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刀切,同样,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上也不能不分情况,一律要求血糖控制在某个水平(成年人控糖标准:空腹血糖要在4.4~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4.4~8.0mmol/L之间,睡前则要控制在4.4~6.1mmol/L)。 那么哪些人群可以适当地放宽要求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青少年儿童】 青少年的血糖控制标准,与年龄关系密切。一般来说,0~6岁的患儿,餐前血糖要在5.6~10mmol/L之间,睡前则要控制在6.1~11.1mmol/L; 6~12岁的患者餐前血糖要控制在5.0~10mmol/L,睡前在5.6~10mmol/L; 13~19岁的患者则餐前血糖要控制在5.0~7.2mmol/L,睡前血糖控制在5.0~8.3mmol/L。 可见,比起成人,这个标准要显得略微宽松些,这与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有密切关系。 【老年糖友】 老年糖友的标准也比一般患者的相对宽松,要求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1.1mmol/L。如过是年龄更大的老年糖友,且低血糖风险比较高,则血糖控制目标还应该再宽松一些。 因为与成年人相比,老年糖尿病人反应性较差,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却比较大,而且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糖友可在没有明显低血糖先兆的情况陷入昏迷状态。 另外,老年糖尿病人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 这样看来,对于老年人把血糖水平适当放宽一些,反而能够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也减少家人的担心。 【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 对于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或血糖波动较大、频发低血糖的患者,或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糖尿病朋友,又或是患有晚期癌症的糖尿病朋友,其血糖控制目标就要适当地放宽了,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mmol/L,餐后2小时不超过11.0mmol/L即可。 医生总结:血糖控制目标相对放宽,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既要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也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俞一飞 2022-12-11阅读量1417
病请描述: 很多人都知道血压水平是多变的,需要每天且多次测量。其实血糖水平也是一样的,虽然它经常变化,但可以通过以往总结出来的规律进行测量。尤其是病情不稳定的人群,为了避免血糖飙升,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更需要每天测量血糖。而且做好日常血糖监测,可有效帮助血糖控制达标。 日常监测血糖的好处 全面了解病情 通过测量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清晰地知道自身情况,对预防并发症、兼并高血脂高血压、稳定体重都有好处。 制定合理的用药、饮食、运动治疗方案 日常饮食需注意高糖食物,如富含蔗糖、果糖,极易影响胰岛素分泌性,升高血糖。适量运动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糖代谢,对病情有利。 避免低血糖等意外 血糖监测数据可以帮助糖友提前预防很多意外,例如出现低血糖时,应马上补充含糖食物,血糖过高有可能是酮症酸中毒,应马上就医治疗。 有效预防并发症 对于糖友来说,威胁最大的就是并发症,而预防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自我血糖监测。它能帮助糖友及早发现自身血糖的异常,及时纠正,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 有研究表明,合理的自我血糖监测,可使死亡风险降低51%,心脑疾病、失明和截肢等并发症风险降低32%。 如何确定每天监测血糖次数呢 官方建议(《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1、有并发症、妊娠及1糖尿病患者监测频率大于普通患者;2、使用胰岛素比口服用药的患者血糖监测频率要高;3、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患者监测频率大于血糖控制达标的患者。 根据血糖控制情况 1.整体血糖水平偏高的情况 7次/天 整体血糖水平偏高,建议需要每天监测早中晚餐前、餐后血糖(早餐前即是空腹血糖)、睡前血糖,重点监测空腹血糖。 2.整体血糖控制很好的情况 6次/周 整体血糖控制很好,建议可以随机监测血糖6次/周,例如一、三、五监测空腹血糖,二、四、六监测餐后血糖。 3.整体血糖控制较好,偶尔有低血糖或容易发生低血糖的老年患者 2-4次/天 建议每天可以检查血糖2-4次,重点监测空腹血糖、餐前血糖,调整摄入食物热量和餐前用药(包括口服药或胰岛素)。 根据糖友用药情况 血糖控制达标的情况下 1.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友 2-4次/天 建议每天可以监测血糖2-4次/天,重点监测睡前血糖,可以指导糖友合理掌握夜间特别是注射中长用药量,是否需要加餐,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2.非胰岛素治疗的糖友 6次/周 建议可以每周随机监测6次,重点监测餐后血糖。 血糖控制不达标的情况下 1.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友 7次/天 建议每天监测早中晚餐前、餐后血糖(早餐前即是空腹血糖)、睡前血糖,重点监测睡前血糖。 2.非胰岛素治疗的糖友 2-4次/天 建议每天监测空腹、餐后、睡前血糖,重点监测餐后血糖。 糖友在日常监测血糖,可以更好的掌控自身的血糖变化,对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帮助糖友们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医。
俞一飞 2022-09-10阅读量1671
病请描述: 失足?失明?透析?瘫痪?夜不能寐端坐呼吸甚至直接死亡,桩桩件件,每一件都足以让我们痛彻心扉,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糖尿病病人的血泪史。 很多人害怕糖尿病的并发症,但却不了解并发症究竟如何而来? 一般来说,只要血糖不是正常的就会损害身体,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那么究竟什么叫血糖不正常呢?一般来说,空腹血糖高于6.1mmol/L,餐后血糖高于7.8mmol/L就意味着你的血糖代谢异常,就可能出现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所以我经常跟糖尿病病人说:不要说我血糖控制的还不错啊,怎么还出并发症?其实真相是只要你糖代谢异常它就会出现并发症,或早或晚,或轻或重,出现并发症的位置和程度其实也还是有一定个体差异性。但为什么我们仍然强调血糖控制呢?因为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血糖控制越不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就会越高,而且跟以下几个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1、血糖波动大 很多人只关注空腹血糖,认为空腹血糖达标就是正常的,却不知道在中国很多人空腹血糖暂时是正常的,但餐后血糖却高很多,而空腹与餐后血糖之间的差距很大也会增加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一般来说,餐后与餐前血糖相差大于2.2mmol/L,或一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大于4.4mmol/L,都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2、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控制是否理想一个很重要的评估指标就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说明血糖控制非常差,出现并发症的可能非常高。而且一般来说糖化血红蛋白在8-9%之间也提示血糖控制不理想,尤其是大于8.5%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当然有一部分病人,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尚可,但患者有频发低血糖发作,这也代表患者血糖控制差,血糖波动剧烈。 3、血压血脂升高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三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了高血压和高血脂,那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增加很多,所以一定要管控好血压,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小于130/80mmHg。然后血脂一定要个体化来看,切不可单纯根据参考范围来判断血脂是否正常,比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极高危风险要求将LDL-C降至1.8mmol/L,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要求将LDL-C降至2.6mmol/L。 因此,关注糖尿病病人的血糖,不只是空腹血糖,还包括餐后血糖,餐间血糖变化区间、全天血糖波动幅度还有其他代谢指标尤其是血压、血脂等,综合管控各种因素,才能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降至最低。 6个预警信号提醒 可能已患上并发症 其实糖尿病并发症并不是无迹可寻,在出现之前总有一些先兆,或者说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 糖友们如果出现下面的各种情况,建议尽快就诊。
俞一飞 2022-09-04阅读量1975
病请描述:案例分享 刘先生,56岁,患糖尿病5年,目前是“三短一长”胰岛素治疗方案,一天共40单位,空腹血糖控制在8~9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1~14mmol/L。目前的饮食和运动、胰岛素用量没多大问题。细问才得知,刘先生怕麻烦和浪费钱,每次用完一整支胰岛素才换针头!他的胰岛素总量是300单位,每次打10单位,算下来大概30天才换一次针头。 显然,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重复使用的针头会钝化,影响胰岛素注射效果。下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使用了6次后的胰岛素针头已经钝化和变形了,这会大大降低胰岛素注射效果,从而影响血糖控制。 胰岛素要妥善储存 胰岛素是一种生物制剂,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凡是未开启的胰岛素必须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保存,不可冷冻。 未开封的胰岛素,应贮存于2℃~8℃的冰箱内,避免冰冻。开封后的胰岛素,可室温保存28天(一般指25℃左右)。使用中的胰岛素笔不应放入冰箱,否则会对注射笔造成损害,影响其寿命。 外出或旅游时,应将胰岛素放冰袋或保温瓶内保管,但不要直接接触冰块。 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很多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腹部会出现硬结,胰岛素治疗效果也大不如从前。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会使局部组织吸收胰岛素能力下降。一旦出现皮下脂肪营养不良,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预防皮下脂肪增生重要的方法是正确、规律性地轮换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大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 将每个区域轮换的注射部位分成4个象限(腹部)或2个象限(大腿、臀部和手臂),1个象限使用1周,然后在下周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式移动到另一个象限;或者是1次1个象限,每次都替换。 另外,注射前的部位检查也十分重要。已有胰岛素注射史的患者在胰岛素注射以前须做注射部位的评估,首先要观察注射部位皮肤的颜色、表面毛孔的大小、观察局部是否有隆起,其次手指指腹游走性轻压患者注射区域,感知触碰硬结的存在及大小,一定要避开皮下硬结处进行胰岛素注射。 注射前要排清笔芯内的空气 每次注射前要注意排气,将空气排尽后再调到需要的刻度上进行注射。 注射胰岛素要和进餐时间吻合 胰岛素是否能控好血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注射的时间是否正确合理。比如有些胰岛素要求饭前半个小时注射,但有的患者不注意,在餐前1个小时已经打了,还没有吃饭,药物就已经起作用了,这样很容易发生低血糖;注射时间迟了也不行,吃进去的食物已转化成普通葡萄糖进入了血液,没有起到降糖的作用,等于白打了。
俞一飞 2022-08-13阅读量9277
病请描述: 血糖高能吃西瓜吗?怎样吃、吃多少才能减少对血糖的影响?别急,看下面的介绍: 纠结1:西瓜是高升糖水果吗 一般情况下,判断一种食物是否为高升糖食物时,会看这种食物的GI值。所谓GI就是血糖生成指数,是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西瓜的GI为72,属于高GI食物。 纠结2:西瓜为什么那么甜 西瓜甜是因西瓜中含有大量葡萄糖、苹果酸、果糖、蛋白氨基酸、番茄素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物质,瓤肉含糖量通常为5-12%,包括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其甜度还会随成熟后期蔗糖的增加而增加。 而果糖、蔗糖、葡萄糖带给人的甜味感受是不同的。在这三种糖中,以果糖甜度最高。如果假设蔗糖的甜味为100的话,果糖的甜度能够达到180,葡萄糖的甜度仅为53。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西瓜在花后23天左右(此时果实已经成熟),果实含糖量达到最高,此时的甜度也最大。但西瓜花后18天左右,甜度就已经达到98%。 大多数西瓜在在销往市场时并未完全达到成熟,此时西瓜的糖分虽未积累到最大值,但西瓜内的果糖成分已经非常高了,对于西瓜甜度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不同品种的西瓜含糖量也不同,检测结果显示:早春红玉11.2%,特小凤9.8%,京欣10.6%,甘美13%,麒麟9.4%,“8424”12.2%。 从高到低依次为:甘美>8424>早春红玉>京欣>特小凤>麒麟。 纠结3:糖友还能吃西瓜吗 糖友选择食物时除了看GI(血糖生成指数),还要看另一个“GL”,也就是“血糖负荷”。 血糖负荷反映的是,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程度。若血糖负荷低于10,说明这个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并不大,是能放心食用的;若血糖负荷在10~19之间,说明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一般,食用时要注意些;若血糖负荷超过了20,说明食物对血的影响很大,一般不建议食用。 而每100克西瓜的血糖负荷只有4.2,我们若是吃200克的西瓜,血糖负荷就为4.2*2=8.4,依旧属于低血糖负荷,可以放心食用。若是吃300克的西瓜,血糖负荷就变为4.2*3=12.6,已经超出了10,属于中血糖负荷,这时候食用就需要留意了。 糖友吃西瓜有方法 要注意好时间西瓜在前半小时——40分钟升糖是最明显的。而我们吃完饭以后,1小时以内血糖上升是最快的。 因此,我们要避免餐后1小时内食用西瓜,这样就不会出现加速血糖上升的情况。选择在餐后2小时后(也就是在两餐之间),血糖开始处于下降期了,这时候再吃西瓜,就比较稳妥了。 要控制好量西瓜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且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含水量高达96%。 吃西瓜前要注意血糖的情况,最好在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病情稳定时吃。比如空腹血糖不超过7mmol/L和餐后血糖不超过8mmol/L时,每天可吃500克(带皮重量)西瓜。 当空腹血糖在7-9mmol/L之间,或餐后血糖在8-12mmol/L之间时,每天可吃西瓜不超过200克(带皮)。如果近期血糖控制不佳,尤其是血糖较高时不建议食用西瓜。
俞一飞 2022-08-10阅读量8301
病请描述: 中国人的晚餐会相对丰富,但是对于糖友来说,丰盛的晚餐是一种负担。那么如何进行管理和控制? 1. 首先要注意食用量 晚餐吃七八分饱,觉得不饿就好。千万不要因为好吃,就拼命吃。 如果一时没有克制住,可以采取配合餐后运动的方式,将多余的热量消耗。运动应该选择在餐后1小时开始最佳,时长30-40分钟,达到微微气喘和微微心跳的程度即可。 2.注意结构搭配 糖尿病饮食要做到营养均衡。 三大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一样也不能少,但各有不同的食量要求。主食定量,所占热量最高,不要多,米饭成人一般一天300克左右,肉类蛋白类其次,但不宜过多,一般为150克左右。同时多吃叶菜类蔬菜,补充其他类型蔬菜,比如茄子、莴笋、茭白还有菌类、藻类食物。 3.注意睡前加餐 为了让血糖更加平稳,糖友晚餐注意不要吃得太晚,一般应尽量安排在睡前3个小时搞定。 临睡前注意适量加餐,如果血糖低于5.6的时候可以尝试食用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比如一小片饼干,全麦面包或者半根老玉米等。这样不仅会让第二天空腹血糖更加完美,而且还会预防夜间可能出现的低血糖危险。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8-10阅读量9534
病请描述: 得了糖尿病,通过吃药、饮食调整控制血糖非常重要。 但很多人都对糖尿病存在着一些误解↓ 误区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不一定!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专家比喻,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 错!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 那可不一定!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不在少数,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 误区4: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 错!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确实大多为1型糖尿病。但近些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常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高热量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或玩游戏、活动少、肥胖等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各国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 误区5: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误区6:糖尿病人不能喝粥? 错!糖尿病患者当然可以喝粥,但需掌握一些技巧。喝粥确实影响血糖,但影响相对短暂。喝粥后,血糖升高速度快,但下降的速度也快。 推荐的喝粥技巧:少喝纯米粥;煮粥时加一些豆类或杂粮;别煮时间太长;放凉再喝;搭配蛋白类和蔬菜类食材一起食用;先吃菜再喝粥;限量喝粥,放慢进食速度慢慢喝,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变化;接受胰岛素或促泌剂治疗者谨防低血糖。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幅度较大时,谨慎喝粥。 误区7:“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 肯定不可以!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误区8:喝酒降低血糖,可以长期喝酒? 不可以!某些患者少量饮酒后确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成为可以长期喝酒的理由。糖尿病人饮酒会可导致低血糖,尤其当空腹饮酒时。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者。低血糖危害更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酒精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过量饮酒显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糖尿病患者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最好忌酒,若无法做到,一定少饮。 误区9:血糖高无症状,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 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误区10: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俞一飞 2022-08-06阅读量9131
病请描述: 糖类可以改善低血糖。对有意识的低血糖的糖友首选葡萄糖(15~20g),如服用15分钟后仍为低血糖,应再次服用葡萄糖。 一旦血糖恢复正常,需继续添加一餐或点心,防止低血糖复发。 对于使用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且运动前血糖监测<5.6mmol/L的糖友,应增加糖类摄入从而预防低血糖。 糖友应常规随身备有糖类食品,一旦发生低血糖,立即食用。 对于无症状低血糖或出现多次严重低血糖的糖友,应该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以确保在最近几周内再次发生低血糖。 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则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防止血糖剧烈波动。 选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而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避免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
俞一飞 2022-07-02阅读量8674
病请描述:要使得运动疗法真正发挥降糖作用并不简单。糖尿病患者锻炼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患者务必注意锻炼前、中、后的血糖变化,以此作为运动的指导。 计划锻炼开展前,要做心肺、运动功能评估,比如运动负荷试验等。锻炼前一定要征得医生的许可,特别是那些平时不爱动的患者。与医生商讨的内容包括:进行哪些运动,寻找最佳锻炼时间,锻炼对某些药物疗效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于糖友们来说,运动更是一种有效的、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坚持科学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压和血脂,降体重、改善心肺功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 运动主要分为:有氧和力量(无氧)运动,相对于无氧运动来说,有氧运动更利于健康,下面主要为糖友们介绍有氧运动的科学法则。 有氧运动的优势 有氧运动:也叫做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 研究显示,坚持有氧运动时,心跳和呼吸的频率明显增快,血液循环增快,机体血氧浓度明显增高,心脑等重要脏器会得到充足的血氧供应。另一方面,充足的血氧浓度还能提高机体代谢率,燃烧脂肪,消耗多余糖原,促进骨钙沉积。 可见,糖友们坚持科学的有氧运动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糖脂代谢和骨质疏松症的首要措施。那么,有氧运动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有氧运动的“一三五七九”运动法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前期或没有并发症而血糖控制较好的人群来说,可视情况根据如下运动口诀“一、三、五、七、九”开展运动:“一”代表饭后1.5小时运动,“三”代表运动不少于30分钟,“五”代表每周活动5次左右,“七”代表每次活动心率最好不超过170减去年龄,“九”坚持长长久久的运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不方便测心率,可以采用另外两个判定方法: 自我感受:心跳加快;呼吸有些急促;运动时仍能交谈,但不能唱歌。 少量出汗,肌肉有略微酸胀的感觉。 其实,不论运动时间是选择在早上、下午还是晚上,每个时间点的运动都能使人获益。早晨虽然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但由于现代化的都市各种废气大都在白天排放,经过一个晚上的减排,早晨的空气质量反而相对较好,对于血脂升高的人群更有益。 中午11点到下午3点的户外有氧运动,不但能起到运动本身的效果,而且通过晒太阳可以增加皮肤合成维生素D并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对各种类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都有好处。 晚上在7点到8点之间锻炼比较适宜。此时空气中氧的含量相对较高,晚餐后进行短时中强度运动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但对于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的人群,不要选择在晚上室外运动,黑暗的环境会增加意外受伤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晚餐后1小时运动可能对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更有利。餐后90分钟运动,降糖效果更优。餐后运动开始越晚,运动后低血糖风险越高。晚餐后运动是导致夜间严重低血糖的重要原因,对于有低血糖风险尤其是发生过低血糖的糖友,不宜太晚运动,推荐餐后30分钟即开始运动。 如果你正在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应该在锻炼前半小时测血糖,并在做准备活动时再测一遍,以判断是否适宜锻炼。 糖友锻炼最好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一 血糖低于5.6mmol/L:血糖过低,锻炼不安全。建议锻炼前适当吃点含糖零食,比如水果或饼干等。 原则二 血糖为5.6—13.9mmol/L:最适合锻炼,比较安全。 原则三 血糖大于等于13.9mmol/L:这是“警戒”血糖水平。为安全起见,最好检测尿酮体。酮体过高意味着体内胰岛素不足,此时强行锻炼会导致酮症酸中毒,属于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建议等酮体下降后再进行锻炼。 原则四 血糖大于等于16.7mmol/L:锻炼最不安全,需要马上看医生。长时间锻炼过程中(特别是开始一项全新的锻炼或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时),每隔30分钟应查一次血糖。进行室外运动时,可能难以做到这一点。然而,这一措施是绝对必要的。出现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锻炼:一是血糖小于等于70毫克/分升(3.9毫摩尔/升)。二是感觉身体摇晃、神经紧张或恍惚。此时应该补充饮食,提高血糖,可选择2—5片葡萄糖药片、半杯(118毫升)果汁、半杯(118毫升)甜汽水、5—6块硬糖果。15分钟后,再测血糖。如果血糖仍很低,继续补糖,15分钟后再测血糖。血糖至少回升到3.9毫摩尔/升,才能继续锻炼。 特别是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友,运动过程中、运动过后(包括运动后数小时)都有可能发生低血糖。要避免运动低血糖的发生,糖友们要注意不可空腹运动,最好是餐后1-2小时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运动前血糖低于5.6mmol/L要适当加餐;携带少量糖果、食物;胰岛素注射部位以腹部为宜,尽量不在运动肌群注射。
俞一飞 2022-07-02阅读量9186
病请描述: 糖友为了餐后血糖的稳定,以下五件事要避免! 1、饭后吃水果 饭后胃已经处于被食物填满的状态,人体的血糖在逐渐上升。如果糖友吃完饭后立即吃水果,不仅会加重胃的负担,影响食物正常消化。还会使血糖升得更快,在短期内也会增加胰腺的工作负担。 糖友为了稳定血糖、避免上下波动太大,还是建议在两餐之间吃水果。 2、饭后喝水 如果饭后立即喝水就相当于吃水泡饭,同喝粥差不多,因为这样会使饮食中的糖分更快释放出来,影响餐后血糖。如果是饭后一段时间喝水,那对血糖的影响就不那么大了。而且饭后立即喝水还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功能。 一般建议糖友正确的进餐顺序应该是:汤→青菜→肉类→主食。 3、饭后立即运动 有句老话:“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实这个饭后不是指吃完饭就立即运动。 人在进食后要进行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立即进行运动,就会对消化功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肠胀气,甚至腹痛的情况。 糖友运动最好选在餐后1小时之后再进行。这样既可以强身健体,又能降低饭后的血糖。 糖友每次运动时间以持续20-40分钟为宜,这样才能使运动治疗达到“火候”。既不能运动时间过短,也不宜运动时间过长。 4、饭后吸烟 都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但其实烟碱(尼古丁)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引起心悸、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吸烟时血管壁挛缩,抗感染的能力弱,又容易造成呼吸道黏膜屏障作用减弱,容易感染,不容易控制。 糖友最好要戒烟。 5、饭后马上洗澡 从健康角度上来讲,不推荐饭后马上洗澡,因为进餐后为了使消化道能够吸收、消化食品,胃肠道的需血会增多,这时消化道的血液流量会比空腹时多。而且大部分人都喜欢用热水洗澡,洗热水澡会引起皮肤、皮下组织充血,就会使消化道的血流量减少,不利于消化吸收。 同时糖友还要注意注射胰岛素后不能立即洗澡,注射胰岛素后机体会缓慢吸收药物成分,若注射后立即洗热水澡可加快药物吸收速度,在洗澡过程中易发生低血糖。 一般建议糖友在餐后一个小时后再洗澡。
俞一飞 2022-06-30阅读量8901