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阴血不足 > 内容

阴血不足内容

这些坏习惯正在悄悄“侵蚀”你...

病请描述:   核心提示: 在我国慢性肾病患者已达1.2亿人之多,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病早期没有任何征兆,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人们称肾病为“沉默的杀手”。   在我国慢性肾病患者已达1.2亿人之多,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病早期没有任何征兆,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人们称肾病为“沉默的杀手”。可见,它的杀伤力是多么强大,在无形之中伤害你的健康。   其中,在肾病早期只要你用心观察也是可以发现它的踪迹的。比如,食欲不振、疲乏乏力、早晨眼皮肿胀、尿里有泡沫等等,这些信号灯都在提示你,你的“肾”已经出现问题了,应该及时去检查并进行治疗。   很多人想知道,生活中该如何预防肾病?如何将肾病扼杀在萌芽时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些因素会导致肾病的发生。   一、细菌、病毒   单从大小上看,细菌、病毒之于人体是“四两拨千斤”,会使人感冒而影响工作效率;细菌、病毒作用于肾单位可谓是“半斤对八两”,那么两者PK后的结果就不止肾脏“工人”感冒这么简单了,有可能被破坏后就永久的失去了“工作能力”,进而影响了整个肾脏“工厂”今后的工作效益。   二、食物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打乱我们原有的饮食结构,餐桌上的鸡鸭鱼肉越来越多,五谷杂粮越来越少。你可知,在我们的嘴巴享受美味的同时,我们的肾脏却在经历着超负荷工作的“浩劫”?当血液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升高时,肾脏就要承受更大的工作负荷,肾脏“工人”也是有疲劳极限的,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是“压垮”肾脏的最后一口“美食”,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应该适当的给肾放放假。食品添加剂对于肾脏“工人”的毒害,近年来也屡见不鲜,这些有毒物质多数会让肾脏“工人”永久的失去工作能力,让肾脏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出现“尿毒症”。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如果长时间浸泡是相对好去除的,这也是吃蔬菜的又一个好处吧。   三、药物   药物中绝大部分的药是先经肝脏解毒,后经肾脏排泄的。所以肾脏和肝脏一样,为机体中毒易感器官,容易受到损害。能够造成肾脏损害的常用药物有抗生素及其他化学治疗药物,非类固醇类抗炎镇痛药,抗癫痫药,肿瘤化疗药,各种血管造影剂,金属及其黏合剂等。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要小心肾脏“工人”中毒。在疾病治疗上叫医生最头痛的是肝肾功能有问题的患者。   四、过敏元素及放射性物质   这些因素也会侵害到肾脏功能,从中医理论出发引起肾脏病的原因无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有三:一为肾之阴阳气血失衡,导致肾之功能异常;二为“久病及肾”,其他脏腑疾病累及到肾脏,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三为内伤情志,“恐伤肾”,恐则气下,肾气固摄功能失常。外因侵扰一定是基于内因失调而发生,即《内经》所说的“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就是说外邪既然可以侵扰,一定是人体内的正气已经不足,正气不足即正气虚。为此,内因失调一定是肾脏起病的主要原因。   五、饮水不足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你可知,水是生命之源,人体实际上就是一个水体。中医上讲“肾为水脏”,所以肾脏常常会因为饮水不足而出现肾阴不足。滋阴派的著名论断说“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往往肾脏病的初期会出现因为体内缺水而导致的阴虚阳盛症状。为此,不应该忽视饮水不足对肾脏病的诱导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肾脏是非常脆弱的,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保护你的肾。为了避免让肾脏遭受不必要的灾难,我们需要知道肾脏出现异常时的各种表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危害。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一、没劲儿   肾脏最基本的成功就是生成尿液,将体内代谢的某些废物、毒物排出体风。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废物就很难从尿液中排出体外,因此,便会产生精神不振、疲劳、乏力等没劲儿的感觉。生活中许多人认为这是疲劳或其它因素所导致的,往往忽视肾脏问题。   二、胃口不好   病人会出现多种消化道症状,尤其是因为胃肠道水肿,常有不思饮食、腹胀等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三、恶心呕吐   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肾功能衰竭时,血中尿素氮增高,肠道中细菌的尿素酶会将尿素分解为氨,氨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恶心、呕吐。加之此时的肾脏对尿的浓缩功能减退,就会增加患者的夜尿量,而人体水分在夜间会大量丢失、血液浓缩,晨起血尿素氮水平相对升高。所以,晨起时容易恶心、呕吐加重。   四、小便有泡沫   尿里有泡沫的原因有很多,肾病也会引发这一现象。如果蛋白质从肾脏漏到了尿里,尿就会起许多泡沫。   五、排尿量不正常   健康的人每天排尿次数大约为4—6次,尿量约800—2000毫升,如果排尿次数和尿量过多或过少,就要注意了。   肾病并非是防不胜防的,也并非是不治之症。只要定期进行尿液、血液或超声的检查,完全可以在早期就能发现,且治疗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而对于肾病患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避免感冒,避免情绪紧张或劳累。饮食要注意清淡、低亍、低脂,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及膳食平衡。

张冉 2017-03-28阅读量1.1万

这些坏习惯正在悄悄“侵蚀”你...

病请描述:   核心提示: 在我国慢性肾病患者已达1.2亿人之多,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病早期没有任何征兆,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人们称肾病为“沉默的杀手”。   在我国慢性肾病患者已达1.2亿人之多,也就是说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病早期没有任何征兆,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人们称肾病为“沉默的杀手”。可见,它的杀伤力是多么强大,在无形之中伤害你的健康。   其中,在肾病早期只要你用心观察也是可以发现它的踪迹的。比如,食欲不振、疲乏乏力、早晨眼皮肿胀、尿里有泡沫等等,这些信号灯都在提示你,你的“肾”已经出现问题了,应该及时去检查并进行治疗。   很多人想知道,生活中该如何预防肾病?如何将肾病扼杀在萌芽时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些因素会导致肾病的发生。   一、细菌、病毒   单从大小上看,细菌、病毒之于人体是“四两拨千斤”,会使人感冒而影响工作效率;细菌、病毒作用于肾单位可谓是“半斤对八两”,那么两者PK后的结果就不止肾脏“工人”感冒这么简单了,有可能被破坏后就永久的失去了“工作能力”,进而影响了整个肾脏“工厂”今后的工作效益。   二、食物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打乱我们原有的饮食结构,餐桌上的鸡鸭鱼肉越来越多,五谷杂粮越来越少。你可知,在我们的嘴巴享受美味的同时,我们的肾脏却在经历着超负荷工作的“浩劫”?当血液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升高时,肾脏就要承受更大的工作负荷,肾脏“工人”也是有疲劳极限的,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是“压垮”肾脏的最后一口“美食”,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应该适当的给肾放放假。食品添加剂对于肾脏“工人”的毒害,近年来也屡见不鲜,这些有毒物质多数会让肾脏“工人”永久的失去工作能力,让肾脏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出现“尿毒症”。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如果长时间浸泡是相对好去除的,这也是吃蔬菜的又一个好处吧。   三、药物   药物中绝大部分的药是先经肝脏解毒,后经肾脏排泄的。所以肾脏和肝脏一样,为机体中毒易感器官,容易受到损害。能够造成肾脏损害的常用药物有抗生素及其他化学治疗药物,非类固醇类抗炎镇痛药,抗癫痫药,肿瘤化疗药,各种血管造影剂,金属及其黏合剂等。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要小心肾脏“工人”中毒。在疾病治疗上叫医生最头痛的是肝肾功能有问题的患者。   四、过敏元素及放射性物质   这些因素也会侵害到肾脏功能,从中医理论出发引起肾脏病的原因无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有三:一为肾之阴阳气血失衡,导致肾之功能异常;二为“久病及肾”,其他脏腑疾病累及到肾脏,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三为内伤情志,“恐伤肾”,恐则气下,肾气固摄功能失常。外因侵扰一定是基于内因失调而发生,即《内经》所说的“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就是说外邪既然可以侵扰,一定是人体内的正气已经不足,正气不足即正气虚。为此,内因失调一定是肾脏起病的主要原因。   五、饮水不足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你可知,水是生命之源,人体实际上就是一个水体。中医上讲“肾为水脏”,所以肾脏常常会因为饮水不足而出现肾阴不足。滋阴派的著名论断说“阴常不足而阳常有余”,往往肾脏病的初期会出现因为体内缺水而导致的阴虚阳盛症状。为此,不应该忽视饮水不足对肾脏病的诱导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肾脏是非常脆弱的,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保护你的肾。为了避免让肾脏遭受不必要的灾难,我们需要知道肾脏出现异常时的各种表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危害。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一、没劲儿   肾脏最基本的成功就是生成尿液,将体内代谢的某些废物、毒物排出体风。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废物就很难从尿液中排出体外,因此,便会产生精神不振、疲劳、乏力等没劲儿的感觉。生活中许多人认为这是疲劳或其它因素所导致的,往往忽视肾脏问题。   二、胃口不好   病人会出现多种消化道症状,尤其是因为胃肠道水肿,常有不思饮食、腹胀等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三、恶心呕吐   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肾功能衰竭时,血中尿素氮增高,肠道中细菌的尿素酶会将尿素分解为氨,氨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恶心、呕吐。加之此时的肾脏对尿的浓缩功能减退,就会增加患者的夜尿量,而人体水分在夜间会大量丢失、血液浓缩,晨起血尿素氮水平相对升高。所以,晨起时容易恶心、呕吐加重。   四、小便有泡沫   尿里有泡沫的原因有很多,肾病也会引发这一现象。如果蛋白质从肾脏漏到了尿里,尿就会起许多泡沫。   五、排尿量不正常   健康的人每天排尿次数大约为4—6次,尿量约800—2000毫升,如果排尿次数和尿量过多或过少,就要注意了。   肾病并非是防不胜防的,也并非是不治之症。只要定期进行尿液、血液或超声的检查,完全可以在早期就能发现,且治疗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而对于肾病患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避免感冒,避免情绪紧张或劳累。饮食要注意清淡、低亍、低脂,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及膳食平衡。

张冉 2017-03-24阅读量1.1万

学术论文丨俞瑾教授治疗精神性...

病请描述:   原文发表:《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24期   【摘要】 总结俞瑾教授治疗精神性下丘脑闭经经验。俞瑾教授认为精神性下丘脑闭经是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下丘脑促性腺功能不足而致,属于中医肝郁肾虚型闭经;巧用中药、针刺辩证论治,中西医疗法相结合,重视身心治疗,疗效显著,并举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关键词】 精神性下丘脑闭经; 名老中医经验;俞瑾   功能性下丘脑闭经(functional hypothalamic amenorrhea,FHA)是排除下丘脑、垂体的器质性病灶,由于促性腺功能不足而导致性腺功能低落的闭经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以精神性闭经为多见。近年来,FHA的患病率有逐渐升高趋势。西医常用的激素替代治疗效果尚不尽如人意。全国名中医俞瑾教授从中西结合的角度出发辩证应用中药、电针,配合少许西药周期治疗、身心健康指导等,在治疗精神性下丘脑闭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有幸跟师侍诊,现将俞瑾教授治疗该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   精神性下丘脑功能性闭经多发生在年轻未婚妇女,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中的脑力劳动者。长期来自身体、精神和周围环境的各种不利的紧张刺激因素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并使垂体分泌应激激素。主要是室旁核释放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CRF) ,CRF在下丘脑诱发制造肽类(如β-内啡肽) ,增高的CRF和β-内啡肽共同抑制生殖调节,使下丘脑GnRH脉冲式分泌减少,LH脉冲频率和幅度减少,LH水平下降,进一步导致雌激素水平低下而引起闭经。   精神性下丘脑功能性闭经属于中医的肝郁肾虚型的“闭经”范畴。中医认为月经的正常潮汛是在脏腑、气血、经络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但由于受到精神刺激,情志内伤,往往引起气分病变,继而引起血分病变,使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最终导致月经失调。过激的情感活动导致气机的紊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素问·举通论》) 。并且可以损害五脏正常的生理机能:喜则伤心,怒则伤肝,思则伤脾,悲则伤肺,恐则伤肾。因此,七情过激导致气机的紊乱和五脏功能的失常是妇科身心疾病的病理基础。   女子经带胎产以血为本,肝主藏血,决定了女子以肝血为中心的生理特点。女子多愁善感,情志易变,肝主疏泄,决定了女子以肝气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当然每个人的易感性不一样,耐受力也是决定逆境的看法、行为和情绪,因而决定了每个人的承受能力,即使使用同样的刺激,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反应。俞瑾教授认为“肾主生殖”,这些耐受力及发病的易感性与女性的肾气是否充足有关系:“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行坏而无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印象大论》)和“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等。以上记载说明肾上通与脑,下连冲任二脉而系胞宫,与女子的生长、发育、衰老以及生殖生理的演变过程有密切的关系,表明肾对生殖功能的调节是通过脑-肾-冲任-胞宫这条轴而进行的。故而本病主要由于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肝气郁滞不得宣达,疏泄功能失常以至血行不利,胞脉受阻,经水不得下行而致。   二、辩证论治   研究证实,具有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精神质人格者更易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1 ]。其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状态,自我要求高,完美主义,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各个方面。本病患者临床常伴随以下症状:急躁易怒,胸闷叹气,少腹胀痛,头目胀痛,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干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数等。   治疗上以“调肝补肾”为基本大法,常用丹栀逍遥汤加用补肾中药为主辩证组方,主要药用:柴胡9 g牡丹皮 12g山栀子9g 郁金9g 石菖蒲12 g远志12g白术12g 当归 15g白芍 15g 龟板15 g熟地15 枸杞15g黄精 15g何首乌15 g仙灵脾15g 补骨脂15g 菟丝子15g 等。方中以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肝郁易化热,丹皮清血中伏火,山栀善清肝热;石菖蒲、远志开窍宁神,交通心肾;白术健脾,龟板、枸杞、熟地、黄精滋肾阴益精;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温肾阳填精。随症加减:伴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伴阴虚内热者加知母、黄柏;伴脾虚便溏者加茯苓、补骨脂、白豆蔻;阳虚怕冷者加仙茅、巴戟天、鹿角片等辩证加减。每日一剂,水煎服。   三、针药结合   俞教授认为针刺相关穴位在治疗精神性下丘脑功能性闭经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常用穴位:太冲、三阴交、关元、中极、内关、膻中、肾俞等。通常配合电针,刺激强度频率3Hz,电流量5mA以内,每次连续30分钟,隔日一次。主要取肝、脾、肾、心四脏和冲任二脉上的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达到补肾健脾疏肝,宽胸理气功效。俞瑾教授通过实验证实对排卵障碍原因倾向于FSH、LH脉冲频率低者,电针有启动中枢、促进垂体分泌而促滤泡生长排卵的作用[ 2] 。   四、中西结合   精神性下丘脑功能性闭经患者FSH、 LH、E2皆低下,卵巢功能低下,加用小剂量的雌、孕激素人工周直接作用于潜在功能正常的子宫内膜,促使类似月经的撤药性出血。这一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撤退性出现让患者感觉月经规律来潮,增加其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同时对不同程度被抑制的下丘脑-垂体轴起着正常反馈调节作用,增强垂体的反应性;协助卵巢功能的恢复以及维持子宫内膜的正常发育。雌、孕激素周期疗法一般以6个周期为一疗程,根据FSH、 LH、E2水平及病情调节雌激素的用量,逐渐停药观察,以求达到月经自动来潮和排卵。   五、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治疗精神性下丘脑功能性闭经的重要干预措施,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对FHA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证实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忌烟慎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基本前提。   俞瑾教授特别注重身心治疗,结合每个患者健康、职业、家庭、生活、睡眠等情况,给予个体化的心理疏导和全面生活方式指导。饮食方面注意增加纤维素和果糖类食物,肉食以富含-3 脂肪酸的鱼虾为主。鼓励患者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有资料表明运动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使病人升高的血皮质醇下降[3]。说明有氧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松弛精神紧张,调节患者存在的少动和紧张引起的弊端。   六、验案举例   患者李某,女,20岁,主因“经行停闭2年”于2010年3月14日就诊。患者月经14 5/30~50天,量中,痛经(—),经前偶有乳胀,中期偶有少许透明带。末次月经3个月前用克龄蒙来潮。16岁上高中后学习紧张、压力大,月经逐渐延后,2~3月一潮,未治疗,18岁高三时经行停闭。2008年11月查血FSH 1.98 mIU/ml,LH 0.68 mIU/ml, T 0.56 ng/ml, E2 46ng/ml;停经3个月B超提示经前子宫内膜薄(3mm),卵巢小卵泡多个。间断给予西药克龄蒙、芬吗通人工周期治疗一年,2009年12月复查血FSH 0.1 mIU/ml ,LH 0.03 mIU/ml,E2 13ng/ml,T 0.09mIU/ml。继续人工周期治疗,停药后仍不能来潮。平时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腰酸、脱发、易惊多梦、纳呆、腹胀便干、舌暗红苔薄、脉弦细数。既往体健,腮腺炎(-),自幼性格内向好强,追求完美,学习成绩优秀,在重点高中就读,考上重点本科。无明显节食减肥史,母亲月经正常。 查体:身高165cm,指距157cm,体重51公斤,小腿毛不长,皮纹(-),乳房偏小,无长毛。外阴阴毛适中,阴帝不大;子宫中位,偏小;双附件(-)。B超:子宫大小42×30×25mm3,子宫内膜线状 ,LOV29×21×19mm3 ,LOV28×20×18mm3 ,of >12 个3~5mm 。撤退性出血第3天验血查内分泌:FSH 0.8mIU/ml(参考值:3.85~8.78 mIU/ml),LH 0.3mIU/ml(参考值:2.12~10.89 mIU/ml), PRL12.5ng/ml(参考值3.34~26.72 ng/ml) E2 12 pg/ml(参考值:24~114 pg/ml),T 0.16 ng/ml(参考值:0.1~0.9 ng/ml),F 29.0 µg/dl(参考值:5~25µg/dl)。 诊断为精神性下丘脑闭经。辩证为肝郁肾虚、冲任失调。处理:1、个性化心理疏导、饮食均衡、每天有氧运动30~40分钟;2、小剂量雌激素后半期配合孕激素人工周期治疗;3、电针隔日一次,每次30分钟,主要穴位:太冲、三阴交、关元、肾俞、内关等。4、中药疏肝补肾、调理冲任,丹栀逍遥汤加味:柴胡9 g牡丹皮 12g山栀子9g 郁金9g 石菖蒲12 g远志12g白术12g 当归 15g白芍 15g 黄芪15g龟板15 g熟地15 枸杞15g黄精 15g何首乌15g 仙灵脾15g 菟丝子15g 夜交藤15g 合欢皮15g 全瓜蒌12g 甘草6g等随证加减。日一剂,分早晚水煎服。用药后患者月经按月来潮,症状缓解,情绪稳定,半年后复查FSH 2.8mIU/ml,LH 1.0mIU/ml, E2 30 pg/ml,T 0.26 ng/ml;F 19.0 µg/dl;继续治疗一年半后复查FSH 4.5mIU/ml,LH 2.1mIU/ml, E2 35pg/ml,T 0.29 ng/ml,F 15.0 µg/dl停用西药人工周期治疗,继续针刺、中药治疗半年,月经可40~60天自行来潮,逐渐出现 BBT双相。停药后一年随访月经基本规律来潮。   七、结语   俞教授治疗本病强调要诊断明确,辨病辩证相结合,中西结合,身心同治。本病治疗周期长,通常要治疗3~6年左右,才能使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病情趋于稳定。因此患者从心态上也要做好长期调理的准备,不能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反而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参考文献   [ 1 ] 武红利,心理因素与青春期女性月经异常关系的研究[ 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6. 17( 2):75.   [ 2 ] 俞瑾,俞瑾妇科学术与临床经验精粹[ M] .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305.   [3]潘芳,俞瑾.中西医结合治疗克罗米芬无反应多囊卵巢综合征62例的临床观察. 生殖医学杂志 2006;16(6): 352-355.

唐明华 2017-01-13阅读量2.0万

中医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辨...

病请描述:        李军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分为肝郁脾虚、肝气郁结、肝胃郁热、肝胆湿热、肝阴不足5个证型。 ⑴ 肝郁脾虚证症见不思饮食,稍进油腻即排稀便,大便次数增多,肠鸣、腹胀腹痛、泻后痛止、舌淡苔薄, 脉弦缓;⑵ 肝气郁结症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气短、饮食减少、嗳气,女子经前乳胀、少腹坠胀,舌淡、苔薄、脉弦;⑶ 肝胃郁热证症见胃脘灼痛、餐后更甚、嗳气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 脉弦数;⑷ 肝、胆湿热证症见胁痛口苦、胸闷纳呆、上腹饱胀、恶心呕吐、 或厌油、目赤或目黄、身黄、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⑸ 肝阴不足证症见胁肋隐痛、不休、遇劳加重,或见灼痛、嘈杂泛酸、口干咽燥、头晕目眩、舌红少苔、 脉细弦数;        王晓燕等将本病分为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气犯胃、肝气郁结、热结阳明5个证型。⑴ 肝胆湿热证患者常见术后复发或残余结石、伴见感染、出现黄疸者。⑵ 气滞血瘀证患者常于术后出现类似胆绞痛发作的症状。⑶ 肝气犯胃证患者术前多合并有胆汁反流性胃炎或胆源性胰腺炎,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出现腹痛腹胀、返酸嗳气或恶心呕吐。⑷ 肝气郁结证患者术后肝郁不舒、情志不遂出现胁痛、嗳气、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及失眠诸症而无胆道器质性病变。⑸ 热结阳明证患者术后见右上腹胀痛、恶心、纳差、低热及肝下实质性包块。        李志宏搜集了300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辨证分为⑴ 气滞型105例,多见于胆总管炎性狭窄患者,症见胁肋胀痛或窜痛,胸脘胀满,得矢气则胀减,善叹息,纳呆或呃逆嗳气,心烦易怒,舌淡苔白,脉弦;⑵ 湿热型89例,多见于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胆囊造瘘术及残余结石者,症见胁肋疼痛,呕恶,口苦,纳呆,便干或稀,头重身重,胸闷或伴有黄疸,尿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⑶ 脾虚型70例,多见于胆囊术后体质差,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者,症见精神倦怠,乏力, 纳差,便溏次多或胃脘胀满不舒,完谷不化, 舌苔白,脉弱;⑷ 阴虚型36例,多见于素体阴虚者,症见胁痛隐隐,口干、便干、尿黄少,五心烦热,失眠,舌质红无苔,脉细数。        刘传珍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患者分为6型: 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虚胃弱型、寒凝阳衰型、胆扰心神型和血瘀气滞型。⑴ 肝胆湿热型症见胁肋疼痛,脘腹痞满,口苦尿赤,食少纳呆,肢体困重,舌苔黄厚,脉弦滑数;⑵ 肝郁气滞型症见心下痞满, 脘胁胀痛, 口苦嗳气, 肠鸣漉漉, 纳谷呆滞, 舌淡红, 苔薄黄, 脉弦; ⑶ 脾虚胃弱型症见右上腹或上腹部胀痛或隐痛, 腹胀纳呆, 逐渐消瘦, 神疲倦怠, 面色萎黄, 舌淡苔薄白微腻, 脉弦缓; ⑷ 寒凝阳衰型症见少气懒言,  巩膜、皮肤色黄黯晦, 眼神呆滞, 饮食不思, 口干不欲饮, 腹胀膨隆, 明显消瘦, 低热, 畏寒喜暖, 下肢水肿, 大便溏薄或溏而难解, 尿色深黄, 尿少, 舌淡无华, 脉沉细无力或沉弦细弱; ⑸ 胆扰心神型症见懊恼不宁, 头晕目眩, 胸满胁痛, 心悸不宁, 口苦泛酸, 心烦易怒, 舌红苔白, 脉弦数; ⑹ 血瘀气滞型症见肤色黯晦, 皮肤瘙痒, 右上腹刺痛, 纳呆恶心, 消瘦, 倦怠乏力, 饱闷腹胀, 便溏尿少, 脉弦细。粟喜然将本病分为气郁湿热、气滞挟湿、气滞血瘀、气郁阴虚4型。⑴ 气郁湿热型主症为:  右上腹胀痛或绞痛, 间歇发热, 口苦, 咽干, 呕恶, 大便干或溏, 苔黄腻, 脉弦滑。⑵ 气滞挟湿型主症为: 右上腹隐痛, 胸闷不舒, 口苦, 呕恶, 小便微黄, 苔薄白, 脉弦滑。⑶ 气滞血瘀型主症为: 右胁刺痛, 胸闷不舒,  面色晦暗,  口苦,  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弦涩。⑷ 气郁阴虚型主症为: 右上腹疼痛不适, 纳差, 口干, 大便少而干结, 舌红苔少, 脉弦细。        总体上,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在临床常见证型以实证为多,病程较长者常多见虚实夹杂证,  各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兼夹,如气滞证可兼湿热、血瘀, 热邪炽盛可伤阴,阴虚又易致火旺,肝胆气胜可乘犯脾胃,而脾胃虚弱、运化不及又能导致土壅侮木,临证当详辨各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在治疗时能掌握好标本主次。 本文引自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年6月8日; 18(16): 1694-1700

赵刚 2016-07-23阅读量5788

中医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

病请描述: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指手术切除胆囊后原有的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 包括轻度非特异性的消化系症状,如上腹部闷胀不适、腹痛、肩背部疼痛不适、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或伴呕吐、嗳气、大便次数增多等和特异性胆道症状,如右上腹剧痛、胆绞痛、发热、黄疸等。本病成因较复杂, 病因诊断尚存在一定难度,单纯的对症治疗疗效不佳。中医学认为发病的基本机制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失于运化、湿热留滞,临床常见肝郁、脾虚、湿热等证,治法以理气、利湿、化瘀、通腑、调养肝脾为主。 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学认为, 肝为脏在里,胆为腑在表,  二者在生理功能上同主疏泄,肝化生和排泄胆汁,胆贮存胆汁, 共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然而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如《类经•藏象类》说: “然胆居六腑之一,独其藏而不泻, 与他腑之传化者为异”。 胆既不直接接受水谷,也不直接传化糟粕,而是贮藏胆汁,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多数医家认为是肝与胆相合,共同完成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类经•藏象类》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只有肝胆疏泄正常,中焦枢纽畅通,正气才能健旺,抵御外邪。胆主决断与肝主谋虑实际上反映了人体正气的盛衰,只有正气强盛,内气充实的人,才能主决断而有果敢行为。患者在行胆囊切除术时心理压力加大、精神紧张,导致脏腑之气机逆乱,因而不能行使其正常功能。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正气虚弱,肝胆络损,血瘀气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能正常贮存与排泄,因而导致诸多病症。《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胀论》曰: “胆胀者, 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描述了临床上肝胆病变常见症状为胁痛、胁胀、嗳气、口苦等,而脾胃与肝胆同居中焦,在病理情况下常发生传变;《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灵枢•病传篇》曰:“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澹妄, 暴热消烁”。 肝胆疏泄失职,胆汁排泄不畅,不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以致脾胃运化不健,患者常见纳差腹胀,大便不调,甚至恶心呕吐。若肝气郁结日久则易化热,邪热犯胃,又可致胃脘灼热嘈杂,泛吐酸水,口干口苦等症。《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 若湿热中阻,升降失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则形成尿黄目赤、全身发黄之黄疸。气郁之火或为湿热之邪,加之手术中失血,总易导致阴血耗伤,肝胆属木,体阴用阳,阴虚失养,失其柔顺之性,又易致火旺,扰动心神,因而可见心烦、易惊。        总之,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贮存胆汁, 与肝相为表里,同主疏泄, 根据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临床特征,本病病因以情志、饮食因素为主,其主要病位在中焦肝胆脾胃,常表现为肝郁脾虚,木土失和,肝胆疏泄失职,脾胃运化不健,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居多,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虚证多属脾气虚弱、肝阴不足, 临床常见虚实夹杂证候。中医由于从整体出发, 注意到患者在手术前后病变上的一致性与动态变化,能从根本上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平衡,根据不同的临床证候,采用辨证论治,因而疗效更全面持久。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关于本病部分患者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 如认为胆囊切除后所有的问题都已解决,不仅不需要治疗,而且在饮食选择及习惯上亦不需要任何禁忌了,造成手术后病症很快复发甚至加重;还有一些术后患者出现了食后饱胀、大便不调等症状,一味要求进行胃肠道的相关检查,或自服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物,忽略了与胆囊切除手术有关的生理病理变化,以致失治误治。中医药对于该病的认识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于肝、胆、脾、胃、中焦脏象学的理论特色,也贯穿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无论在胆囊手术前与后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且强调手术后原先造成结石、息肉生成的病变基础依然存如气滞、湿热等,而手术又造成了络损血瘀、脏腑受伤,因此在手术后应及时调治,防治并发症。 本文引自孙飞, 等.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进展

赵刚 2016-07-23阅读量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