年复查指标比很多健康人还好! 所以呀,不管你是爱追时政热点的“吃瓜群众”,还是为家庭操劳的“全能妈妈”,记住这句话: **“护甲状腺的最高境界,不是吃药开刀,而是学会和情绪温柔相处。”** --- **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来自“既拿手术刀又玩微创针”的瑞金医院专家,融合: 🌟 最新社会热点 → 引发共鸣 🌟 临床真实案例 → 增强信服力 🌟 可实操的技巧 → 马上能用 **下期预告**:《2·28事件中,川普、泽连、万斯,谁的甲状腺最受伤?》 --- **作者简介**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擅长开放手术与微创消融的“双轨治疗”,创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甲状腺多学科会诊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甲状腺专病工作室”,主张“治病先治心”的全程管理理念。
费健 2025-04-16阅读量174
病请描述:碘与甲状腺的相爱相杀 ——搞清4件事,轻松拿捏补碘大计!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完成手术及微创消融过万台全网百万粉丝的健康"陪诊员" 先来个小测试,你中招了吗? ☑️ 海带紫菜不敢多吃怕碘过量☑️ 甲状腺结节患者自觉戒海鲜☑️ 买盐时在加碘与非碘之间纠结五分钟如果你点头了,这篇"碘"知识急救包请收好! Part 1:身体里住着一只碘敏感的小蝴蝶 我们的甲状腺就像脖颈上的小蝴蝶,每天扑棱着合成人体最重要的激素。但有个秘密你可能不知道——它还是敏感的"碘探测器"! ▶️碘失衡的蝴蝶效应(科学可不是危言耸听) 孕早期缺碘:宝宝的智商可能被偷走10-15分 成人长期缺碘:记忆力衰退堪比"金鱼三秒记忆" 过量补碘:可能唤醒沉睡的甲亢细胞军团 好消息来了!中国疾控最新研究跟踪20年发现,UIC(尿碘浓度)控制在100-299μg/L时,甲状腺既健康又能帮你稳住血糖血脂!(2023《Thyroid》实锤) Part2:5类人的补碘指南(对号入座版) 1️⃣ 普通成年人✔️ 火锅撸串不耽误,但记得筷子别抖太欢——每人每天5克碘盐刚刚好⚠️ 注意:外卖达人们要警惕"隐形碘杀手"(鸡精盐、海鲜酱油都可能暗藏碘盐) 2️⃣ 准妈妈&哺乳期女神✨重要提示:此时补碘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孕妇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碘=宝宝聪明BUFF加成□ 哺乳期每天需250μg碘(相当于1斤牛奶+1片紫菜) 3️⃣ 甲状腺结节患者最新研究发现:根据不同地区的缺碘情况,适当补碘反而能减少结节恶变风险!建议套餐(适合非缺碘地区):✔️ 忌口清单:仅限海带、紫菜、裙带菜三姐妹✔️ 红绿灯食谱:每周虾蟹贝类≤3次,每次掌心大小 4️⃣ 甲亢星人划重点:不是完全戒碘!□ 红牌:海藻类必须是禁区(看住寿司里的海苔)□ 黄牌:贝类海鲜每月最多尝鲜1次 5️⃣ 术后甲状腺群体🌤️ 术后保养三件套: 术后选手:每日碘摄入≤医生制定的"个人额度" 碘131治疗前:根据医生要求严格"碘限速" Part3:颠覆认知的两个真相 💡海边居民也要补碘?别被海鲜市场迷惑啦!研究发现:长三角居民吃海鱼频率仅2.5次/周,浸泡后的海带碘流失超75%,绝大多数人实际处于轻度缺碘状态。 💡加碘盐导致甲亢爆发?跟踪20年的中国数据显示:在规范补碘地区:◇ 临床甲亢患病率下降36%◇ 甲状腺肿发生率减少47% Part4:费主任的日常碘管家指南 [便当]→ 自带午餐少用加工调味料[超市采购]→ 三步选盐法:① 非高碘地区认准"加碘"标识② 配料表首要是"碘酸钾"③ 家庭常备小袋装防受潮 [体检后发现异常?]→ 先看尿碘检测(正常值100-199μg/L),别自己乱断食! ✨推荐理由本文整合国家疾控中心、中华医学会等权威机构最新研究,结合费健主任接诊10万+案例提炼出实操性建议。特别适合既要精准营养又懒得研究文献的理性派养生党。
费健 2025-04-16阅读量82
病请描述:71岁的周女士在体检中发现右肺结节已十年,近期复查,在外院CT检查考虑为早期肺癌(微浸润性腺癌,MIA)。面对这一晴天霹雳,周女士及时找到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五区王健主任,通过CT引导下穿刺活检联合冷冻消融术,以“双针夹击-消融-取样-消融”流程,实现了诊断与治疗一步到位。十年随访,结节变化敲响警钟 71岁的周女士10年前体检发现右肺结节,因无不适症状未定期随访。近两年偶有咳嗽,外院检查仅建议"定期观察"。今年6月复查发现,周女士的结节从0.8cm增大至1.5cm,PET-CT显示代谢轻度增高,高度怀疑早期肺癌!辗转多家医院后,周女士慕名找到我院肿瘤科五区王健主任进行治疗。微创介入:小创口治疗面对患者高龄、病灶位置特殊等挑战,王健主任仔细分析影像资料后提出创新方案:"CT引导下穿刺活检与冷冻消融同步完成,既明确诊断又医治病灶"。术中他通过双针夹持技术固定1.5cm磨玻璃结节,在首轮冷冻消融后完成病理取样,以两轮冷冻形成完整冰球覆盖病灶。术后病理确诊为肺原位腺癌,印证了王主任术前"恶性倾向"的判断。 01双针定位,有效锁定 在CT实时引导下,两根穿刺针从不同角度抵达结节边缘。王健主任解释:“双针技术既能确保活检取材的准确性,又能为后续消融划定安全边界,减少对正常肺组织的损伤。”02冷冻消融,灭活病灶 通过穿刺针注入-196℃的液氮,快速形成包裹结节的“冰球”,低温可有效破坏癌细胞结构。两次冷冻消融确保病灶及周围5mm组织被完全覆盖。 03同步活检,诊断明确复温后,王健主任团队在消融区边缘完成组织取样,术后病理确诊为肺原位腺癌。王健主任强调:“冷冻后活检能减少出血风险,同时提高标本完整性,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此次手术仅留下两个针眼大小的创口,患者术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动,三天后出院。王健主任表示:“对于1-3cm的早期肺癌,冷冻消融的五年生存率与手术相当,但伤口更小,恢复更快,是重要的替代治疗选择。”同时,王健主任提醒肺结节患者要注意以下3点:随访要科学:持续存在的磨玻璃结节若增大或密度改变,需3-6个月密切复查。治疗要主动:高度可疑恶性结节应尽早干预,传统"只观察不治疗"可能延误宝贵的治疗时机。技术要优选:CT引导冷冻消融可同步实现诊断与医治,尤其适合心肺功能差的高龄患者。
王健 2025-04-09阅读量326
病请描述:瑞金医院专家揭秘:查出甲状腺抗体高别慌!3招教你科学自救 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全网粉丝超100万) 一、开篇:你的甲状腺还好吗? 最近门诊遇到不少朋友忧心忡忡:“费医生,我体检发现甲状腺抗体高,是不是得了桥本?”这让我意识到,许多人对这种“沉默的甲状腺杀手”仍一知半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桥本氏甲状腺炎——一种专爱“盯上”中青年女性的自身免疫病。 作为外科医生,我既做传统手术也做微创消融,但更想告诉大家:预防和管理,比治疗更重要! 二、认识桥本氏甲状腺炎:不只是发炎这么简单 1. 疾病本质桥本氏甲状腺炎(HT)是自身免疫系统“敌我不分”,攻击甲状腺导致的慢性炎症。简单说,你的免疫系统把甲状腺当成了“敌人”,引发持续破坏。 2. 高发人群 👩⚕️ 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5-10倍,尤其30-50岁女性 🧬 有家族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 碘摄入过量或不足可能推波助澜 3. 症状“迷惑性”强初期可能毫无症状,但随着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出现: 疲劳乏力,睡不醒的“树懒模式” 体重莫名增加,喝凉水都长胖 皮肤干燥、脱发、怕冷 脖子肿大(甲状腺肿) 三、诊断:别让抗体成了“心结” 很多朋友看到甲状腺抗体(TPOAb、TgAb)升高就慌了。其实,抗体高≠立刻需要治疗!关键要看两点: 甲状腺功能:TSH、FT3、FT4是否异常 超声检查:甲状腺是否肿大、出现低回声或结节 划重点: 仅抗体高且功能正常?定期复查即可! 合并甲减(TSH升高)?需补充甲状腺激素(如左旋甲状腺素) 四、治疗争议:手术?限碘?营养干预? 💊 传统治疗:以“维稳”为主 药物:左旋甲状腺素是甲减患者的“终身伴侣” 手术:仅推荐给甲状腺肿大压迫气管、疑似恶变或合并甲状腺癌的患者 🥗 饮食干预:新研究带来新希望 近年多项研究(如2023年《营养素》杂志)发现,调整饮食可能改善抗体水平: ✅ 无麸质+无乳制品饮食:对部分人效果显著 ✅ 补充维生素D:尤其适合日照不足的上班族 ❌ 慎选高碘食物:海带、紫菜等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小贴士:日本有案例通过有机碘补充缩小结节,但盲目补碘可能适得其反!建议先检测尿碘水平。 🔪 手术并非“一劳永逸” 费医生30年的临床经验:桥本患者发现结节≠马上开刀!部分结节可通过微创消融处理,创伤小、恢复快。 五、日常防护:给甲状腺的“温柔呵护” 饮食:均衡摄入硒、锌、维生素D(如坚果、深海鱼) 减压:长期压力会加重免疫紊乱,试试瑜伽或正念冥想 避雷:减少高糖、油炸食品和含乳化剂的加工食品(奶茶爱好者要警惕!) 六、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桥本氏甲状腺炎虽无法根治,但完全可控!记住三个关键词: 定期复查:每6-12个月检查甲状腺功能和超声 对症治疗:甲减就补激素,别乱吃保健品 心态平和:避免焦虑,免疫系统最怕“情绪炸弹” 推荐理由:本文结合最新研究与中国临床数据,帮你避开治疗误区,用科学方法守护“颈部蝴蝶”。如果你身边有疲劳、怕冷、脖子肿的朋友,请转发给TA——健康知识,是最好的关心! 参考文献: Weiping Teng, 等.《中国碘摄入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06 《营养素》杂志. 营养干预对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影响, 2023
费健 2025-04-03阅读量400
病请描述: 血管瘤的常见类型与生长特点 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占75%。根据病理结构,常见类型包括: 1.毛细血管瘤:表现为皮肤红斑或结节,多见于婴幼儿头面部,部分可自行消退。 2.海绵状血管瘤:深部组织青紫色肿块,可能压迫神经或器官。 3.蔓状血管瘤:血管迂曲呈蔓状,易破裂出血,需及时干预。 邓娟主任强调,约60%的婴幼儿血管瘤发生于头颈部,若瘤体快速增大、颜色加深或伴随疼痛,需警惕恶变风险。 春季为何可能加速血管瘤生长? 尽管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邓主任结合临床经验指出,春季以下因素可能影响其发展: 1.激素水平波动: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激素(如雌激素)变化可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活跃,促进瘤体增生。 2.紫外线增强:紫外线是皮肤病变的重要诱因。春季日照时间延长,未防晒的暴露部位(如面部)血管瘤可能因光损伤加速生长或恶化。 3.局部摩擦增加:春季衣物减少,位于易摩擦部位(如颈部、四肢)的血管瘤更易受刺激,导致充血或破溃。 春季血管瘤的防治策略 1.早期识别与动态监测 家长需观察婴幼儿皮肤异常红斑是否在出生后2-8个月内迅速增大,或伴随颜色变化(如由红转紫)。邓主任建议,若瘤体直径超过6毫米、边缘不规则或出现溃疡,应立即就医。 2.个性化治疗方案 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针对不同类型血管瘤提供综合治疗: 激光治疗、手术切除、药物干预、综合方案治疗等。 3.日常防护要点 严格防晒:使用物理遮挡(遮阳帽、伞)或SPF30+防晒霜,减少紫外线暴露。 避免刺激:穿着柔软棉质衣物,减少摩擦;保持瘤体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复诊:每3-6个月通过超声或影像学检查评估瘤体变化。 春季虽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却也可能成为血管瘤活跃的“催化剂”。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邓娟主任提醒,血管瘤的治疗需结合类型、位置及患者年龄制定方案,切不可因看似“无害”而延误干预。该院凭借先进技术(如激光、微创手术)及多学科协作,已帮助众多患者实现精准治疗。若发现血管瘤异常变化,建议及时通过正规渠道预约邓娟主任团队,把握治疗黄金期,守护皮肤健康。
邓娟 2025-04-03阅读量666
病请描述: 在生命的初始阶段,每一个婴儿都承载着家庭无尽的期待与爱。然而,当孩子出生时脸上带着一块鲜红斑痣,这份喜悦可能会被一丝忧虑所笼罩。那抹鲜艳的红色,像是一朵盛开却无法凋谢的花朵,静静地躺在稚嫩的脸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仅不会消失,反而可能变得更为明显。 想象一下,一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这块独特的标记而遭遇异样的目光。那些不经意间投来的注视,或许带着好奇,或许带着误解,但对于年幼的心灵来说,每一次都可能是刺痛的开始。随着年龄增长,这块鲜红斑痣的颜色逐渐加深,从最初的浅粉转变为深红甚至紫色,仿佛是岁月为它染上了更加浓烈的色彩。同时,由于局部血液循环丰富,面部可能出现轻微不对称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外观,更可能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情绪。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患者步入中年后,这块斑痣还有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增厚、结节形成,并且在受到外力撞击或摩擦时容易出血。这种持久性的存在似乎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但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隐患。 因此,作为父母或监护人,一旦发现孩子的皮肤上有类似的异常情况,应尽早带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与治疗。医学研究表明,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这是因为婴幼儿时期的血管组织尚未完全成熟,病变区域相对较浅,治疗手段可以更加精准有效。如果拖延时间,随着身体发育,鲜红斑痣的面积会不断扩大,血管壁也会逐渐增粗、增厚,病灶深入皮下组织,使得后期治疗变得更加复杂且昂贵。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摆脱这块“命运的印记”,那么他将拥有更多自信去面对世界,拥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这不仅是对健康的守护,更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承诺。所以,请不要犹豫,用科学的力量为孩子铺就一条平坦的道路吧!
邓娟 2025-04-02阅读量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