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口腔 > 声音嘶哑 > 治疗

声音嘶哑治疗

声音嘶哑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甲状腺手术,选“...

病请描述:甲状腺手术,选“部分切”还是“全切”?最新研究给出答案!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业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也通过微创消融帮助过许多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很多甲状腺癌患者关心的问题:手术到底该切一半还是全切?术后会不会需要二次手术? 去年底,《甲状腺》杂志(Thyroid)发表了一项覆盖6.5万人的全国研究,揭示了关键数据。作为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的医生,我结合这项研究和临床经验,帮大家划重点! 一、研究说了啥?关键结论看这里! 这项研究分析了2013-2021年全美281家医院的数据,对比了甲状腺叶切除术(TL,切一半)和全甲状腺切除术(TT,全切)的再次手术率。结论很实用: “切一半”越来越普遍:2015年后,叶切除术比例从21%飙升至37%,医生们更倾向“精准保守治疗”。 早期二次手术大幅减少:叶切除术后的早期(半年内)再次手术率从34%降到14%,说明术前评估更准了! 长期复发风险没增加:两种手术的晚期(半年后)再次手术率几乎相同(约2.5%),腺叶切除并不比全切更容易复发。 二、为什么医生更推荐“切一半”? 作为外科医生,我常对患者说:“甲状腺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能少切就少切!”研究证实,符合指南的腺叶切除术既能控制肿瘤,又能保护功能: ✅ 保护甲状旁腺:减少终身补钙的风险。 ✅ 保留部分甲状腺:可能避免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至少可以减少药量)。 ✅ 恢复更快:创伤小,住院时间短。 但注意!腺叶切除适合肿瘤≤4cm的低危患者。如果肿瘤“不老实”(侵犯包膜或转移),需要跟你的主刀医生沟通具体的手术方案。 三、二次手术的真相:这些情况要注意! 研究提到,二次手术主要分两类: 早期手术(≤180天):多因首次手术时发现高危特征(如淋巴结转移),需补切。 晚期手术(>180天):常因复发,但概率仅2.5%,且与手术方式无关! 我的建议:术后坚持3件事,风险降最低! 🔹 定期复查:术后1年内每3-6个月查B超+甲状腺功能。 🔹 关注异常信号:颈部肿块、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要及时就医。 🔹 选对医院和医生:高手术量专病中心的经验更丰富,并发症更少! 四、费医生暖心总结 别过度恐慌:甲状腺癌大多“温和”,十年生存率超90%! 治疗方案个性化:年轻女性、有生育需求者,腺叶切除可能是优选。 科技助力精准医疗:基因检测、超声评估让手术更安全,复发更易早发现。 最后提醒大家:健康在自己手中! 如果查出甲状腺结节,别急着百度,先找专业医生评估。我常和团队说:“手术刀是医生的武器,但决策需要医患共同参与。” 希望这篇科普能缓解你的焦虑。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为你的健康护航,也欢迎通过我的线上平台(全网粉丝超100万哦~)随时提问! 参考文献Kheng M, et al. Reoperation Rates After Initial Thyroid Lobectomy for Thyroid Cancer: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Thyroid. 2024.(研究原文DOI: 10.1089/thy.2024.0128) 推荐理由本文基于国际权威研究,结合中国患者特点解读,数据严谨、结论清晰,助你理性应对甲状腺手术选择!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41

甲状腺结节别慌张!费健医生教...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别慌张!费健医生教你科学应对指南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全网科普超百万粉丝) 一、先划重点!关于甲状腺的3个真相 结节很常见: 我国约40%~50%成人(根据美年大健康的年度体检数据)有甲状腺结节(每2~3人就有1个!),女性尤其高发。 但恶性比例不到10%,多数是“懒癌”(进展缓慢)。 筛查≠人人需要: 普通人体检发现小结节(<1cm),若无症状、无高危因素,过度检查没有必要。 死亡率并未暴涨: 甲状腺癌发病率20年增长20倍,但死亡率稳定——早诊早治是关键! 📌 费医生提醒:别被“癌”字吓到!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超90%! 二、这6类人,建议主动筛查甲状腺! ✅ 高危人群清单(结合最新指南整理): 有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甲状腺癌(尤其是髓样癌)、遗传综合征(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建议有家族史的青少年别忘了甲状腺体检。 辐射暴露:童年接受过头颈部放疗、核辐射接触史。 结节伴随症状: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部不对称性肿大。 长期碘异常:长期低碘或高碘饮食人群。 肥胖/代谢综合征:BMI超标者风险增加。 特定基因突变:如RET基因突变携带者。 💡 筛查金标准:高分辨率超声(无创、无辐射、百元级花费)。 三、体检发现结节,下一步该做什么? 🔍 第一步:超声初筛 看分级:认准 TI-RADS或C-TIRADS系统(报告上会标注1-6级): 3级及以下→良性可能>95%,6-12个月复查即可; 4级及以上→需进一步检查(如4级恶性风险5%~70%)。 自检小技巧(适合高危人群日常监测): “一看二摸”法:① 对镜子伸长脖子吞咽,看喉结下方有无包块移动;② 手指轻触甲状腺部位(气管两侧),吞咽时感受有无滑动包块。 🧪 第二步:可疑结节的进阶检查     ❗ 关键提示: 别盲目做PET-CT!仅用于疑似转移灶或碘难治性癌。 儿童青少年:优选超声/MRI,减少辐射暴露! 四、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门诊常遇到女性朋友捧着报告哭诉‘我是不是得癌了’——其实,甲状腺结节就像皮肤上的痣,多数只需定期观察。咱们该做的是:① 识别高危信号(上文6类人);② 选对检查(超声先行);③ 放下焦虑,科学随访。记住:过度治疗比结节本身危害更大!” 本文依据:《2023版中国甲状腺结节指南》及费健医生超30年临床经验。 推荐理由:整合国内权威指南,拒绝制造焦虑,只讲实用对策! 🌿 我是费健,专注甲状腺健康30年。如果你有困惑,欢迎咨询~ 健康路上,咱们一起少走弯路! 签名:你的医生朋友 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2025年夏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29

甲状腺癌转移“看...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转移“看不见”?超灵敏多普勒+神奇手法,揪出98%隐藏病灶! 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做了30多年的甲状腺外科和微创消融工作,深知大家对于甲状腺癌,尤其是它是否会转移的担忧。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个非常前沿又实用的好消息——关于如何更精准地发现甲状腺癌(特别是最常见的乳头状癌)是否悄悄转移到了颈部中央区的淋巴结! 最近,国际权威医学影像期刊《BMC Medical Imaging》(2025年)发表了一项重量级研究(就是开头提到的英文文献),探讨了一种名为“术前高级多普勒超声显像联合颈部手法”的新方法,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上的价值。结果让人非常振奋!这和我们临床上追求“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理念完美契合。 为什么揪住“中央区淋巴结”不放? “老巢”附近的首站哨兵: 中央区淋巴结(脖子正前方、气管周围)是甲状腺癌淋巴转移的第一站!它们就像守卫甲状腺的“前沿哨所”。 位置太“刁钻”: 藏在气管旁、甲状腺后方、甚至靠近胸骨后面。体积小,周围结构复杂(有气管、血管、骨头等),传统超声看这里就像在“筷子夹黄豆”,难度大,容易漏。 漏诊后果不小: 如果转移没及时发现,可能增加术后复发、甚至远处转移的风险。但反过来,如果为了保险就“宁可错杀一百”地清扫所有中央区淋巴结,又可能增加声音嘶哑(损伤喉返神经)、低钙抽搐(损伤甲状旁腺)等并发症的风险。咱们既不想“漏网之鱼”,也不想“白挨一刀”! 传统超声的“痛点”:有心无力 以往,我们主要依靠术前超声(灰阶看结构,彩色多普勒看血流)来评估淋巴结。但研究数据很扎心: 敏感性低: 传统方法只能揪出约 35% 的中央区转移淋巴结(研究数据:敏感性35.3%)。这意味着,10个有转移的患者里,有6-7个可能被漏诊! 特异性尚可: 如果它说“有转移”,可靠性比较高(研究数据:特异性96.5%,阳性预测值88.2%)。但问题在于,它漏掉的太多了。 新技术组合拳:“高级多普勒”+“颈部巧手” 这项研究带来的突破,就在于同时运用了两大法宝: 高级多普勒成像 (Angio PL.U.S): 想象它是超声里的“超级血流信号放大镜”。它比传统的彩色多普勒更灵敏、更快速。 能捕捉到淋巴结里极其细微、流速缓慢的血流变化。癌细胞在淋巴结里“安营扎寨”时,会改变原有的血管分布模式(比如血管乱长、从边缘侵入),这些早期、微小的异常血流信号,传统多普勒看不清,但高级多普勒能清晰显示!这就是它提高诊断率的核心。 颈部手法: 减少气管等结构造成的声影遮挡。 让藏在深处的淋巴结更靠近探头,看得更清楚。 帮助区分重叠的组织结构。 检查时,医生会配合做一些小动作,比如轻轻推动探头、让您转动脖子、做吞咽或咳嗽动作。 作用:就像“挪开遮挡物、拉近镜头”。这些动作能: 效果有多牛?数据说话! 这项研究纳入了200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病理证实85人(42.5%)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传统超声组: 只发现了34个(17%)怀疑转移的病例。 新技术组(高级多普勒+手法): 发现了84个(42%) 怀疑转移的病例!几乎覆盖了所有实际有转移的患者。 诊断准确率飞跃: 敏感性: 从可怜的 35.3% 飙升至惊人的 97.6% (意味着漏诊率极低!) 特异性: 从不错的 96.5% 提升至顶尖的 99.1% (意味着误诊率更低!) 阳性预测值 (PPV): 从 88.2% 提升至 98.8% (超声说“有转移”,几乎就是真的有!) 阴性预测值 (NPV): 从 66.9% 提升至 98.3% (超声说“没转移”,基本可以放心!) 简单总结新技术的核心优势: 费主任的贴心话: 我知道,姐妹们(以及所有关注甲状腺健康的朋友们)拿到“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的报告时,最担心的就是“有没有转移?”。这项研究的结果,无疑给我们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更强的信心! 技术是利器: “高级多普勒超声联合颈部手法”代表了超声技术的进步方向,它让术前评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变得更精准、更可靠。这为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比如精准清扫,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清扫)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找对医生和机构: 这种高级检查对超声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很高(研究中是由一位有18年诊断经验的专家操作的)。选择经验丰富、设备先进的医院和超声科医生进行检查至关重要。瑞金医院超声科一直紧跟国际前沿,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影像评估。 不必过度恐慌,相信专业评估: 新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更精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您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医生会为您安排详尽的评估,包括这种更先进的超声检查(如果条件允许)。请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检查。 精准医学时代,我们追求的就是“该做的治疗一步不少,不该做的伤害一点不多”。这项研究正是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希望这篇科普能让大家更了解医学的进步,也减轻一些对未知的焦虑。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文章出处:Chegeni 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preoperative advanced doppler imaging with cervical maneuvers... BMC Medical Imaging (2025) 25:214. (基于此最新研究解读)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从医30余年,专注于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的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技术精湛。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以专业和温暖守护大众甲状腺健康。 推荐理由: 权威解读前沿研究: 费健主任结合国际最新科研成果,用通俗语言解读复杂医学进展。 紧贴患者核心关切: 直击甲状腺癌患者最关心的“转移”问题,提供实用信息。 强调精准医疗价值: 阐明新技术如何助力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避免过度医疗。 源于顶级医院实践: 瑞金医院作为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其专家的解读具有高度参考价值。 通俗易懂,充满关怀: 语言活泼生动,解释形象(如“筷子夹黄豆”),字里行间体现医者仁心和对患者的同理心。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1

惊!甲亢没控制也能动手术?3...

病请描述:惊!甲亢没控制也能动手术? 30年外科大咖解读争议,这些救命准备必须做! 正文: 朋友们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30多年来,我一直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一线,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大家对甲状腺健康的关注,特别是像“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这种常见又让人心慌的问题。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最近医学界有“争鸣”(也就是有讨论、有不同看法)的热点话题:甲亢如果没控制好,能不能直接做手术? 这个话题源于我最近看到的一篇发表在权威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的文章(2025年7月),由李嘉姝和单忠艳两位内分泌科医生撰写。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敏感”问题。作为天天和甲状腺打交道的外科医生,我觉得很有必要结合我的经验,用大家听得懂的话,给大家掰扯掰扯。 传统观念:安全第一,必须“稳住”再开刀! 咱们先说说公认的“老规矩”。甲状腺就像我们脖子里的一个“小工厂”,生产对身体非常重要的“产品”——甲状腺激素。甲亢呢,就是这个“工厂”疯狂加班,激素生产太多了,导致人怕热、心慌、手抖、吃得多还瘦、脾气急躁等等。 传统的观点认为,做甲状腺手术前,必须先用药物(比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把甲状腺功能控制到正常范围。 为啥?因为没控制好的甲亢,手术风险确实高! “甲状腺风暴”(危象): 这是最吓人的!手术刺激可能让甲亢症状像火山一样猛烈爆发,高烧、大汗、心跳飞快、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心脏负担重: 激素过多让心脏“超负荷运转”,手术中更容易出心脏问题,比如房颤、心衰。 出血风险增加: 甲亢状态下甲状腺血供丰富,像“海绵”一样,手术时更容易出血。 其他麻烦: 比如术后手脚发麻的低钙血症、声音嘶哑(神经损伤)的风险也可能略高。 所以,国内外权威指南(像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欧洲甲状腺协会ETA,还有咱们中国的指南)都白纸黑字写着:择期手术(非紧急手术),一定要等甲状腺功能正常了再做! 这就像给高速行驶的汽车先踩刹车,等平稳了再进维修厂,是稳妥的做法。 新研究挑战:严格管理下,未控制甲亢手术也可能安全? 但是!医学是在不断进步的。2023年发表在《Thyroid》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75例手术患者)提出了一个有点“颠覆”的观点。他们把病人分成两组: A组: 手术前甲亢控制好了(134人) B组: 手术前甲亢没控制好(141人) 结果发现: B组手术时出血是多一些,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也多一点,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的比例也高点。 BUT! 两组在更严重的并发症上(比如永久性低钙、永久性声音嘶哑、需要紧急二次手术)没有显著差别。 最关键的! 两组都没有发生致命的“甲状腺风暴”! 研究者认为,在极其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下,即使是甲亢没控制好的病人,手术也可能是安全的。 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别急着“抄作业”!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朋友想:“哇,那以后甲亢手术不用等吃药了?赶紧做掉省事!” 且慢!作为有30多年经验的外科医生,我必须给大家泼点“理性的冷水”,这也是原文作者强调的观点: 证据等级有限: 这个研究是“回顾性”的,不是最高等级的证据。它观察了过去的情况,不能完全代表未来所有情况。指南的推荐目前依然有效,仍是金标准。 “未控制”≠“完全不处理”! 仔细看研究细节!B组那些“未控制”的病人,89.4% 吃了抗甲药,61%用了控制心率的药(β受体阻滞剂),还有不少人用了激素、碘剂!他们平均用了2.3种药做准备!而且,其中近一半人其实只是轻度升高(亚临床甲亢),不是完全失控状态。这更像是“尽力控制但没完全达标”,而不是“放任不管”。 围手术期管理要求极高! 研究能取得相对安全的结果,离不开顶级的医疗团队、完善的抢救设施和极其精细的术中术后管理(比如密切监测心电、血压、电解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这在基层医院或经验不足的团队那里,风险会大大增加。 风险确实存在: 研究自己也承认,未控制组出血多、暂时性低钙发生率高,这本身就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能考虑在甲亢未完全控制时手术?需要做哪些万全准备? 文章和我们临床实践都指出,主要是一些特殊、紧急或不得已的情况: 对药物严重过敏或不耐受: 比如吃了药就粒细胞缺乏(白细胞严重减少,有生命危险)。 药物实在控制不住病情。 合并了必须立刻手术解决的大问题: 比如巨大的甲状腺肿压迫气管快不能呼吸了,或者怀疑是甲状腺癌需要尽快手术。 如果万不得已要在这类情况下手术,医生会竭尽全力做足以下“安全铺垫”(这也是原文提到的关键点): 💊 药物组合拳出击: 加大抗甲药剂量,或尝试碘化钾(单用或联用抗甲药,有时效果快)。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 必须用!控制心率,减轻心脏负担。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 抑制免疫反应,降低风暴风险。 饱和碘剂(如卢戈氏碘液): 短期使用能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 “7天快速准备方案”: 碘剂 + β阻滞剂 + 激素联用冲刺准备。 🩺 终极手段 - 血浆置换: 像“洗血”一样,快速把血液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清除出去,用于极其危急的情况。 🏥 顶级团队+严密监护: 手术必须由经验极其丰富的外科医生操刀,医院要有强大的重症抢救能力。术中术后像守护“瓷娃娃”一样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费健主任的心里话: 朋友们,医学的进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这很鼓舞人心!这项研究给医生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信心,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棘手的、常规方法行不通的病例时。BUT! 对于绝大多数可以等待的患者,遵循指南,把甲亢控制到正常再手术,依然是风险最小、最稳妥的首选方案! 不要轻易把这项研究当作“不用吃药就能手术”的借口。 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是否手术、何时手术、选择哪种治疗方式(药物、碘131、手术),需要内分泌科医生和外科医生根据你的具体病情(病因、严重程度、有无压迫、药物反应、个人意愿等)和当地的医疗条件,共同评估,为你量身定制方案。 沟通最重要! 有任何疑问和担忧,一定要和你的主治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清楚利弊。信任是良好治疗的基础。 总结一下关键要点: 传统金标准: 择期甲状腺手术,强烈推荐先将甲亢控制到正常范围(遵医嘱用药)。 新研究提示: 在顶尖医疗团队、极其充分的药物准备和严密监护下,对部分未能完全控制但经过积极处理的甲亢患者手术,可能是相对安全的选项,但风险(出血、暂时性低钙)仍高于控制组。 “未控制手术”非首选: 仅适用于药物无效/不耐受/过敏或有紧急手术指征(如严重压迫、怀疑癌)的特殊情况。 安全基石是“万全准备”: 包括多种药物联用(抗甲药、β阻滞剂、激素、碘剂)、可能的血浆置换,以及经验丰富的外科团队和强大的医院支持。 务必个体化决策: 听专业医生的!充分沟通,了解所有选项的风险与收益。 健康无小事,甲状腺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大家更理性地看待这个医学前沿的讨论。记住,稳妥和安全,永远是我们医患共同追求的目标!如果大家有具体的甲状腺问题,也欢迎在正规平台咨询专业医生。祝大家都拥有健康的“小蝴蝶”(甲状腺)! 我是费健,关注我,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甲状腺 #甲亢 #甲状腺手术 #健康科普 #瑞金医院 #费健医生 #医学新知 #女性健康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24

声音嘶哑治疗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9.8
问诊量:184
行医20余年,对诊治耳鼻喉科各类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声音嘶哑,鼻窦炎鼻息肉,慢性中耳炎等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对复杂头颈肿瘤的切除与修复,早期喉癌的CO2激光微创治疗以及头颈部皮肤肿块的切除与美容修复等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评分:10
问诊量:27099
急慢性中耳炎,耳鸣,耳聋,鼻炎,鼻窦炎,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睡眠打鼾,睡眠质量差,鼻部和咽喉部疾病导致的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擅长头颈咽喉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及恢复。
评分:10
问诊量:1405
熟练掌握甲状腺肿物的规范化诊断和细针穿刺技术;擅长甲状腺癌的规范化手术治疗,包括甲状腺的标准化手术切除,术中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甲状旁腺的保护,周边淋巴结的规范化清扫;擅长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规范化手术;擅长低危或复发甲状腺癌的射频消融技术;熟悉和擅长复发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原位复发补充切除手术,肿瘤侵犯气管食管、气管袖切及食管缺损修复手术,劲部淋巴结复发的补充手术治疗,熟练掌握二次手术喉返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监测及甲状旁腺的保护,降低术后声音嘶哑和缺钙的风险;熟练掌握甲状腺微创手术例如腔镜手术的治疗,包括经腋窝入路、经口入路腔镜手术,以及小切口侧颈淋巴结清扫腔镜手术;熟练掌握涎腺肿瘤,包括腮腺肿瘤、颌下腺肿瘤的手术操作,包括面神经监护和保护,舌下神经等重要神经的保护;熟练掌握复发腮腺肿瘤、颌下腺肿瘤的再次手术治疗,术中面神经监护等多种保护措施可有效减少术后面瘫风险;熟悉甲状腺髓样癌、低分化甲状腺癌、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综合治疗,根据基因检测及病理检测,选择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靶向治疗或结合免疫治疗,可有效减少该类肿瘤的进展,并尝试后期的手术治疗,以期达到治愈;熟悉口腔肿瘤,包括舌、口底、颊粘膜、磨牙后区、硬腭良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及功能重建,并与放疗、化疗、影像等专业建立绿色多学科会诊通道,为口腔癌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熟悉喉部肿瘤的规范化诊治流程,熟练掌握部分喉和全喉的手术操作技术以及术后功能恢复,包括吞咽训练,各种喉相关并发症的预防;熟悉下咽癌的部分喉部分下咽切除手术技术,以及联合胸外科行全喉全下咽的手术及修复技术。与放疗科、化疗科、影像科合作,为下咽癌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多学科绿色通道;
诊治特色:声音嘶哑、发音疲劳、发音困难等诊断治疗。

声音嘶哑治疗相关医院 更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5.0万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33.4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3.3万

上海市中医医院芷江路院区

三级甲等 预约量:85.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